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稿|更多残骸、更精准的模型才可能拼出MH370最后的故事

《财经》记者 孙爱民 | 文  

2015年08月01日 17:04  

本文1621字,约2分钟

科学界对南印度洋的了解非常有限,整个大的环流内有多少涡旋尚不确定,目前还没有一个海洋模型能成功模拟出这一涡旋流场,加之,事故已经过去16个月,进行反推难度很大

出现在印度洋法属留尼旺岛的飞机残骸再次唤起人们对失事航班MH370的关注。

马来西亚交通部副部长阿齐兹7月31日证实,根据马航提供的信息,7月29日在法属留尼汪岛海滩上发现的飞机残骸已确定来自一架波音777型客机。澳大利亚搜寻MH370方面的负责人表示,澳大利亚“愈发确信”在法属留尼汪岛发现的残骸来自马航MH370。

2014年3月8日,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MH370客机失踪,机上载有239人。至今年1月29日,马来西亚民航局宣布MH370客机失事,并推定机上所有人员遇难。尽管动用了多国先进的仪器和搜索技术,飞机残骸却一直未能找到。

据外媒报道,留尼汪岛海滩保洁人员发现这块飞机残骸,带有BB670编号,长约两米,残骸里塞满贝壳。

当确认了碎片,利用飞机残骸来反推飞机失事地点是可行的,但仍需要更多的残骸与更精准的海洋模型,“飞机主体的发现可能需要数年时间”。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林霄沛告诉《财经》记者。

据了解,飞机残骸的发现地法属留尼旺岛,距离此前划定的MH370搜寻区域约4260公里,该地位于南印度洋逆时针大环流的西侧。

林霄沛分析,从南纬40度以北到南纬15度之间的南印度洋,呈现一个大的逆时针环流,西侧到法属留尼旺岛海域,东侧到澳大利亚西侧较远海域。该区域内洋流平均速度为每秒10厘米,但受海洋表面风与涡旋的影响,部分海域的海洋流速达到每秒几十厘米。

“整个环流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涡旋,小的半径十几公里,大的能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科学界对南印度洋的了解还很有限,整个大的环流内有多少涡旋尚不确定,再加上距离事实已经过去了16个月,进行反推难度很大。”林霄沛表示,目前没有一个海洋模型能够成功地模拟出该海域复杂的涡旋流场。

科学界在上世纪80年代数字模型基础上,已经建立了5个常用的海洋模型,可以再现大的洋流与海水运动趋势,这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与海洋预报。

然而,一个精准的海洋模型需要综合考虑海面风速、风向、太阳短波辐射、海面净热通量、降水与蒸发、潮汐、河水通量。

利用飞机残骸来反推飞机的失事地点,需要再现海洋洋流的情况,建立一个正向的模型,再从发现残骸的时刻,根据海洋运动的情况反推可能残骸从哪里漂过来的。这种模式在法航AF447的打捞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9年6月1日,法航AF447在从巴西里约热内卢加利昂国际机场起飞,在飞往法国巴黎途中的北大西洋赤道附近海域消失。飞机失事几天后,搜寻人员相继发现小的飞机碎片与尸体。美国海军和法国政府通过3个海洋预报模型所提供的海流场,反演了这些尸体和残片在出事时的源点位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3次大型搜索,但均告失败。

随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主导了第四次搜索。

美国麻州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陈长胜,在马航MH370出事后撰文称,当时的科学团队将概率学与海洋模拟实验相结合,首先建立了该海域高分辨率的中尺度天气模式,改进对热带辐合带风场的模拟精度;并建立了分辨率高达500米至1公里的FVCOM子区域模型,将之与全球FVCOM模型嵌套在一起。

最为重要的一步是要求空客在飞机失事最大可能性圆内,以中尺度涡水平尺度为间距,在2010月6月投放9个表面漂流计。当时,科学家用浮力理论对海面尸体漂移进行了研究,找到了风影响的系数在1%—3%之间,通过对各种系数条件下尸体漂移的模拟,确定了4个概率最高的地点。

最终,在失事2年后,搜救队在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确定的第一个可能地点发现了法航AF447的发动机、机体,以及两个黑匣子。

陈长胜在总结法航AF447的搜寻经验时称,反复斟酌、多次修改的海洋模型与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尸体与飞机碎片,促成了失事飞机的发现与打捞。

唤起了重寻马航MH370的希望,如何推进搜寻,还有待科研人员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