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担忧的显然不是失去公众号打赏收入30%的分成,而是功能和体系越来越完善的微信生态对其造成的威胁。
4月19日,微信方面宣布,由于苹果出台新规,微信iOS版公众平台打赏功能被关闭,安卓等其他版则不受影响。
微信方面表示,2016年6月13日,在苹果更新的3.1.1条款中,要求APP不得包含指引客户使用非IAP机制进行购买的按钮、外部链接或其他行动号召用语。微信与苹果方面进行了长期沟通,最终微信选择关闭iOS版公众平台的打赏功能。
苹果中国官方没有就《财经》记者的问询给予回应。
所谓IAP,即in-App Purchase,指在苹果系统中,用户在应用内进行虚拟物品交易的支付系统。根据苹果规定,如果想要在App 内解锁特性或功能(解锁方式有:订阅报刊杂志、游戏内货币、游戏关卡、优质内容的访问权限或解锁完整版等),则必须使用IAP机制。
区别于IAP机制,微信支付、支付宝等属于第三方支付。在手机中,微信红包转账、O2O服务购买、电子商务等支付行为,所购物品并非应用内的虚拟物品,同时其本质为向对方用户进行转账,不属于应用内的内购,因此不需要通过IAP机制。
对于微信公众号的打赏则存在一定争议。用户打赏主体是公众号所生产的内容,本质上属于购买微信应用内的虚拟产品。但实际上,用户在消费后,于微信公众平台内并没有获得新功能或新特性的解锁,因此打赏的支付行为也可被理解为读者向作者进行转账。也是因此,从2016年6月苹果新规出台后,微信公众号的打赏功能没有第一时间受到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新的变化,微信方面称,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可以在文章中展示二维码,通过个人转账方式获取支持,这将绕过IAP机制。
长期以来,苹果渠道与应用开发者的付费分成比例为3:7。为了进一步吸引开发者,2016年6月,苹果对原本的订阅分成模式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3:7调整为第一年3:7,次年1.5:8.5,同时此前只适用于视频音频等流媒体、报刊杂志、云数据的订阅模式扩展至游戏应用中。
公众号文章作为应用内的内容产品,用户对其的付费习惯正在逐步建立。2016年11月发生的“罗尔事件”中,P2P观察微信公号文章《耶稣,请别让我做你的敌人》文章打赏金额累计超过10万元。罗尔个人公众号“罗尔”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收到打赏金207万元。
但就整体来说,“罗尔事件”只是特例,打赏仍然没有成为自媒体主流的盈利模式。根据新华网《2017年中国自媒体从业人员生存状况调查》,在国内自媒体人主要收入来源中,流量主或其他流量分成以及软文广告分别占据了35.5%和30.7%,打赏模式仅占所有收入来源的3.8%。
一位互联网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此次调整主要受影响的是获得打赏比例更大的高质量原创内容生产者,对微信生态影响并不大。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年App与微信公众号市场研究报告》,2016年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经超过1200万个,但根据上述人士推测,目前产生高质量内容的公众号数量估计仅有3000个左右。
苹果限制打赏的真正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公众号打赏收入30%的分成,而是对微信提出的“警告”。功能和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微信生态正在被苹果视为威胁。
2016年1月11日,腾讯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宣布将推出一款叫做“应用号”的功能,通过公众号完成一部分App的部分功能。同年9月21日夜间,微信宣布此款功能开始进行内测,然而“应用号”则被改名为“小程序”。
对于名字的变更,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于内测次日,在张小龙的一条朋友圈下留言解释称因苹果方面的限制。
一直以来,苹果致力于维护App Store作为其流量唯一入口的地位,这也是苹果软件生态最重要的阵地。此前,苹果禁止了以“网易应用”为首的App推荐平台类应用。通过网易应用,用户可以跳过App Store 看到App的推荐,网易应用则通过对其他App的推广获得收益。
如果说网易应用只是与App Store的“推荐”功能产生冲突,小程序的出现看上去则是在直接颠覆整个App Store:用户不需要通过苹果官方渠道进行下载,而直接在微信内部通过扫码和搜索即可获取相关的应用程序。这也是最终导致苹果方面限制微信使用“应用”这个名称的原因。
近年来,苹果的硬件产品市场份额开始下滑,其靠硬件搭建的生态逐渐走向天花板。苹果需要尽可能通过在软件与内容领域的扩张,剥夺全产业链的利益进行反哺,并巩固和完善整个苹果生态。但随着小程序的出现,微信正在越来越像一个独立的操作系统,甚至对苹果的软件生态产生潜在的威胁。如今,微信正在进一步强化内容建设,而随着其自身的生态在未来的不断壮大,微信与苹果的关系只会变得更加微妙。(《财经》杂志记者谢丽容亦有贡献)
《财经》记者高洪浩/文 宋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