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200这个级别的无人机需要取得适航证,但民用无人机的适航管理规定还未正式运营,目前这类机型只能用于研究实验。
10月30日,顺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陕西炼石有色、北汽集团以及中科院达成战略合作,推进无人机物流。
此次合作基于AT200物流无人机平台,包括无人机系统的研发设计、适航取证、生产制造等。10月26日,AT200完成首飞,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个头最大的无人机,全长11.84米,翼展12.80米,高4.04米,最大起飞重量3.4吨,能够实现有效载荷1.5吨,续航时间8小时。
近几年来,不少科技公司和物流公司一直在拓展无人机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但由于技术、成本和政策方面的限制,实现无人机投递货品,目前仅在纸上。
顺丰发起的这次合作更多在无人机的开发和实际运营领域。各方均在不同领域有一定的优势:顺丰手握大量的资金以及物流场景;炼石有色旗下的朗星无人机系统公司拥有无人机开发设计经验;北汽旗下的北京通航能够提供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而中科院的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擅长能源和动力研究。这些优势互补也是此次合作的基础。
如果能够实现物流无人机的落地使用,意味着物流领域将出现新的打法——三段式空运网(干线、支线和最后一公里)。物流沙龙创始人、物流信息化专家潘永刚告诉《财经》记者,“而这一次是体系性的玩法——干线用有人大型货运机,支线用大型无人机,最后一公里用小型无人机。”
目前国内的物流领域中,中短途支线航空货运领域存在飞行员短缺的问题。北京通航党委数据、总经理凌庄怀认为,大型无人机能够填补这一空白。
顺丰提供给《财经》记者的书面材料中提到,三段式空运网除了能提高物流效率,还能将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第一手数据进行反馈,不断优化,形成生态。
除了顺丰,包括亚马逊、DHL、京东在内的不少公司也在尝试无人机物流。
2016年5月,DHL公布了其第三代快递无人机"Parcelcopter"。这款机型在2016年初完成了130次配送任务,8分钟即可将货物从德国Reit im Winkl送往海拔1200米的高原地区。而标准快递车需要花半个小时才能完成这个送货任务。并且可以完成自动卸货、装货、飞往下一个目的地等任务,实现全自动化管理。
2016年12月,亚马逊宣布成功使用无人机在英国完成首次送货,该笔订单中包括一台Fire TV机顶盒以及一袋爆米花。用户在家下单后,13分钟就收到了货品。2016年6月,京东在宿迁进行了无人机送货流程的验证测试,使用了京东最新研发的机型M-TB1和M-TC1以及部分在研产品。
但相比较AT200,上述这几款无人机都还属于小型无人机,可以运送的货物重量都在10公斤以下,京东最新推出的无人机可以做到15公斤。此外,续航时间也都在1小时内,还无法更好的满足真正偏远地区的物流配送。
不过,目前整个物流行业中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痛点需要用无人机来解决,就中国来看,偏远地区的物流服务早已实现,大型无人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能更好更快的进行物流服务。
效率更高的空中物流,成本也高于地面和海上物流,使用大型无人机进行物流货运显然成本更高。AT200的改装原型为有人机P-750,此次参与合作的北汽集团是P-750飞机的国内独家生产制造商,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曾经透露P-750每架售价在1000万元左右。通过对现有机型进行改造,先验证飞行可能性,可以有效的减少初期开发成本。
在潘永刚看来,无人机物流的费用虽然会更高,但如果整体服务水平能够提高,能够拉高物流行业的服务门槛,也会有愿意为价值付费的用户。
除了技术和成本问题,目前大型无人机的推广还面临一个关键因素——适航证。按照规定,AT200这个级别的无人机需要取得适航证,但目前民用无人机的适航管理规定还未正式运营,这类机型只能用于研究实验。
深圳瞭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CEO、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直升机教员戴琛告诉《财经》记者,由于政策因素,顺丰AT200投入运营还需要时间,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如果试飞成功,也会倒逼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规定加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