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信用信息将纳入国家信用体系

《财经》记者 杨中旭 实习生 张黛阳 | 文  

2017年04月27日 19:34  

本文1425字,约2分钟

共享单车大潮下停放混乱、车辆损坏等痼疾有望得到缓解。4月2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主持召开共享单车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媒体通气会,主持该司工作的副司长陈洪宛宣布,将建立政府部门与单车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机制。

在谈到建立单车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初衷时,陈洪宛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和李克强总理“使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的讲话原文。规模不断扩张的共享单车市场,已成为国家信用信息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月中旬,《财经》杂志在《共享单车潮起潮落》的封面文章中曾报道,ofo扩张速度惊人,去年底单车总量为100万辆,一个季度之后飙升至250万辆,年底的目标则是2000万辆。上海市自行车协会测算,沪上共享单车合理容量为50万辆,以2500万人计,车人比为1:50。如果ofo年底实现目标,仅这一家公司所能覆盖的人群,或许就将超过10亿。

4月27日下午,参加共享单车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媒体通气会的ofo公司负责政府关系的总监刘延迪对《财经》记者表示,上海的车人比与其他城市或有不同,但即使保守估计,共享单车的服务人群也已有数亿之多。刘延迪称,共享单车信用信息纳入国家信用体系,对不良信用行为有约束力,无疑将鼓励“正向信用”,“共享单车是城市信用的一块试金石”。她证实,政府和共享单车企业“同时有意愿推进这一体系”。

媒体通气会上,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运行维护单位、国家信息中心代表与摩拜、ofo等十家共享单车企业分别签署了信用信息共享协议。目前,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联通37个部门和所有省区市,累计归集各类信用信息超过8亿条,实现了信用查询、红黑名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等功能,越来越多的部门在办理行政许可、资金安排、项目审核、评先评优等工作过程中查询信用记录。陈洪宛说,除了共享单车企业,“我们正在与金融机构、互联网大数据企业、信用服务机构开展数据共享,今年整合的信用信息将达到100亿条”。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向《财经》表示,共享单车信用监督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应当就是由政府出面。政府建立平台同时监督、评价企业和消费者双方的信用,之前交由第三方企业评价信用的方式会让主动权完全落在企业手中,消费者则可能丧失话语权。李志青认为,发展成熟的区块链技术将能够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和交易反馈,从而加大政府信用监管的力度与可行性。

国家发改委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法院累计公布失信被执行人722.92万例,民航部门限制购买机票667.13万人次,铁路部门限制购买列车软卧、高铁和其他动车组一等座以上车票248.67万人次,工商部门限制担任各类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7.1万余人次。仅工商银行就拒绝申请贷款、办理信用卡55.7万余笔,涉及资金超过71亿元。

对于信息信用共享,单车企业普遍表示支持并实际参与,但也还有一些具体顾虑,需要接下来在实施中协调解决。比如政府此次主导共享机制是否意味着未来更多的监管和干涉;信息共享是否会需要此前单车企业一直避而不谈的财务与骑行数据;部分单车企业是否加装智能锁和GPS定位系统等。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期望相关政策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共同做好信用信息共享工作。

(《财经》记者杨中旭 实习生张黛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