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怀疑华尔街已经成为一个可与世界强国比肩而立的金融帝国。在今天的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所有的市场,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密切关注华尔街,否则必然会遭受损失。”约翰·S·戈登在其著作《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一书中如是说。
的确,华尔街早已不是地理名词那么简单,而是成为了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华尔街证券市场建立两百年来,有人把它称为金融的神殿,美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器;也有人说,华尔街乃是金融罪恶的渊薮,制造了历次金融危机。但不可否认的是,华尔街已经成为研究世界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标本。
华尔街的诞生
现今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纽约,最初名为新阿姆斯特丹,由“海上马车夫”荷兰人统治。新阿姆斯特丹拥有极其优良的天然港口,同时也是荷兰人对外贸易的前站,它的新旺繁盛引起英国殖民者的垂涎。为了防止英国人从陆路袭击,荷兰统治者决定从百老汇到东河码头一线,筑起一道木头栅栏的围墙。
然而1664年,英国人出其不意地从港口发起进攻,并且在火力上完全压制住了城内的守军。激战正酣之时,城里的商人,包括市长彼得·斯特文森的儿子联名写了一份请愿书,恳求市长开门投降,以免城堡和他们的财富都在炮火中毁于一旦。
犹豫再三之后,市长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请愿。英国人顺势占领了新阿姆斯特丹,并将其改名为新约克郡(New York),简称“纽约”,作为献给约克公爵的生日礼物。
1698年,英国统治者拆除了木头围墙,紧挨着围墙的街道被命名为“墙街”(Wall Street),音译就是“华尔街”。
新阿姆斯特丹兜兜转转最终成为了英国人的纽约。但是,荷兰人的商业精神却留在了这里。纵览金融史,或许可以这样说:没有荷兰就没有纽约,没有荷兰人就没有华尔街。因为,17世纪初期,荷兰人就创造了现代资本主义,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保险以及有限责任公司,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
1776年,美国建国,同一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描述市场经济的著作。当时,独立战争刚刚结束,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发行了大量的新国债,以替代原来的旧国债,纽约市场上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可以交易的品种,市场迅速扩展,很快就出现了如今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前身——纽约股票交易委员会。
由于当时的交易量激增,人们不仅在交易所内进行交易,也在交易所外的路边进行交易,这就是所谓的场外交易。在场外交易的人,可以站在交易所门口听场内的报价,以获得最新信息,且不用缴纳会员费。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也为了防止经纪人在交易佣金上进行恶性竞争,经纪人聚集在一起,相互约定,保证在为客户提供证券交易服务的时候,收取不低于0.25%的佣金。
就这样,追求“佣金结构化”以及“无操纵拍卖”的商人和机构于1792年,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签订协议,名为《梧桐树协议》。该协议被认为是华尔街正式起步的标志。
同时,《梧桐树协议》也被认为是美国金融业排除政府影响,进行行业自律的开始。1817年3月8日,华尔街现代老板俱乐部联盟会员在《梧桐树协议》的基础上草拟出《纽约证券和交易管理处条例》,1863年,纽约证券和交易管理处改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
华尔街68号前的那颗梧桐树于1865年6月14日在闪电和雷鸣中被狂风夹着暴雨所击倒,然而金融华尔街这一现代金融市场中心的大树却已经根深叶茂,不断发展和壮大。时至今日,《经济学人》的金融专栏仍名为“梧桐树专栏”。
汉密尔顿的金融战略
美国资本市场建立之初,关于政府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念,代表人物分别是汉密尔顿和杰斐逊。在此后两百多年的市场发展过程中,他们两人及其追随者之间的争斗绵延不绝。
汉密尔顿和杰斐逊同为美国的开国元勋,但是政治理念完全不同,汉密尔顿推崇市场的作用,扶持和鼓励商业活动,主张政府要在建立金融体系和维护经济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而杰斐逊则憎恶任何投机活动,他把充斥着各种投机行为的纽约称为“一条人性堕落的大阴沟”。
汉密尔顿作为美国联邦政府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为结束美国财政混乱不堪的状况做出了卓越贡献。1789年,国库空空如也,战债积累不堪重负,信用濒临崩溃,他向国会呈交一系列报告,提出了关于整顿财政与发展经济的纲领。
按照汉密尔顿的政策,美国建立起了一个信誉良好的、统一的货币供应体系,币值不再像以前那样变化无常。那些熟悉金融和风险的市场投机者和经纪人们开始跃跃欲试,寻求赚钱的机会。
汉密尔顿使得纽约的各种金融活动大大活跃起来,商业也迅速发展。整个国家和纽约地区的经济都蒸蒸日上,商人们对信贷、保险和其他金融服务的需求日渐增长。
但1792年,美国股市发生第一次股灾时,汉密尔顿下令财政部大量买进国债,对市场进行支持。此事在当时被政敌诬为进行金融投机,汉密尔顿不得不接受共和党三位议员组成的调查团的调查。虽然顺利过关,但也说明当时人们对证券投机的偏见。
汉密尔顿还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纽约银行的创始人,他的墓地与纽约银行隔街相望。
美国资本市场的崛起与启示
说完历史,再来看看华尔街最近一百年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巅峰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仅杜邦公司就为协约国提供40%以上的军需品,业务增长了176倍。一战也带动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迅速扩容,股市规模大幅扩张,尤其是和战争相关的钢铁行业发展更快,以美国的伯利恒钢铁公司为例,股价从46美元飚升到460美元,并一度达到600美元。投资者群体也由战前的35万增加到了数百万。
美国资本市场跃升为世界第一大资本市场。一战使得美国一举从战前最大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最大的债权国。
然而1929年10月24日,美国遭遇了著名的黑色星期四,股市单日跌幅达22%,这是美国股市有史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到1932年,美国股市的总跌幅为89%。在这样一场股市崩溃中,几乎所有股票的股价都一泻千里,所有投资者都在劫难逃。
崩盘后所发生的“大萧条”,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引发了美国社会的思考。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实施“新政”。在金融方面,罗斯福对华尔街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清理。华尔街痛定思痛,洗心革面,完善各种法律法规,进一步走向规范。
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和一战一样,它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帮助美国结束了“大萧条”。
二战期间,美国经济增长125%,到1945年,美国的失业人口仅为70万,只有1940年的10%。而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整个二战期间,美国股市一直在上涨,道琼斯指数从130点增长到210点。
20世纪最后30年,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依托华尔街,在全球范围内占领了各个制高点。同一时期,美国推动了大部分企业和家庭参与的、以401K计划为代表的养老体系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两者的相关性超过了90%。国家给予延迟纳税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专业理财服务,使得普通家庭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但是,达到辉煌顶点的华尔街也埋下了由盛而衰的种子。200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产业泡沫的破裂,华尔街将房贷证券化产品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华尔街本身大量的杠杆化操作、金融创新泛滥和美国社会无节制的信用消费等推波助澜,造就了2008年一场波及全球、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美国经济的成功是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协同发展很好的例证,而此次金融危机也充分证明,如果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其结果也会是灾难性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为《伟大的博弈》所作的序中如此分析。
审视华尔街的过去和今天,我们需要有所参悟。易纲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一个功能健全的资本市场也是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将逐步与世界接轨,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在有序推进过程中。因此,提高我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的比例,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以迎接国际挑战,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需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来推动我国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实现可持续增长,显得尤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