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回顾与展望
2019年,多种不确定因素叠加,截至三季度主要经济体增长均出现放缓,全球经济下行趋势进一步得到确认,IMF、世界银行、OECD等国际组织均已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贸易方面,全球贸易摩擦持续,贸易增速放缓。三季度WTO全球贸易景气指数为95.7,较上季度下降0.6。制造业方面,Markit与摩根大通联合发布的全球制造业PMI指数在9月读为49.7,略高于8月前值49.5,创今年5月以来高位,但连续第五个月跌破50荣枯线、处于萎缩区间。其中,就业和新订单指标连续第五个月收缩,新出口订单延续2002年以来持续最久的下滑势头,海外新接订单指数连续13个月保持在50以下。
具有先导意义的OECD综合领先指标已连续19个月放缓,降至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商业信心指数也连续12个月放缓,为7年来最低。
利率市场方面,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的态度出现180度大转弯
美联储从去年底预期“今年加息三次”到今年截至目前已经三次降息。欧央行也在9月会议上重启QE。日本央行则维持短期利率目标-0.1%和每月购债规模80万亿日元的超宽松政策不变。德意志银行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负收益率债券总额已达到15万亿美元,占全球所有政府债券比例高达25%。
美国制造业开始逐渐收缩
美国实际GDP增长环比折年率二季度放缓至2%。ISM公布的10月美国制造业PMI为48.3%,虽较9月份的47.8%有所增长,但仍低于经济学家们预期的49.1%,已经是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环境下连续第三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预示着美国制造业开始逐渐收缩。
而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2019财年的前11个月,美国财政赤字已达1.07万亿美元,占GDP的4.4%,创历史新高。
欧洲经济同样陷入困境
2019年欧洲经济形势较为低迷,全球贸易摩擦使得欧洲制造、投资和出口都受到影响。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速减半至0.2%,同比增长1.2%,处于2016年以来低位,而Markit制造业PMI滑落至45.7,投资信心较为缺乏。
重点在于,经济衰退有从外围向核心蔓延的趋势,欧洲领头羊德国也出现困境。此外难民危机和英国脱欧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尽管欧元区一些经济指标出现回升势头,但整体放缓趋势未变。
重压之下,欧洲央行推出的新一轮刺激计划,将存款便利利率从-0.4%下调至创纪录的-0.5%,同时宣布将在11月1日起重启每月200亿欧元资产购买计划(QE),进一步强化了货币宽松立场。英国本身由于国内政局动荡、脱欧前景未明,消费和投资持续低迷,英国工业联盟近期表示制造业者对其出口前景的看法为10年来最悲观。
中国经济稳定但通胀隐忧不可小视
截至最近已出炉的数据,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2%,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0%,比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
CPI指数方面,10月份CPI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超出市场的预期。分类来看,10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11.4%,影响CPI上涨约3.37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上涨66.8%,影响CPI上涨约2.9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01.3%,影响CPI上涨约2.43个百分点。因此猪肉价格上涨对CPI涨幅起到绝对主导作用,临近农历年关,短时间内对CPI的影响难以减弱。
展望2020年,美国方面随着企业债务问题发酵延伸到经济中的其他部门,经济出现衰退的概率仍然存在。美债收益率倒挂虽然市场有不同的解读,但我们认为,中美贸易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拉锯仍然难让市场安心,此外叠加美国大选和美联储与白宫之间的博弈,各种不确定因素环环相扣。
我们对美国经济的关注点一方面在于贸易问题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开始出现在其核心CPI中,将会抬高CPI对美联储的政策产生影响。由于美联储不想锚定太多确定性的路径,试图保留决策的空间和可能性,因此后续的劳动力市场和服务业数据将决定美联储是否会孤注一掷或者与白宫的博弈将会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美国大选结果带来的一系列内政外交政策变化也是全市场的关注重点。
欧元区方面,由于中美两国占欧元区出口金额的约22%,因此当前的环境下欧元区出口受到拖累。尽管有中国经济企稳的预期,但受制于财政货币政策的空间,预计反弹力度不大,对欧元区出口的拉动有限。此外欧元区与美国之间同样有贸易争端,目前影响未知,叠加欧元区自身如英国脱欧拉锯的问题,预期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欧元区经济难有大的起色。
国内方面,由于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主要经济体增长步伐同步放缓,外部需求放缓叠加国内需求疲弱,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增大,从三季度经济数据可见一斑。展望2020年,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但随着中美贸易谈判的再度重启以及“六稳”政策的落地和显效,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积极因素将增多,因此可以预计经济整体企稳问题不大,我们判断大约一季度CPI触顶之后整体政策环境将会大大改善,对全年经济保持乐观。
综合来说,我们整体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较多。中美贸易问题和英国脱欧等拉锯式的延续给全球市场的投资信心带来一定的影响,此外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速的放缓,未来一段时间大类资产难以出现趋势性机会,如房地产等行业出现滞涨概率较大,整体市场赚钱效应减弱恐难以避免。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压力加大,全球央行开启“大水漫灌”模式对冲,整体利率下行成为必然,货币增速难以刹车,高通胀时期,大资管时代无疑也将迎来重构,资产配置效率至关重要。华设财富将围绕诸如美国大选、中美贸易谈判以及国内CPI等几大核心变量,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性,重点聚焦以下几大类资产:
一、华设重点资产聚焦——加大海外资产配置
2019年,国内外经济局势复杂,高净值人群的境外投资热度持续上升。受贸易战等因素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剧;美元指数持续走强;欧元区经济不容乐观,但欧元兑美元汇率止跌回升,欧元正作为一种避险货币而得到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高净值人士的境外投资热度持续上升。以分散风险为目的,高净值人群偏好流动性较强、较为稳健的资产类别以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和波动性的压力。
在海外投资地区上,香港、新加坡受关注的热度明显提升。香港是高净值人群进行海外投资的窗口,2019年香港作为境外资产目的地选择提及率提高至71%,远高于美国的46%。香港在语言沟通和文化交流上具有优势,并且近年来香港加快了上市制度创新。这些因素使得香港成为过去两年境外资金的主要聚集地。虽然下半年一系列事件或许一定程度上导致香港资金方面出现流动,但随着局势逐步稳定,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也会对遭受影响的香港市场加大投资,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机会将大过风险。
展望2020年,由于受到汇率贬值、通胀以及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2019年,受中美两大超级经济体贸易战等因素影响,国内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剧等问题。相对于2018年,汇率围绕着6.6元在6.3元和6.9元之间波动,2019年汇率围绕着6.95元,在6.7元和7.2元之间波动,有较大的贬值幅度,我们预期随着贸易问题导致的出口承压,不排除继续贬值的可能性。
其次,通胀也是中国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钱不值钱”的论调大家都很熟悉,虽然这其中有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作用,但通胀的影响不可小视。常见的一个例子是,当年国民党统治时期,100法币的购买力,在1937年可以买2头牛,1938年为1头牛,1939年1头猪,1941年为1袋面粉,1943年1只鸡,1945年只值2个鸡蛋,1947年只值1个煤球,到1948年8月份只值3粒大米。
2009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拿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及10万亿信贷,在当年便使得M2增速为29%(当前为8.5%)。此外我们拉动经济的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都要向银行借贷,带动了钢铁,水泥,建材等相关行业,物价水涨船高难免。相比之下,美国主要是靠民间消费来拉动,所以物价比较平稳,二十年前吃个饭5至6美金,现在一般也只有7到8美金,物价波动相对平稳。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人口问题,现在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量达到了一个峰值,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人口红利消耗殆尽,社会逐步转向老龄化,伴随着劳动力人口下降,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大多数企业在经营上将面临艰巨的挑战。另外,内地的投资渠道非常有限,在房市限购限贷,股市长期处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的富人无一例外将面临“钱难挣”的局面。在资源、科技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产出必然会降低,日本因老龄化失去的20年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可以判断资产的海外配置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华设建议,对于刚刚进行海外资产配置的高净值人群,应首选保障类产品,如海外的保险,以达到资产传承和税务筹划等目的。其次,选择流动性强的二级市场的公募基金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方式。总的来说,高净值人士均应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然后选择专业的投资顾问和基金经理进行海外资产配置。
华设建议的海外资产投资方向
海外保险
海外保险投资做为保险理财的一种形式,首先是配置外币资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境内居民比较喜爱的香港保险投资,由于港币采用的是美元联汇制,币值相对稳定。其次,海外保险也是一种低成本的海外类信托计划安排。投保人投资一份保单,这份保单就成了保单持有人的一份资产。保单持有人去世之后,可以通过保单转让的方式,把保单持有人变更到子女的名下。而有了这份保单所有权后,可以选择每年通过年金的方式拿出,也可以做保单贷款等安排,持有的处理选择比较灵活。除此之外,海外保险还在债务避险、税收等领域有一定独特的优势。
除了内地居民比较熟悉的香港保险外,我们还建议关注美国和新加坡保险。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70%左右的美国人都通过商业保险来获得医疗保障,超过6千家的保险公司,产品种类齐全和美元资产的优势明显;新加坡保险则以其高性价比和高投资回报率闻名,此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对保险公司和代理的监管体制以高效率、高透明和严格闻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客户利益。
关注欧美房地产
我们在类固定收益部分对于房地产的走势有过表述,国内投资买房获利的空间正在不断收缩。
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顶层战略的实施,加强了中国投资者推进海外资产配置的意愿。海外房产因为购买价格与境内相比,相对较低且租金、升值回报收益不低,使得有着投资需求的高净值人群纷纷将目光转向海外。
从收益角度看,投资海外房地产,一方面通过房产本身价值的上涨,获得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房产出租的形式获取现金流的收益。相对而言,中国投资者对房地产投资可谓驾轻就熟,加上海外房产大多不限购,投资者可以购买住宅,也可以购买写字楼,有利于资产合理分配和降低投资风险。
区域选择方面,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由于美元欧元英镑等货币的流动性较好,大多数国人钟爱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置业,如伦敦以及美国各州。根据胡润2018海外置业投资回报指数,前10名的城市中,美国占据7席。排名依次是:拉斯维加斯(2)、圣何塞(3)、纳什维尔(4)、奥兰多(5)、费城(6)、休斯顿(8)。
需要关注的是,尽管海外房产限制较少,投资前要一定要通过专业的机构等渠道事先了解当地政策,以降低投资风险。
证券投资,我们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港股
中美贸易、汇率波动和本地事件是港股资金在过去一段时间的三大扰动因素。但随着几大扰动因素的逐步退潮,港股市场高收益-风险比、高股息、高AH溢价的特征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此外中国居民财富大增,股票及股权资产配置比例不断提升。而更多高净值人群选择配置境外资产,港股成为资金南下首选。
当前经济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行,全球遭遇“资产荒”,而保险资金权益配置比例提升,港股也成为保险资金的一个重要选项。
综合来看,随着AH溢价指数走高,南下资金将会加大港股配置。板块方面,注重长线配置的保险、理财资金一般更为青睐业绩和ROE稳定、高股息率的港股高折价金融股,其中估值更低且分化派息稳定的银行、保险对资金吸引力较大。
二、华设重点资产聚焦——理性对待房地产投资
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的迅猛增长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在需求端最有力的引擎之一。2018年中国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6.6%,创历史新高。但过去并不等于未来,从本轮经济政策周期和房地产周期来看,目前政府在稳增长过程中并没有明显放松对于房地产的调控。2019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提出“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从已知的数据来看,房地产行业目前的局面仍然是以“稳”为主。
房地产开发投资仍保持高增长但趋势下行
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10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仍保持10%以上的高增长,已经处于历史相对高位。但从趋势来看,未来投资增速的稳步下行似乎已成共识。
新开工面积超预期反弹但难持续
新开工面积最新的是前10月累计同比增速为10.0%,较前九个月增加1.4个百分点,新开工超预期反弹;但我们倾向于这是因为房企在资金紧张和库存低位的环境下“抢开工”“促回款”形成的数据偏差,因此预计这种非常态化增长难以持续,增速继续回落概率较大。
房企以价换量致销售保持高增长
已经公布的前十月数据来看,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长0.1%,实现今年首次增速由负转正;销售金额累计同比增长7.3%,整体数据表现出一定的高增长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金九银十”的影响,房企在资金面趋紧的情况下倾向于加大促销和推盘力度,实现以价换量保证回款力度。因此,虽然三季度以来销售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但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市场销售缓步下行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房企资金面紧张局面未缓解
监管的角度看,针对房企的资金面政策主要是在融资的合规层面而非一刀切式的全面收紧。这一点可从上半年房地产信托高速增长之后迎来的严格监管窥见一斑。我们判断目前的政策主要是防范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此预计未来房企合法合规的资金需求不会受到太大的限制,对行业施工和竣工的影响较小。
华设的房地产投资建议
这里对于房地产金融产品我们认为需要选择资质较好的头部房企为主:
土地资源向头部房企集中
从2019年企业拿地情况来看,土地资源向头部房企集中的格局仍未改变,截至2019年8月末,TOP10房企的新增货值均已突破2000亿元,新增货值集中度维持在42%的较高水平,较上半年下降1个百分点。虽然拿地格局上规模房企优势明显,但头部房企拿地态度已更加理性,与去年同期销售10强房企新增货值相比,集中度从51%下降至42%。
头部房企业绩优势明显
根据统计的约70+家重点A股地产企业来看,龙头、中型、小型房企营收占比分别为56%、36%、8%,其中中型房企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小型房企下降1个百分点。龙头、中型、小型房企归母净利占比分别为51%、43%、6%,大型、中型房企各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销售集中度提升在业绩集中度层面逐渐显现。龙头、优质中型房企品牌溢价和拿地能力的综合区别在业绩上开始体现。
融资集中度提升
在年初短暂的融资蜜月期过后,融资环境重新收紧,由此带来的房企融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从债券发行角度来看,高评级房企境内债发行规模依然保持高位,央企、国企发行规模逆势提升,受窗口指导的影响明显弱于民企。克而瑞的融资数据也显示,前9月30家房企融资总额占全部95家重点房企的比重达到70%,较2018年提升4个百分点,在政策基调不变的判断下,不难预计未来行业融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综合来说,一二线房企在近年的市场整合中有逆周期扩张跑马圈地的意图,相应带来的高杠杆开始凸显,但与此同时,由于行业集中度开始提升,一二线房企在销售、融资等方面有中小房企难以匹敌的优势,结合房地产政策基调,未来行业洗牌不可避免。从房地产金融产品交易标的的选择层面,我们倾向于现金流充沛、融资和土地成本有竞争优势的优质龙头房企,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其逆周期扩张导致的债务水平高企。
需要关注的房地产信托违约风险
自2016年10月开始限制公司债用于前端拿地后,陆续出台多种政策严防房地产行业债务违约风险。2019年5月发布“23号文”,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不得违规进行房地产融资,开启更深层次的新一轮的融资收紧,接下来的7、8月份连续对房地产信托、银行机构进行整治约谈,同时对开发贷、境外债等多种融资方式进行进一步限制。
根据用益信托网统计,房地产信托发行金额自6月连续下降,从6月的1,083亿元降至9月的541亿元,同比增速由6月的+16%降至8月的-34%,9月略有收窄至-26%,整体Q3缩量明显;但近几个月收益率维持在8.27%左右、没有上行。9M2019房地产信托发行额合计7,221亿元,同比+3.7%。
从近期破产重组的银亿股份和去年退市的中弘股份来看,共同点在于前期房地产主业盲目扩张,但经营不力导致项目结转过慢毛利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力图多元化转型不顺,最终引发一系列的债务危机。从我们对房地产行业的分析判断,2020年房地产信托领域仍然需要重点关注违约风险。
三、权益类聚焦之——一级市场头部效应越发明显
清科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募基金总规模约8,31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0.4%;共发生5,461起投资案例,总计4,314.10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下跌36.9%和53.7%;退出方面,共计1,532笔退出,被投企业IPO共999笔,其中科创板总计372笔,涉及250家机构。不过报告也表示,尽管资金端收紧趋势延续,但大额基金募资频现,市场“二八”效应显著。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人应该更加谨慎,倾向于选择具有品牌优势的头部机构和专注细分行业拥有深厚积累的优质机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马太效应”明显。而知名机构仍能获得大额融资,表明投资者依然看好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 未来,越来越多的资源将向优质机构集中,好的机构仍然是不缺好项目,资金也在不断地向头部聚集。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已达近11万亿级别,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动因素增加、行业监管不断完善,尤其是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打破多层嵌套,限制通道业务,加之IPO严审核趋势,机构投资者募资、退出两端压力剧增,股权市场逐渐进入调整期。
华设财富的股权投资建议
从几个方面,我们判断资本市场将迎来较为理想的投资时点:
首先,资本市场的改革进度明显加快。早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即出现要“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的相关表述。2018年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设立科创板,2019年6月13日易会满宣布科创板正式成立再到7月22日首批股票上市交易,前后历时仅8个月左右,可谓“中国速度”。
其次,创新驱动将大大提升直接融资的重要性。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屡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除了制定各类型产业政策加以扶持之外,发展资本市场融资也是重要的环节。创新驱动、科技驱动的理念要进一步渗透到各行各业,需要产业投资基金、市场化母基金发挥生态融合功能,借助各方力量共同催化产业升级和“裂变”。2019年下半年以来,科技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伴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入,上市公司将加大整合并购的力度,市场空间也将进一步打开。
并购重组政策松绑。我国并购重组政策自2017年下半年起逐渐进入“宽松期”,2018年第三季度起监管层先后发布关于并购重组的八项政策,放宽募集配套资金用途限制,缩短IPO被否企业重组上市时间,简化信息披露提高并购重组效率,市场活跃度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创投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陆续落地,企业税负将有所减轻,利于降低创投企业成本从而在退出中获得更高的回报,进而促进股权投资市场资金回流。
资管新规的影响不可小视但长期利好。早在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资管新规》),《资管新规》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全局考量,瞄准多年来的资管乱象精准出击,顺应金融发展的规律对资管业务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规范,开启了资管行业的新纪元。之后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分别出台了相关解释口径和实施细则。
客观来说,资管新规对私募股权资金来源尤其是银行端影响非常大。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大量私募股权基金不属于持牌金融机构,无法达到银行准入标准,因此无法在银行代销。如果借助“资管产品”“信托计划”“基金子计划”等通道,则抬高了私募股权基金募集的成本;此外随着资管新规的不断推进落实,很多券商、信托及基金子公司基于合规的原因,不再提供通道;最重要的一点借助通道的做法也与目前监管层提倡的去通道化趋势相悖。因此私募股权基金在银行端的募资成本严重增加,这是资管新规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我们认为,随着资管新规细则不断落地和过渡期的临近,未来资金和项目越来越向龙头机构集中,大量中小型机构不断边缘化,在募资端和项目端受到挤压,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最终将会出局。但长远来看,资管新规会加快行业出清,促使机构从以往的被动合规走向主动合规,从形式合规走向实质合规,形成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展望2020年,随着监管加强,行业的合规性得到不断深化,我们认为股权投资将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政府大力支持高新科技、互联网行业发展,鼓励企业并购重组,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随着当前科创板的逐渐成熟和注册制的不断推进,整个二级资本市场的制度不断完善和创新,为股权投资市场铺平了道路,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20年的一级股权市场大有可为。
推荐关注S基金。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S基金(SecondaryFund)是一类专门从投资者手中收购另类资产基金份额、投资组合或出资承诺的基金产品。S基金与传统私募股权基金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基金直接收购企业股权,交易的对象是企业;而S基金是从投资者手中收购企业股权或基金份额,交易对象为其他投资者。
在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的海外PE二级市场,不但许多大型PE公司纷纷推出S基金产品,而且已经出现了专注于S基金业务的基金公司,如CollerCapital、MontanaCapitalPartners、NewQuestCapitalPartners等等。
目前来看,财富管理公司的母基金逐渐采用P+S+D形式,有效提升投资组合收益,大型金融机构也开始设立S基金,外资领先的S基金开始进入中国。
其次,由于国内私募股权机构的积极存续期一般为5~7年,2012~2014年设立的基金已处于必须退出的时间点。而政府引导基金自2014年起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也有大量资金等待退出。GP和LP都需要寻求退出路径,预计S基金将逐渐成为VC/PE(创投/私募)投资方的主流退出方式。
另一方面,国内S基金新阶段正处于卖方市场的培育阶段,以高净值个人为首的散户仍是有限合伙人(LP)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家族及个人占比近五成。相比国外PE二级市场LP多以大型金融机构为主,中国市场的散户过多,所拥有份额规模较小并且分散,很难促成大规模的交易量,此外很多LP对于可利用S基金作为退出路径的方式并不了解,因此尚未形成规模化的持续效应。
四、权益类聚焦之——二级市场保持谨慎乐观
目前A股估值水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近20年来,上证指数PE最高点是2007年10月份的69.9倍,而最低点则为9.7倍左右,出现在2014年5月30日。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上证指数PE约为13.9倍左右,明显处于历史低位,横向对比地产债券等领域,相对低估的股市无疑对资金更有吸引力。目前A股上市公司ROE大约在10%左右波动,是唯一可以媲美地产的投资品种。随着买房投资时代逐渐落幕,股票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获取中高收益的最佳资产标的。
A股在全球权益资产配置中价值凸显。2019年A股在MSCI纳入比例提高、纳入富时罗素指数、标普道琼斯指数等相继落地,除4月和5月净流出外,北上资金在其他月份均保持净流入,截至10月末,累计净流入规模约2200亿元。未来还有MSCI年内第三次扩容,此次扩容带来被动增量资金约340亿元人民币,预计北上资金将延续较稳定净流入的状态,保守估计年内能达到3000亿元左右。展望2020年,随着A股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将实施第一阶段的第三步,预计境外资金仍将延续“买买买”模式。
此外,在政策层面,政府大力鼓励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通过提高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比例上限、逐步扩大养老金委托社保投资规模、加速推进国资划转社保等手段引导保险、社保基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也将进一步提升股市权益资产的投资价值。
货币政策空间充裕。央行行长易纲此前曾强调中国货币政策取向应当是以我为主,考虑到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来进行预调和微调,坚持稳健的取向和加强逆周期调节。从现状来看,我们认为当前我国降息降准均有一定空间。
首先,2018年以来我国多次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后,目前大型、中小型存款类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11%、13%,而超额存款准备金水平为2%。结合西方总准备金率水平考量,超额存款准备金下降空间较有限,但从绝对空间看,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远高于国际,调控空间充裕。
另一方面,传统降息空间较大,存贷款基准利率自2015年10月以来尚未调整,目前一年以内的贷款基准利率为4.35%。贷款定价机制改革后,商业银行LPR加点可进一步压缩,MLF利率仍处于历史高位。2019年8、9月两次报价,加点幅度小幅下行11BP,随着10月、11月定向降准的落地,银行资金成本的降低或将会带动加点幅度进一步压缩。此外,11月央行下调MLF利率5BP,引导LPR下行,目前MLF利率仍处历史高位3.25%,因此“降息”空间依旧充足。
2020年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目前CPI是重要的市场变量。2019年以来随着猪肉价格持续上涨,CPI一路上行,9月CPI触及3%,10月更是飙升至3.8%,创下了2014年以来的新高,而短期内由于临近年关的需求旺盛,供给层面目前并没有明显好转,猪肉价格预计难以回落,CPI仍存在上行的动力。通胀因素成为影响资产配置决策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通胀处于极高位置时,对权益资产是不利,因此我们对2020年的CPI走势保持重点关注。
退市制度亟需改革。退市机制不顺畅,使得A股市场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的出清,不利于市场的价格发现。过去一段时间,A股市场较高的审核门槛、较低的发行率,使得企业一旦成功上市即可获得丰厚的回报。即使未来经营不善,业绩持续亏损,已上市公司通过出卖壳资源也可以获利不菲。这使得部分市场资金可以无视企业的基本面情况,过度追逐各种上市标的尤其是焦点企业的“壳价值”,使得部分股票的估值严重偏离基本面。同时,部分投资者利用信息扩散渠道优势,引诱散户投资者入场。
因而,加大退市力度可以使得各类投资者更关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降低散户盲目入市的积极性,有利于纠正A股估值过高的结构性问题。科创板的设立,在退市环节、退市时间和退市执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有望从增量层面矫正A股市场这一弊病。
此外,今年9月份,证监会明确了资本市场12个方面的改革任务,在大力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方面,提出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10月1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并购重组退市也成为监管层鼓励的主流退市方式。
目前,面值退市和并购重组退市成为A股主流退市方式。其中并购重组退市有利于行业整合、公司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或强强联合,是比较健康的、也是监管层比较鼓励的退市方式。
违规行为惩处力度需要加大。目前一些违规行为的成本过低,违规获利收益超过受惩戒的损失,一些市场参与者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值得立法机构和监管部门进行反思,加大对各方参与者的违规惩戒力度刻不容缓。目前来看,科创板在退市执法、信息披露、股东减持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都作出了更为严格规定,其实际执行效果值得期待,有望在全市场加以推广。
展望2020年,我们认为,按照过往的经验,一般经济下行的末端和经济企稳复苏的初段,股市表现都较为强势。按照目前经济企稳的表现,上市公司明年业绩整体反弹可能性较大,如果叠加目前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较低的客观事实,最乐观的情况,A股市场将出现戴维斯双击,即估值和盈利的双重提升。资金方面,海外、养老保险等机构资金,目前对A股的配置仍然较低,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判断A股市场,明年将大有可为。
但与此同时,外围的不确定因素仍在,猪肉高企导致的CPI尚未看到触顶,政策环境并未明朗,市场风险依然客观存在。
华设财富的二级市场投资建议
A股未来将是“机构市”。众所周知,A股市场属于典型的“散户市”,一般认为交易额的90%左右是由散户贡献的,这与欧美国家的“机构市”正好相反。其典型的市场表现为机构规模狭小、长期资金匮乏,小散众多,频繁交易,高频率换手,快进快出,经常高买低卖,结果是90%以上的散户亏损。
近年来,随着大量私募、资管产品的不断扩张,以及沪港通、深港通引入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再加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获准“入市”,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科创板+注册制的横空出世,也是资本市场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
因此,无论承认与否,A股市场目前正经历“去散户化”,即普通“小散”通过购买其他理财产品来间接参与股市投资、分散风险,主动放弃亲自进入股市搏杀的行为。从市场角度来看,这是纯粹的市场自发调整,也是“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正确选择与必然选择,未来A股将从“散户市”走向“机构市”。
我们认为,资管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是未来投资者理想的选项。它既有风险相对较高的股票基金产品,也有风险较低的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产品,此外还有两者兼顾的混合型产品,能够为家庭理财提供多样化的、丰富的理财产品。
关注量化交易产品。2018年,受大行情影响,股票策略全军覆没,量化对冲反倒以3.6%的年化收益成了为数不多的正回报策略。而目前两市转融券的体量在百亿元级别,未来有望增长到千亿元级别,这将非常有利于量化机构降低对冲成本。目前全球排名前十的对冲基金中,有8家具有量化背景。随着A股市场可融券的数量和品种逐步增加,个股多空策略将大幅丰富量化策略模型结构,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相关的量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