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业”越来越难,中国高净值家庭财富传承难题如何破局?

2020年01月08日 15:18  

本文3523字,约5分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成熟的家族信托等财富传承方式,或可以打破“富不过3代”的中国式魔咒。同时,文化传承,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孟子的一句名言,与之相近的文意不断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说承继中蔓延,直至吸收西方思想和更多历史实例,衍生出朗朗上口的”富不过三代”。简简单单五个字,从评述者的角度,折射出创造、享有”富”与”泽”的那辈人身后的深深无奈。

家族财富传承不仅仅是血脉延续这样单纯,财富、使命、愿景、责任、风骨……如何让后辈传人能持续保有这些得来不易的“硕果”,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底蕴和社会结构,打开了看似迥然不同的局面,却又得出了趋近于“无解”的答案。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再次站在了新一轮财富家族交接班的浪潮之巅,反观相近的本土历史,无可借鉴的前路,如何解决传承痛点、难点?找到独具中国家族特色的新立足点,是现阶段财富家族远超过财富创造的迫切需求。

“子承父业”越来越难

子承父业,是中国家庭财富传统的继承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这种传统制度有了不一样的声音。

对于赞同者们来说,他们相信这些富豪的子女们普遍拥有着较好的教育背景和国际化视野,能够继往开来创造新的局面。对于反对者们来说,他们所忧虑的,不仅仅是这一两个企业的前景,而是这背后隐含的种种令人不安的因素。

然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继承者们对于父辈辛苦打拼的实体产业并不感兴趣,他们更热衷于充满刺激并且“来钱快”的资本市场。

调查显示,更多的企业接班人更看好“虚拟经济”,热衷于互联网、电子商务、VC(创业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等,而对于创办实业、企业管理、成本控制等则兴趣不足。

中国企业家正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他们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财富、品牌、理想、专长该如何传给下一代。相当比例的“接二代”选择创办自己的企业,且大多进入了与父母不同的领域,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另外,“家族企业太过时”也是他们不想接手上一代事业的另一主要理由。

即使对于那些有心继承父辈实业的富二代来说,将一个企业、家族传承下去也并非易事,可以顺利接班的人,几乎都经历过一番挣扎。

“被架空”指的是在家族企业中,常常重要职位由不同亲属担任。接班的二代、三代,其股权所有需要其他家族成员的协助才可以巩固他在董事会或公司里的经营权。

此外,继承者在接班时,还有一种风险不容忽视,那就是被蒙蔽。很多二代年纪轻轻就“空降”到公司重要职位,虽然可能有很高的学历,但是无法融入到家族企业的核心,或者无法了解其中实际运作的窍门,从而导致被蒙蔽。

家族信托大有可为

“子承父业”的老路不太好走,对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它们发展时间短,在家族财富代际传承方面的经验较为缺乏。随着“接班潮”的临近,代际传承成为中国企业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中国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他们靠着自身的努力以及时代的发展机遇,在短短几十年内积累了大量的个人财富。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身价超过百万美元的人数超过348万,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而据瑞士信贷估计,这个数字将在2023年突破546万人,这意味中国的百万美元富翁,将会在五年之内增加60%。

数十年奋斗之后,如何把毕生积累的财富传承下去,成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思考的问题。由于自身的教育文化与生活背景的原因,一代企业家普遍专业经验少且缺乏合理的家族财富长期规划意识,传承计划的方向不明确。此外,一代企业家与子女之间因代际价值观认同差异、事业认同差异以及继承能力认可差异所造成的代际传承意愿矛盾也影响到未来财富的传承。

财富的传承,并不仅仅是为后辈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基础,当物质财富需要全部交到下一代手中时,何时交接、怎样交接,以何种形式交给下一代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根据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及会计学院教授范博宏此前在新加坡等地做的研究,在220个拥有上市企业的华人家族样本中,新旧交接5年后,财富缩水60%。范博宏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家族传承一旦出现系统性问题,其损失堪比一次战争。

不可忽视的是,家庭财富在传承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影响财富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市场的变化、行业的变化、创新迭代的快速变革,财富接班人所要面对的未知还有很多。因此保障财富传承的顺畅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更需要对下一代人能力的培养和适应性的选择,同时,更需要辅助专业的人才和相应的财富工具。

家族信托,作为财富管理的集大成者,具有风险隔离、传承规划、资产管理等多种功能。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开始了解和关注家族信托对财富传承的作用,有数据表明,国内有近两成的高净值家庭已经设立家族信托。

与此同时,参与家族信托市场的机构呈现多元化、服务创新化、综合化特征。从参与主体来看,国内参与家族信托及“类家族信托”业务的相关主体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律师事务所及会计师事务所。各类市场参与机构都在家族信托的市场中,积极探索结合自身业务优势的发展模式。

家族信托可在家庭财富传承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目前,境内家族信托仍属于发展初期,中国超高净值人群对家族信托的认知尚不全面。未来随着金融机构持续的市场宣传,日趋完善的服务内容,超高净值人群对家族信托会逐渐从关注、了解向接受、使用转变,家族信托在中国有望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成为超高净值人士进行财富管理与传承的“标配”。

文化传承或是破局关键

孟子所说的“君子之泽”,泽所指的范围很广泛,不仅包含恩惠福禄,也包括了品行和家风。得益于近年来研究学者、专业媒体和相关行业从业者的不断转述,财富人群逐渐明析了家族传承应是多维度的延续,或者说从基础上来讲,财富传承,应分为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代际交接中并进而行。

精神财富的传承,被看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富不过三代”的一剂良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下一代创富能力和独立人格,有效的传承家风、家训,希冀后辈延续其创富过程中的理念和精神,这是作为家族“交棒者”对于精神传承的认识和期望。

以晚清重臣曾国藩家族为例,两百多年来,自曾国藩以下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曾氏家族至今190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有近两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众多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构成了一个名声远播的华夏望族。

仔细研究曾国藩的家族就会发现,曾国藩非常注重家族成员间的交流,即使在与太平天国作战的时期,也保持着每半月与家庭成员保持一封长信的交流。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时间中,共写了近1500封家书。

注重家庭传统的绵延,国外也是如此。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最为古老的家族之一,历经六代传承而不衰。据了解,除了采用家族信托等财富传承工具外,洛克菲勒家族还采用了各种家族活动,包括家族成员聚会、集体旅游、合作开展慈善项目等方法,将所有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增进家族凝聚力并传承家族慈善理念。如果没有这些仪式,洛克菲勒家族的灵魂将不复存在。

但是,现代许多社会精英,更多地只重视自身的发展,忽略了家族的整体发展与进步。更多的时候,导致一个家族衰败的真正原因往往并不是灾难,而是家族成员的分崩离析。

一个家族能否兴盛壮大,真正惠及子孙后代,最为重要的就是家族文化。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家族文化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子孙后代才能因此受益。家族文化不仅仅见证人们耕读传家,它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它包括价值观、创新、勇气等多方面深层次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它是基业常青、永续的关键性因素和灵魂指导,它是一个家族引以为傲,并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

总体而言,虽然欧美国家在家族传承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中国企业家面临的特殊情况决定了他们无法照搬西方模式。中国的家族企业存在时间比较短,还没有形成一定体系,而独生子女政策决定中国企业家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同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导致西方的管理模式无法应用到中国的家族企业中。中国高净值的家庭财富传承之路,任重而又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