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飞:北斗导航 + 5G通讯 + 云计算 +人工智能是无人驾驶的基础

2017年11月29日 18:36  

本文4191字,约6分钟

“无人驾驶汽车发展很快,5G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快速发展后,在人工智能方面发展也非常快。但是中国在汽车的执行机构像ABS、ESP等高精密的机电液一体化方面与国外相比没有优势。中国做无人驾驶汽车,应基于时代技术发展和中国的比较优势,从北斗导航 + 5G通讯 + 云计算 + 人工智能这个方面去着手发展,而不是要倒回到国外90年代开始的基于雷达、摄像头以及高性能车载处理器这种模式去发展。”11月29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谢飞在“《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谢飞

谈到无人驾驶的未来,谢飞表示,无人驾驶汽车一定会实现。谈到对无人驾驶很重要的高精度数字地图,特别是新的城镇化建设,要从开始就基于数字空间,从数字空间出发对城市、对道路、对车辆,进行构建。

关于2020年5G正式商用,谢飞认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现在处于迅速发展的状态,但现在最主要是要找准市场。要通过市场来高度集成现有的各方面技术,让现在“碎片化”的技术真正能够变成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此外,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政策的支持。要加强政策研究,加强财税补助,促进我们的技术发展、市场发展和产业发展。

以下为谢飞发言实录:

谢飞: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与会的朋友。非常高兴参加这个讨论,我从三个方面来谈有关的情况。

第一个方面,5G与智能网联汽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欧洲、日本针对交通事故和拥堵造成的燃油消耗和排放,都提出了采用智能交通系统来解决的伟大构想,希望经过20~30年,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后面又进一步提出要发展成为完全无人驾驶汽车交通系统。通过30、40年,实现这个伟大的规划和伟大的梦想,这对当时众多青年学生和学者来讲,就是要一辈子献身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去。

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最主要的是感知、决策和执行机构。

对于感知系统,在下雨天、雾天等恶劣气候看不清楚交通道路环境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怎么来增强人的视野。在90年代开始主要考虑靠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来增强视野。现在有移动通信技术及移动互联网后,我们可以实现“万物互联”,通过“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把汽车行驶周围的情况,传递给汽车和驾驶员,实现“超视距”,以增强我们对环境的感知。

第二个是决策,以前主要是靠车载处理器运算处理,现在通过5G超宽带可以低时延、高可靠地实现汽车相关数据实时云端计算。这样,今后汽车就可能变成一个大型的移动终端,一个基于5G的“接收终端”+ “执行机构”。

所以,5G对于无人驾驶汽车,一是可以通过“万物互联”实现“超视距”,二是通过“云计算”实现“超算”。

第二个方面,关于未来的汽车、交通系统和未来城。在今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三部委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规划里,实际上对汽车进行了重新定义。

第一,汽车是大型的智能移动终端。这个“大型智能移动终端”在交通系统里进一步发展,就可能真正演变成交通部、发改委在“互联网+ 智慧交通”里谈到的“下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使区域或者全国真正成为动态优化交通控制网。

第二,汽车是移动储能设备。汽车实现电动化,变成电能系统的一部分。

第三,汽车是数字空间。我们谈到的以无人驾驶汽车为核心的智能交通系统,国外从90年代就开始作为国家战略、官产学商投入无数资源努力打造的决定国家未来兴亡的新兴技术产业集群。所以,应该相信2025~2035年期间无人驾驶汽车一定会开始大力发展好快速普及,对此我们不要有什么质疑。但关键的是今后实现无人驾驶后的未来城市、交通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网联的基础是数据化,例如,我们现在谈到的对无人驾驶很重要的高精度数字地图。所以,对中国来讲,我们现在城市化进程、很多新的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要基于数据,基于数据城市、数据道路、数据车辆,要进行构建。

另外,我们要想到通信技术将会进一步怎么改变我们人的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我们现在为什么会造成大量的拥堵?最主要的是在工业化社会,我们必须同一个时间赶到生产线工作,在同一时间赶到办公场所去办公。但基于信息技术的未来生活方式及生活方式,会发生变化,我们可以依靠网络在家里办公,这样会大量减少在同一时间的大量集中出行。而基于网络的就近定制生产,也可能会大量减少集中生产以及长途的产品运输。还有就是共享交通,有研究结果说只要现在6%的车辆就可以满足我们100%的出行。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减少到6%、甚至30%的车辆,我们马路一定是空荡荡的,没有这么多车就不会拥堵了。

基于以上的这些考虑,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人类未来10、20、30年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居住方式以及交通体系。所以,就给我们提出来,基于无人驾驶汽车为核心的未来交通系统的未来社会、未来城到底是怎么样的,到底该如何来建设?我们在重庆现在正在探讨这个问题,在南京也在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未来城市的建设,一方面要按照数字空间来建设;另一方面,未来城建设一定要用无人驾驶工程机械以及机器人,也就是要用无人化的未来生产工具、生产手段来建设未来城。我们国内现在没有这方面的无人驾驶工程机械,但我们可以在全世界招募、从全世界采购和集成,3年、5年未来城建设,未来的生产设备、生产设施也聚集和验证的差不多了,新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也基本形成了,新的产城融合发展方式、模式也慢慢探索出来了,逐步就可以开展新的产城发展方式移植和输出。所以,最关键的要有这么一个地区,要有这么一个试验田,把未来城的旗子举起来,把全世界最先进、最未来的技术和发展理念集成起来,创新发展出未来的产业及市场。

第三方面,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时间进程会是什么样的呢?无人驾驶汽车最关键的感知、决策和执行问题,首先感知可以通过5G通信 实现“万物互联”,实现“超视距”。其次,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快速发展后,最近在人工智能方面发展也非常快,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决策问题。再其次,在执行机构方面,像ABS、ESP等高精密机电液一体化方面,中国与国外相比没有优势。所以,中国做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应基于技术时代发展阶段和中国的比较优势,应该从北斗导航 + 5G通讯 + 云计算 + 人工智能这个方面去着手发展,而不是要倒回到国外90年代就开始发展的基于雷达、摄像头以及车载高性能处理器这种模式去发展。

因此,5G通信首先可以通过“万物互联”的“超视距”极大地增强我们的预警能力,例如把5G通信与中国移动他们做的智能后视镜等结合起来,通过5G低时延、高可靠性实现车-车、路-车通信,增强预警能力,这样很快就可以使5G技术在后装市场上实现商品化。其次才是考虑决策问题和自动驾驶问题。所以,5G通信在智能网联汽车垂直行业应用,可能后装比前装还快,更能够实现商业化和市场化。

中国去年产销了2800多万台汽车,按照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5年可能会是3500万台到4000万台,汽车保有量会从2亿台增加到3亿台。我认为,在三四级城市特别是农村还存在大量的强刚性需求。但在大城市虽然还存在新的需求,由于共享车辆以及地方政府政策控制,像北京、上海大城市,汽车保有量可能会保持动态平衡。所以,对汽车厂家,可能存在走传统汽车市场、走三四级城市和农村市场,也存在走城市市场、共享服务、无人驾驶汽车市场。

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比照习主席在十九大对中国未来发展阶段的划分,第一个阶段2018年到2020年可能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备期,第二个阶段2021到2035年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普及期,但在技术发展路线方面可能会是基于“北斗卫星 +5G通信 + 云计算 + 人工智能” 辅助雷达和摄像头的这样一套自动驾驶技术方案。我们现在经常听到2035年或者2040年全世界的汽车都变成了“4个轮子 + 1个壳子”的无人驾驶汽车。但从现在的要素技术发展状况来看,今后的交通工具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现在讲到的SAE3级人机共驾,平时机器开车,关键时候人紧急接管。我觉得人机共驾除非采用脑机接口技术让机器能够读懂人的意念和思维,否则很难实现人机共驾。还有,现在看到的斯坦福大学的外骨骼套装机械系统,如果能够进一步轻量化变成“金缕衣”,再加上波士顿机器人和脑机接口,可能就是下一代个人交通系统。因此,第三阶段2035年后的个人交通系统,未必是“4个轮子 + 1个壳子”的无人驾驶汽车。所以,在2035年之前,我们一方面要使5G通信、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化、商业化,抢占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但另一方面,一定要面对更长远的未来,比如说2050年的未来,提出下一代个人交通系统的中国解决方案。因此,第三阶段可能是贡献中国智慧的“未来城”+ 下一代个人交通系统。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研究和思考,供大家参考及批评指正。

谢丽容: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已经能感觉到,5G产业有三个关键词,产业开放,行业协作、国际协同。请台上六位老师分别就下一阶段的5G发展给出最关键的一条建议,2020年正式商用了。

谢飞:现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但存在大量的碎片化。所以,最主要是要找到市场,只有将这些“碎片化”技术高度集成起来,才能够让这些“碎片化”技术真正能够变成产品,让前期的投资得到回报。前期我们与在座的高通、中国信通院、大唐等公司有过很好的合作,今后还会与更多的合作伙伴,企业、科研院所、大学深度合作,使技术尽快成熟起来实现产品化、产业化和商业化。还有,我们需要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的支持,要加强政策研究,加强财税补助,促进我们的技术发展、市场发展和产业发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