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民族武装发动突袭,昂山素季民族和解方案愈发艰难

《财经》记者 郝洲 | 文  编辑 | 袁雪  

2016年11月21日 17:34  

本文1213字,约2分钟

这次军事行动是几支武装力量首次进行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并且是主动出击,这释放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信号——缅甸政府军一直采取拉拢和瓦解各支少数民族武装力量并试图逐个击破的策略

《财经》记者 郝洲 编辑 袁雪

11月20日凌晨,缅甸北部四支民族武装组成的联军突然对驻守在掸邦北部木姐市的缅甸政府军和警察哨所等目标发动进攻,拉开了所谓的“勐古解放战役”。

勐古地区原本是掸邦北部第一特区(亦称“果敢特区”)的一部分,位于萨尔温江(我国的怒江下游)的西部,在1995年后由于缅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从果敢特区脱离,后在2000年被缅甸政府撤销特区地位,成为政府控制区。

勐古地区紧邻中国的云南省瑞丽市,此次由果敢、德昂、若开和克钦等武装力量组成的联军投入约2500人的兵力对缅军发动进攻,造成了大批难民涌向中国边境,中国的人道主义救援机制将再次面临考验。据澎湃新闻报道,中方已经在边境临时设置的安置点接纳了超过3000名难民。

11月2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对中缅边境的和平与安宁高度重视,对缅方一侧有关地区发生交火事件表示严重关切,希望有关各方保持克制,停止有关军事行动,防止冲突升级。中方呼吁有关各方坚持对话协商,为维护缅甸和平进程切实作出努力。

自去年1月缅甸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的冲突全面爆发以来,缅北战事便未曾停息。克钦独立军是缅甸北部军事实力排在第二位的少数民族武装力量,仅次于佤邦联合军。对于缅甸政府而言,这些少数民族武装的存在是对国家统一和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巨大障碍。

一位在果敢特区生活多年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由于近几个月来缅甸政府军对克钦军的军事压力逐渐增大,而且政府军可以持续获得来自欧洲一些国家的武器和弹药支持,缅北的少数民族武装需要从战略层面上寻求突破,以改变局部战场上军力处于弱势的不利局面。

此外,这次军事行动还释放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信号,即几支武装力量首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并且是主动出击,缅甸政府军一直采取拉拢和瓦解各支少数民族武装力量并试图逐个击破的策略,“这是对政府军一次强有力的回应。”

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族联盟(以下简称“民盟”)在去年的缅甸全国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实现民族和解是民盟的首要政治任务。

今年8月31日,被民盟政府寄予厚望的“21世纪彬龙和平大会”在首都内比都召开,但是果敢、德昂和若开等多年享有高度自治权的民族武装拒绝答应政府提出的放下武器的条件,因此根本未曾参与这次所谓的“全面包容”的会议。而且,民盟在此次大会上一些关于建设民主制联邦国家的措辞也引起了军方强硬派的疑心和不满。

第二次会议将在明年2月召开。从目前的少数民族地区冲突态势和上次会议所产生的矛盾来看,缅甸实现全国范围内民族和解的道路要比民盟所设想的艰难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