《财经》专稿|即使NASA发现新星,除了地球我们也别无所依

《财经》 贺涛 蔡婷贻 | 文  

2015年07月24日 12:42  

本文1593字,约2分钟

由于地球的环境太独特了,发现一个高度近似地球的行星,希望非常渺茫。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其他适宜生命居住的地方吗?美国宇航局(NASA)朝这个问题的解答迈进了一步。

北京时间7月24日凌晨,NASA举行发布会,宣布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迄今与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

新发现的行星被命名为“开普勒452b”,位于离地球1400亿光年远的天鹅星座上,该星球只比地球大60%,直径大10%。开普勒452b也绕着一个像太阳的恒星转动,转一周为385天,只比地球周期多5%。这个星球已有60亿年,比太阳老15亿年;其温度和地球也不相上下。

“我们可以把开普勒452b想成地球更老、又更大的表兄,为我们提供机会,去了解地球环境是如何演化的。”带领开普勒数据分析团队发现开普勒452b的分析师Jon Jenkins说。

开普勒望远镜自2009年4月开始,在“宜居带”搜寻系外行星,特别是寻找类地行星,不过目前找到的大部分都是气体行星。“宜居带”,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此区域内,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既不会太热也不太冷,能维持液态水的存在,适合生命生存。由于恒星辐射强度的差异,宜居带与恒星的距离有所不同。

实际上,最接近地球的行星榜单不断被刷新。之前最接近地球的两个行星被命名为开普勒438b 和开普勒442b,它们分别绕着比太阳低温的红矮星转。这两颗星有60%—70%的可能性像地球一样由岩石构成,而非充满气体。这两个星球在宜居带的可能性分别为70%和97%。但是,就跟之前发现的类地球星球一样,这两个行星接收到的光照不是太多,就是不足,其中一个多40%,另一个少了三分之二。

2014年4月在著名期刊《科学》发表文章指出,开普勒发现了第一个最像地球的星球开普勒186f,不仅尺寸和地球不相上下(比地球大10%),而且和恒星的距离“适当”到足以维持水分。前年,科学家也宣布发现最像地球的星球开普勒 62f,该星球比地球体积大40%。

开普勒452b脱颖而出的优势在于,它所环绕的恒星也非常类似于太阳,只比太阳重4%,大10%,亮20%,连表面温度都一模一样。此次发布会同时发布了11颗直径小于地球2倍、位于宜居带内的系外行星,但其结果还需进一步确认。

研究人员还不清楚“开普-452b”的质量和组成,根据之前的研究推测,像这样体积的行星是岩石行星的可能性较大。

虽然太阳系已经演化到了行星形成的晚期,但科学家对行星形成的早期历史并不清晰。通过系外行星搜寻,发现那些处于不同形成阶段、不同类型的行星,有助于理解行星是怎么形成的,未来将向什么方向演化。例如,在开普勒452b形成后的50亿年内,它接收到的光照强度应该比地球弱,但如今开普勒452b接收到的光照强度已经超过了地球。这意味着,随着太阳年龄的增长,地球上接收到的光照强度也将逐渐增强。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告诉《财经》记者,这些发现有助于预测地球的未来,“这关于人类未来的命运”。

不过,发现一个高度近似地球的行星,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因为地球的环境太独特了。

首先是合适的行星质量,由此可以提供其足够合适的引力,从而保证拢住其大气层,进而才能保证星球地表温度。

还有极重要的一条,就是与地球的化学组成类似。最关键的还是行星要有足够的液态水,这是生命化学反应必备的一个要素;此外,当然还有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行星大气圈、重力场、磁场等也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因为它们可以阻挡或过滤掉许多来自恒星的有害辐射。

因此,系外行星的想象虽然美好,但这美好的“远水”解决不了人类面临的“近渴”。人类未来的命运系于地球。郑永春认为,“除了地球,我们别无所依。”

编辑 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