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哪个文化中,说谎都是被谴责的,但它仍是日常生活的常态。研究表明,美国人差不多平均一天要撒两个谎。不过具体到人则差异很大。事实上,谎言的分布遵循帕累托法则:20%的人说着80%的谎,80%的人说其余20%的谎。
那么,当怀疑同事说谎时你该怎么办?这取决于谎言的类型和你所面对的说谎者的类型。
说谎者的类型
★第一类说谎者:说谎惯犯
☆特征:有创造力,情商高
说谎惯犯有两个突出特征。首先,由于道德观念薄弱,他们并不认为说谎是不道德的。其次,大多数人都是在压力下说谎(如焦虑、害怕或担心时),而说谎老手甚至在感觉良好或能掌控局面时也说谎——这让他们感觉很爽。因此研究表明,经常说谎的人更可能承认自己说谎:如果没有做错事,为什么要隐瞒呢?
如果你面对的是说谎惯犯,对方可能社交技能很强,并且相当有脑子。举个例子,神经心理学研究证明,说谎需要更高的记忆容量,这跟智商密切相关。正如斯威夫特(这里指爱尔兰作家Jonathan Swift,《格列佛游记》作者)所说:“说谎者并没意识到他所承担的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任务;为了支持1个谎言他需要另外编造20个谎言。”因此,圆谎需要强大的想象力,尤其是在找借口和扭曲真相时。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人和原创性的思想家可能更易撒谎。Francesca Gino和Dan Ariely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创造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使个体更有能力为他们的行为辩解,而这又会引发不道德的行为。”
另外,说谎高手常常情商更高,这让他们能在交流中避免表露情绪、监控谈话对象的反应,并有效控制身体语言。
对付说谎高手,关键不在于准确判断他们是否在说实话,而是预测他们的行动。当我说“我喜欢和你一起工作”时,我可能是在说谎;然而,只要我继续假装很享受和你一起工作,那么谁在乎我对你真实感受如何?而如果说谎者试图歪曲客观事实,如骗人说“我从斯坦福毕业”或“我将在周一完成这个项目”,一旦败露,他们的名声就会受损。所以虽然你有时感到有义务惩罚说谎者,但要知道,揭穿谎言本身就能起作用。
因此习惯性说谎者会像习惯性迟到的人一样露出马脚,你所要做的就是分析他们的行为模式,并相应制定对策。而如果你想让他们别再对你撒谎,你可以温和地揭穿他们的谎言,以此告诉他们你不像他们以为的那么蠢。
★第二类说谎者:偶尔说谎者
☆特征:缺乏安全感,唯恐受排挤
不常说谎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构造。他们的很多谎言都来自安全感的缺失。这些谎言源自恐惧,它们能暂时保护说谎者的自我。举个例子,当你被问到是否知道一个重要人物或是否读过一本畅销书,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回答“是的”以避免被排挤。但这其实反过来增加了你的不安全感——要是被识破了怎么办?这会增加你将来继续说谎的几率。
在这种由不安全感驱动的谎言背后,通常是想要获取地位的企图——夸大自己的成就或在某项工作中的贡献。这类谎言通常也被用来与他人建立或维持紧密关系:开空头支票(承诺实际做不到的事情),或让人把你当自己人(为和A处好关系假意说B的坏话)。
对付缺乏安全感的说谎者,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感觉被接纳。由于缺乏安全感而说谎的人对自己非常苛刻,所以要花时间和精力补偿他们的完美主义,让他们感到得到了认可。向他们表明,你欣赏他们本来的样子。
如何对付说谎者?
无论你要应对说谎高手还是因缺乏安全感而说谎的人,我都有几个重要提醒。首先记住,虽然大多数人认为说谎是蓄意歪曲事实的行为,但正如尼采所说,“最常见的谎言是对自己说的谎;对他人的谎言则相对是种例外”。无论是病态说谎者还是非病态说谎者都有自欺的问题。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一般会“为获利而说谎,但却能足够真诚地哄骗自己相信自己是诚实的”。此外,骗人能力与自欺能力密不可分——如果不能劝服自己,劝服别人会更加困难。套用奥威尔的一句话,“如果想隐瞒一个秘密,你必须瞒过自己”。当某人往对他有利的方向歪曲事实,那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谎,而只是不能或不愿看到真相。
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在于帮助对方换个角度看问题。真相可能会给自我造成损伤,带来很大心理负担。像狄德罗指出的那样:“我们会贪婪地咽下那些虚情假意的奉承,而只会小口啜饮苦涩的真相。”在指控一个同事说谎之前,扪心自问:他是在故意误导他人,还是仅仅真诚地相信错误的观念。
第二个重要忠告: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不道德的。事实上,谎言可能有益于社会,比如“嗯,这可真美味!”或“你的新男友看起来人不错,”或“你穿那件真好看”。谎言也可能会是道德的,比如当纳粹敲门询问犹太人是否藏在阁楼时。这就是为什么大人要教会孩子理解善意的谎言,并在一定限度内说假话;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酒后吐真言”。确实,正常的社会交往通常要求个体有能力隐藏自己的内心感受。完全的诚实可能会表现为一种非道德的自私。自控是一种道德约束力,为增进社会或他人福利,它既会限制不诚实,也会限制过度诚实。
当他人对我们说谎时我们很容易不开心。但有很多种不诚实,说谎的动机也各有不同。应对谎言的方式也有很多。是的,成为被欺骗的对象可能会使你觉得受到了侮辱,但情绪化或对抗性的反应可能适得其反。更好的解决方法是礼貌地告诉说谎者他们没有骗到你;或者将计就计,假装你被骗到了,这反过来也骗了对方。(王晨/编校)
Tomas Chamorro-Premuzic博士是人格分析和心理测试的国际权威。他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商业心理学教授,Hogan Assessment Systems研发与创新副总裁,曾任教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纽约大学。本译文由译言网网友Lewi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