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主要议程是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会议对中国下一阶段宏观经济总体形势的分析和应对是: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要抓住主要矛盾,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加以解决。下半年,要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繁重。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精准施策,扎实细致工作。
其中,对如何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
经济学界和产业界、金融界人士解读这段话,普遍认为三个“性”和六个“稳”是文眼,是关键词。那么如何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中保持平衡,如何在确保提高“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的前提下,做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是一项需要足够政治智慧、总揽经济全局、有高超操作能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它关乎中国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总体质量,关乎每一个中国人的福祉。而身处这种大背景下的中国人,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经济学家、企业主、金融服务从业者,或者是高净值人群甚至普通的中产阶层,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努力方向和宏观政策,并顺应这种方向,做出合适的财经决策,大则是国运所系,小则与一家企业、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加上此前7月2日召开的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7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会议,传达的信息清晰而明朗。三次会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基本一致,强调外部形势的变化是主要矛盾;在实施上,三次会议都坚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强调政策的协调性,把握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节奏和力度。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中国多项经济政策以“求稳”来应对变数,但会做出相当程度的边际调整。
这种变数对外是和美国的贸易争端给经济增长和资本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人民币汇率贬值与跨境资本流出压力;而对内则是防风险政策超调而给经济增长带来的下行压力,主要体现为金融严监管、规范地方债政策的落地及房地产严格调控政策的延续,带来信用融资渠道的全面收紧,以及由此导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
但一味地收缩并不能真正做到“稳”,停滞只会带来倒退而不是稳健。因此在总体政策的边际调整中,对金融服务机构和个人理财而言,是信心所倚,是机会所在。
在金融层面,“去杠杆”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已历时两年半,从实体领域逐步向金融领域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果,当前进入“稳杠杆阶段”。央行发布的《2018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当中,货币政策的思路发生变化,其中核心表述为“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而在上一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当中为“稳增长、去杠杆、防风险”。
在去杠杆期间,货币收紧挤压资产价格泡沫,出清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随着去杠杆深入推进,去杠杆重心逐步从金融负债端调整,过渡到金融资产端调整。两年多的“去杠杆”,使得高风险金融业务大幅收缩,一些机构野蛮扩张行为被遏制住。在金融领域去杠杆工作进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后,接下来货币政策应该是有一定程度的放松。7月20日一行两会发布资管新规配套细则文件,诸多条款变得更加灵活,过渡期要求也普遍放松,金融机构业务调整的空间和自主性有所增加,但严监管的大方向仍将延续。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并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8月3日金稳委第二次会议也强调了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用好国债、减税等政策工具,用好担保机制。由此可以大胆判断,“财政部提供信用、央行提供流动性”的定向宽松政策基本成型,基础设施建设大概率成为了财政发力的主要方向。
认清高层经济政策的基本面和大方向,金融服务企业特别是从事资产配置服务的机构,应该看到经过两年多的紧缩,终于是风雨之后见彩虹。但是中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不可能再出现过往“大水漫灌”式的开闸防水,而是更精确、更有针对性的宽松,需要金融服务机构有更强的风险意识和专业素养,要具有在更为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为客户提供周到服务、寻找更稳健可靠投资项目的能力。
如前一段时间互金行业内,爆雷事件不断上演,平台经营不善导致逾期还款、倒闭跑路等事件频现,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不少人失去信心,不敢再投入大笔资金。这样的态势对经过大浪淘沙而活下来的金融服务企业来说,有利有弊,总体是利大于弊。投资人信心受到打击后,投资行为将更加谨慎,对服务机构也更加挑剔,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有利的一面是喧嚣过后,这一市场的许多泡沫消失了,劣质的野蛮金融服务机构大批被淘汰,市场得到了净化,留下来的优质金融服务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
对提供资产配置服务为客户“钱生钱”的金融服务机构而言,要在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中立住脚,赢得客户的信任,必须坚持“稳”与“诚”。“稳”则是要有稳定的、可靠的投资渠道和项目,以实打实的投资回报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这需要金融服务机构,审时度势,对国内和国际宏观经济有清晰的认知,找准投资的“风口”。
根据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等一系列高层经济、金融会议透露的信息,中国金融行业脱虚向实,以金融创新来服务实体经济将是大势所趋。房市被严格控制,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进一步降低,过去十余年来房地产作为货币蓄水池和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的状况将得到根本的改变。
高科技产业、现代农业、医疗和生物制药业、教育和养老的配套产业,很可能将是有稳定回报、可吸引大量空闲资金的领域。而“诚”则要求金融服务机构真诚地对待客户,用服务和业绩来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过去几年金融服务市场的一些机构作风浮夸,不顾经济发展的现状,以不切实际的高回报率来招揽客户,不但影响了客户对投资理财服务机构的信任度,也伤害了整个行业。
前一段时间金融的严监管让这类服务企业难以为继,不得不退场。接下来资本市场虽然会迎来边际宽松,但由于严监管的主旨不变,这个行业的违法成本会很高,遵纪守法、作风优良、业务素养较高的机构必将脱颖而出。
对高净值人群和手中握有空闲资金的中产阶层而言,“稳中求进”亦是大势。过去几年在一二线城市随便买套房坐等升值再卖出去,投资回报率高达50%甚至更高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民间融资和P2P 在过去几年出现了诸多问题,许多贪图高利息的投资人损失惨重。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下跌,国内股市不振,这一切让许多高净值人群和中产阶层心生焦虑和担忧,不敢大胆地投资,而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持币观望又于心不甘。
这是当下资本市场里高净值人群和一些中产阶层的普遍心态。这一人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投资已经从“收益为王”,向“安全为王”的时代转型,过去那种抱着投机心态,希望自己投进去的钱很快就有高回报是不切实际的,被这种企望左右很容易遇到骗局。在此复杂的经济形态下,高净值人群和中产阶层依靠自己对资本市场的了解,自主做出判断去购买哪一种理财产品或做出何种投资,是很不靠谱的。毕竟术业有专攻,这个时候个人理性的选择,是找一个靠谱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委托专业人士来为自己的资产进行合理配置。
在过去改革开放四十年内,中国涌现了众多的富豪。能成为高净值的人士在某个产业领域应该是很优秀的,但任何一个人不是全能的,总有自己的短板。一个优秀的工厂主未必是一个优秀的金融人才,应当委托专业的投资与理财机构为自己进行资产配置。优秀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做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帮助客户从市场上千千万万的各种产品中,找到最安全、最优质、最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客户,帮助客户拓宽投资渠道,包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尽量规避一地一时的风险。如此不但能节省客户的时间和精力,让其专心于主业,也可使其财富增值的过程更加安全、更有保障。
可以说,在中国宏观经济稳中求进的大背景之下,高净值人群也包括部分中产阶层的理财要求和第三方专业的资产配置服务机构利益,是高度的一致。二者之间的信任与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使个人的财富和服务企业的业绩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