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落袋为安 稳赢财富

2020年01月08日 15:45  

本文3298字,约5分钟

供应链金融在将资金注入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的同时,也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这将促进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协同关系,提升竞争能力。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即SCF,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企业层面)。

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与银行间达成的、一种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系统性融资安排。它指的是银行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是——在供应链中寻找较为核心的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它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供应链金融的前世今生

2019年5月,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供应链金融委员会主任、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张燕玲曾谈到,从国际上来看,供应链金融的理念自上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而后经过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全球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发达国家从战略层面对供应链进行了体系建设。2012年,美国第一个发布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战略,我国也于2017年发布相关战略。

聚焦于国内。2001年下半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广州和佛山两家分行试点存货融资业务 (全称为 “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年底授信余额即达到20亿元人民币。利用特定化质押下的分次赎货模式,并配合银行承兑汇票的运用,结算和保证金存款合计超过了20亿元。此后,从试点到全系统推广,从自偿性贸易融资、“1+N”供应链融资到系统提炼供应链金融服务,该行于2006年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迄今累计授信出账超过8000亿元。

供应链金融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风险控制效果,吸引了众多银行介入。招商银行最早开始进行供应链金融方面的信贷制度、风险管理及产品创新。随后,围绕供应链中小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使得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开始效仿发展“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物流融资”等类似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时至今日,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相关服务。

2008年下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造成企业经营环境及业绩不断恶化,全球范围内的商业银行都在实行信贷紧缩,但供应链融资却呈现出逆势而上的态势。根据2009年一季报数据,六家上市银行(工行、交行、招行、兴业、浦发和民生)一季度新增贴现4558.25亿元,较去年底增长66.4%,这充分显示出中小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青睐及商业银行对供应链结算和融资问题的重视。

同时,随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开展,渣打、汇丰等传统贸易融资见长的商业银行,也纷纷加入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的竞争行列。

供应链金融渠道解析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催生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参与主体,基础主体的范围由以往供应链经营中的上、下游企业拓展为供应链核心企业、上下游提供服务的中小企业及连接的第三方企业或机构。其中,供应链管理企业、B2B 平台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凭借其整合和连接能力而异军突起,占比到达51.66%。银行、保理、基金、担保、小贷、信托等持牌经营的金融机构作为流动性提供者,扮演着直接提供金融资源的主体角色,占比为25.12%。

另外,“大数据+AI ”类、区块链类、物联网类服务商借助于金融科技的优势,为供应链金融生态的拓展和增值提供赋能,占比为9.6%。

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民营企业依然是主要参与者。

早期的供应链金融多由单一金融机构或组织推动业务,如以某一银行为核心企业提供保理、反向保理、仓单质押等业务。供应链最初以传统的中心化模式为主,银行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作为支持,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技术层面以不动产抵押、信用评级为基础。然而,随着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愈发成熟,趋向复杂化和多主体化,依靠单一金融机构来服务企业变得捉襟见肘。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突飞猛进,供应链金融逐步迈入线上化时代,通过电子化等技术手段对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者的ERP端口,银行与供应链参与者共同合作提供融资服务,主要的技术突破在于互联网以及动产质押。

近年来,继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之后,供应链金融吸引了各路资本的竞逐。不仅传统银行和产业巨头视其为“必争之地”,蚂蚁金服、国美金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巨头也将之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大量P2P网贷公司也纷纷加入。

供应链金融发展为以平台化为显著特征,银行、供应链参与者以及平台的构建者以互联网技术深度介入,以打造云平台等方式,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维数据风控建模来构建综合化的服务平台。

产业互联网的浪潮为供应链金融开创新模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供应链金融开始走向智慧化时代,业务模式趋向去中心、实时、定制、小额,产品则以数据质押为主,借助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了供应链和营销链全程信息集成和共享,同时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效率。

供应链金融的商业模式根据其主导的主体不同,主要分为商业银行主导、第三方支付机构主导、电商巨头主导、供应链或物流企业主导、P2P企业主导五类商业模式。

一、商业银行主导

商业银行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点,站在整条供应链的角度,向核心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通过企业上下游的动产情况,为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制造和商品销售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融资、担保、结算、风险规避等各金融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主导

第三方服务类公司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积累了上、下游企业的各种数据,对拟融资企业的业务模式、潜在风险、交易数据、信誉等情况较为熟悉,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数据为其服务的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

三、电商主导

电商以中小微企业的交易数据为核心,通过综合分析企业的交易数据,对拟融资企业的资质、信用进行初步筛选,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以提高交易效率。

四、供应链/物流企业主导

供应链企业在获得采购商的委托合同后,即在其客户资源信息系统内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通过电汇、信用证或保函的方式代客户垫付货款,其后将货物运送至客户时收取货款。

五、P2P平台主导

在项目渠道方面,P2P平台与银行、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有的则与产业链中优质企业合作。

供应链金融需求分析

供应链金融市场空间巨大。有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接近15万亿元,存量空间惊人。分析人士指出,供应链金融将成为资本市场的新风口。

从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来看,数据显示,预计2018-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还将保持5%,2021-2023年则会降为年均增速4%;从供应链金融行业总资产来看,预计2018-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总资产年均增速将保持为5%,2021-2023年则降为年均增速4%;从供求平衡来看,由于我国供应金融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因此未来我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还将保持供不应求的状况。

如今,供应链金融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产业互联网及信息化的提升,促进供应链金融有效实现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融合;在渠道方面,除传统商业银行外,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P2P平台的加入,大大拓展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渠道;企业之间乃至行业之间的关系都变得更加紧密,供应链金融正在从围绕核心企业向所有相关行业的产业生态圈转变。

与此同时,在《资管新规》的影响下,供应链金融也面临着合规问题,如何推进供应链资产的标准化,成为各方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资产的证券化是非标准化资产转标的主要合规手段,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供应链金融ABS或将成为打破非标限制的主要形式。

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鼓励,区块链技术或将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成为解决供应链金融种种问题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