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辉煌,永远敢为时代先

2018年11月24日 09:38  

本文3757字,约5分钟

四十年前,中国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改革开放的决策让这头东方雄狮再度闯入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创造出“中国速度”,连续四十年的平均经济增长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

一时间,华夏大地百废待兴,各项事业蓬勃生长。而具有现代文明里程碑意义的汽车工业,也成为重中之重。但作为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民用产业,国产汽车工业要想迅速崛起,路途多艰。

1988年,来自遥远德国的奥迪与一汽成功牵手。二者的联姻故事虽然是戏剧化的,但甫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从此开辟了中国高端汽车国产化的新天地。双方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和精诚之心,不仅为中国汽车业创造了无数第一,成为后来者争相效仿的对象,更打造出“全价值链本土化”这样符合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的成功模式,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振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汽奥迪过去三十年的成功,正是源自“全价值链本土化”的成功。通过三十年时间深耕研发、生产、供应链乃至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一汽奥迪建立了无法超越和复制的一汽奥迪核心竞争力。

三十年,白驹过隙。一汽奥迪发轫于技术——建设了国内最高技术标准的实验中心和最完整的研发体系;专注于生产——形成了以五地六厂为战略布局的一流制造体系;着眼于未来——布局实现高档车产业链的快速复制;同时依托强大的质保体系,保证了所有产品比肩世界一流的同一标准。

一汽奥迪的三十年,就是中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见证中国高水平创造力的三十年。随着企业不断向前实现跨越式发展,配套零部件生产跻身全球顶级供应商体系,研发实现海外同步甚至前端介入,未来的一汽奥迪将不断创造出领先世界的产品与体验,成为未来中国乃至全球的汽车工业风向标。

筚路蓝缕:“全价值链本土化”启迪中国汽车工业

三十年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好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机遇窗口面前,国家政策、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人对于汽车的需求直到1984年才真正有了释放的出口。 那一年,我国解除了县团级以下单位不得配用轿车的规定,但当年全国轿车产量只有6010辆,巨大的供求差导致进口甚至走私车辆泛滥。

彼时,中国国工业经济正处在结构转换期。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工业产品结构要向以中高档产品为主的结构过渡,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结构的高级化。作为工业支柱型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由于产品兼具了传统制造与高新技术的多重复杂性,正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一环。

通过与跨国集团合资合作,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选择。1988年,奥迪100落户长春一汽,中国汽车工业正式进入高档车发展时代。对于一汽而言,与奥迪的合资绝非简单的来料加工,沦为跨国车企的中国代工厂。而是从合作之初,就将目标指向了生产、研发、采购、营销的全面本土化。想要如此实现这样的合资深度并非易事,需要的不仅有想法更要有智慧和态度。事实上,时至今日中国合资车企如过江之鲫,但能够达到一汽奥迪合资深度的企业依然寥寥无几。

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与坚持,通过长达30年的合作,一汽与奥迪共同造就了“在奥迪全球统一标准基础上,以‘全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的合作模式”。通过渗透到每一个环节的本土化进程,一汽奥迪将“奥迪全球标准”和“全价值链本土化”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出发点完美融合,最终成为一汽奥迪取得今日成就的最关键因素。

加长时代 :一汽敏锐洞见奥迪未来

为了实现研发的本土化,早在奥迪200时代,一汽奥迪开始了在外观、发动机匹配、副车架等方面的本土适应性开发的探索。而在1999年上市的第五代奥迪A6身上,首次在原版车型上轴距加长了90毫米,从此中国高档车进入了“加长”时代。

众所周知,这首开先河的加长设计不仅得到了中国市场的全面认可,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奥迪A6L也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成为这一级别车型中的执牛耳者。更重要的是,一汽奥迪的这一举措,不仅先行于那个时代,更确立了后来高档车入华的事实标准。

然而这一段辉煌的历史,其过程却充满了艰辛和挑战。1996年1月,一汽-大众合资双方签署了“联合开发”奥迪A6C5的协议。根据协议,针对中国市场的加长版车型开发与奥迪A6原型车的开发紧密配合。然而在本土化的工作上,中德双方却产生分歧,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到底要不要加长上。

基于对中国高档车市场和用户需求特殊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当时一汽明确提出,国产奥迪A6必须要“加长”,轴距要加长,整车也要加长,因为这个级别轿车的中国用户特别重视后排空间。但奥迪方面认为,奥迪A6是大众集团唯一的行政级高档车,后排空间也足够用,并不需要“多此一举”。但最终,一汽说服了德国人,1999年9月6日,奥迪A6 C5在长春正式下线,一个新的时代由此开端。

这一段“加长”的历史,不仅仅改变了中国高档车的发展轨迹,汽对于市场的敏锐度也让德方认识到,想要在中国有所发展,就必须放下过去的成见和傲慢,真正聆听和接纳中方合作伙伴的意见。

之后推出的A4L、Q5L、Q2L等车型,中国版相对于全球版车型都进行了更符合中国市场的优化。除了加长之外,例如四驱空调系统、宽大座椅,负离子发生器等很多海外版车型没有的配置,也都出现在了中国版产品身上。

时光荏苒,三十年过去。一汽奥迪的国产车型也从最初的一款A6L发展到今天覆盖轿车和SUV的完整产品矩阵。A6L、A4L、Q5、Q5L、Q3、Q2L以及A3 Sportback、A3 Limousine,一系列国产化的一汽奥迪车型,都在市场上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也造就了一汽奥迪中国第一高档车品牌的殿堂地位。

回首这三十年的发展,如果没有与一汽的无间合作,没有对一汽的充分信任理解,奥迪想在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功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全面高品质:创立高档车中国时代标准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自从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全球同呼吸共命运。而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也让汽车消费升级迫在眉睫,一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即将拉开序幕。

2003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拐点,汽车不再是高贵的王谢堂前燕,而是越来越多地驶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2382.9万辆,私车总量为1219.2万辆,私车占比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开始真正进入汽车时代。

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消费者需求井喷式增长,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让国内外汽车厂商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此背景下,多家知名外资车企如宝马、奔驰、丰田、雷克萨斯等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同年5月,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紧接着2005年12月,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首批国产车面世,两大主要对手加速国产化,不断追赶奥迪的脚步。

尽管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对手也都实力强大。然而在市场上,一汽奥迪始终保持着市场第一的优势地位。市场的认可,除了一汽奥迪的先发优势,更重要的是产品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可靠耐用的高品质口碑,也进一步巩固了一汽奥迪中国第一高档车的品牌形象。

一汽与奥迪的合资合作,第一道门槛就是质量。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完全符和严格的要求,全球市场质量相一致,一汽-大众对于奥迪质量的把控可谓极致的严苛。他们站在用户的立场,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和考察每一款产品。、

比如,在总装生产线上,德方员工用锤子把白车身砸掉,这让中方的员工非常气愤,认为白车身个别尺寸的微量偏差不会影响到整车的装配质量。再比如,在打开CKD来件的包装后,发现存在批量开焊现象。时任焊装车间的德方主任将这批包裹架扔到地上,用脚使劲踩踏,致使零件完全被破坏。此举亦让中方员工非常震惊,再一次感受到了德方同行对待质量标准的严谨态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团队开始改变,在德方的渗透下,中方也不断致力于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就这样,在艰难的状况下,双方一起努力,中方不断改进。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如今一汽-大众在东北长春、西南成都和华南佛山、华东青岛与华北天津等五大基地,更拥有了像佛山工厂、奥迪Q工厂这样走在走在世界汽车工业前列的“超级工厂”。对于高质量的理解,也从最初单纯的产品制造工艺高品质,迈向了全数字化、生产精益化和环保绿色化的全新高品质理念。而这份从产品到生产,每一个环节的高品质,不仅成为一汽奥迪的金字招牌,也是当今中国高档车业的标准。

从1988年到2018年,一汽奥迪得三十年,是改革开放的拓荒者、见证者和汽车工业的引领者。今天的一汽奥迪,已经是中国汽车行业全产业链本土化程度最高、国产车型最丰富的高档车领导品牌。

而依托“全价值链本土化”战略,奥迪始终与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奥迪A6L为代表的国产车型系列既是三十年合作的结晶,也是新时代筑梦的起点——过去的成功不可复制无人超越,未来的梦想触手可及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