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正在对无人配送表现出更多兴趣。4月20日,美团(03690,HK)发布公告,拟寻求以增发股票和出售可转债的方式,融资近100亿美元用于科技创新,包括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等领域的研发。美团方面告诉《财经》新媒体记者,目前无人车和无人机主要集中解决末端3公里的外卖配送,包含送餐、美团买菜、闪购等场景。
除了美团,电商巨头们也在布局无人配送。阿里旗下的菜鸟驿站在去年618前上线了无人车送快递服务,在上海、成都、天津等多个城市的半封闭园区实现常态化运行;京东X事业部于2016年研发出第一台无人机原型,无人配送车已在长沙、贵阳等20多个城市落地。
在业界看来,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推动了无人配送在国内的发展,无人设备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能够解放劳动力,并解决效率不足、隐私泄露等问题,其发展前景受到期待。但是,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仍存在诸多限制,包括技术、生态产业链和监管等多个方面仍有待提高和完善。
新老业务承压 加码布局无人配送
美团再次扩大自己的无人配送朋友圈。美团宣布拟寻求以增发股票和出售可转债的方式,融资近100亿美元用于包括在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等领域的技术投入。
根据计划,美团将以配售方式增发共计1.98亿股,占新股发行后总股数约3.3%,腾讯作为老股东,认购其中约1135万股,每股定价为273.8港元。与此同时,美团还将发行总计近30亿美元分别于2027和2028年到期的可转债。
实际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团就一直在无人车、无人机等相关领域进行外部投资。据不完全统计,美团近期至少对餐厅机器人、送货机器人、仓储机器人、AI机器人以及电动机器人5个细分领域进行了投资,最近一笔则是在上周参与的梅卡曼德机器人的C轮融资。
近年来,在美团版图中,“无人配送”始终是重要一环。今年3月,美团CEO王兴也在2020年财报会上表示,公司业务发展不仅需要软件,还需要硬件,机器人目前是美团投资的关键垂直领域之一。同时称,机器人作为一种智能化的硬件很重要,在包括机器人在内的各种技术的驱动下,生活服务领域还有巨大的潜力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王兴上述所指受到机器人影响的生活服务领域主要包括外卖和社区团购,前者是美团的核心利润来源,后者是美团的第二增长曲线。目前看来,两者均存在成本和效率上的挑战。
首先是外卖业务,受疫情影响,2020年美团的外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63亿元,同比增长20.8%,占总营收的57.76%。与此同时,骑手人力成本也相应扩大,共支付骑手工资486.9亿元,这也是美团去年最大的经营成本。其次是社区团购业务美团优选,财报显示,2020年四季度新业务亏损60亿元,其中一半来自美团优选。
对此,社区经济分析师黄昇表示,如何兼顾效率与安全难题一直考验外卖平台。对于美团而言,通过无人配送能够缓解特定范围内配送资源的紧张,长期来看用无人车代替一部分骑手是大势所趋。
在互联网分析师唐欣看来,美团的核心业务都是聚焦最后“一公里”,非常依赖人力配送,一旦无人配送技术成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电商涌入无人配送分赛道 大规模应用仍存难点
在降低成本的激励之下,无人配送不仅是美团加码的领域,也早已成为饿了么、阿里、京东等电商、外卖巨头布局的重点。
饿了么在2017年收购百度外卖之后就宣布研发实现取送分离的人机配送,并最终实现效率最优化的无人配送,当年10月,饿了么在上海推出全国首个外卖机器人“万小饿”。目前,饿了么与美团战略类似,也在对机器人企业进行广泛投资。
阿里旗下的菜鸟驿站则在去年618前上线了无人车送快递服务,在上海、成都、天津等多个城市的半封闭园区实现常态化运行;京东物流去年宣布,未来5年京东物流使用的机器人数量将超过10万台。
不过,虽然巨头均已入场竞争,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无人配送还存在相当多的限制。唐欣告诉《财经》新媒体记者,“短期内无人配送技术还远未成熟,甚至无人驾驶的普及都可能在无人配送之前,目前企业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对品牌宣传的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
中国首席数据官联盟秘书长安光勇认为,无人机配送要面临的问题包括如何保证配送的安全,不在中途被随意截获,无人机电池容量限制导致的携带物品重量限制,以及需要配备相应的物流点等技术和实际操作中的情况。因为这些局限性,无人配送目前不会影响大多数产品的配送,而是对于一些紧急的救护物资、难以抵达的灾区等特定服务场景起到作用。
除技术和生态链的亟待完善,目前已获运营的无人配送也存在商业化应用难题。美团副总裁、智慧交通部总裁夏华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美团的无人配送车使用了3个激光雷达,还有高精定位,大算力工控机等设备,硬件成本接近50万元,还比较贵。
唐欣指出,无人配送在国内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商业化的目标是能做到比现有模式更有效、成本更低。以目前无人配送的成本和使用情况来看,仅仅是落地了,并不符合企业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标准。无人配送要真正实现广泛落地,可能仅靠企业是无法做到的,需要构建一个较大的生态产业链,与智慧城市的建设比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