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能否跨越“马太效应”陷阱

《财经》杂志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 吕慧云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生  

2016年11月22日 11:24  

本文6726字,约10分钟

教育体制的运行应遵守正义美德,在实践层面,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应体现出公平的美德。唯如此,改革才能沿着帕累托最优的轨迹变迁,并给整个社会带来福祉的增加

2016年6月30日,中国教育部官网宣布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其中包括《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这个信息引发教育界的广泛猜测,很多人认为这是教育部明确废除型塑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工程。教育部在随后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所有这一切的改革,都是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提出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基于这个新的战略目标的安排,将过去20多年间主导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及“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轨道,这就是当下国人热议的高等教育“双一流”战略目标。

在探讨双一流建设的远景之前,我们需要对以往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做一些回顾,由此才能避免出现“过去不再启示未来”的情况。

 

您看的此篇文章是收费文章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