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2021年全渠道GMV同比增长近80% 输出型“新型实体企业”迎来价值红利期

作者 | 舍予 | 文 潘西 |  编辑  

2022年03月11日 21:47  

本文3655字,约5分钟

当互联网行业开始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大幅下滑转亏成为常态时,京东却用亮眼的数据回应了外界的关注。3月10日美股盘前,京东集团(NASDAQ:JD,9618.HK)公布了2021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2759亿元,同比增长23%。2021年全年总收入9516亿元,同比增长27.6%;经营利润为134亿元,经营利润率为1.4%,进一步维持低利润率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实融合的趋势下,京东通过加大全渠道布局,2021年全渠道GMV同比增长近80%。在主要业绩指标取得增长的同时,京东物流提前完成2017年制定的“五年收入规模过千亿、外部客户收入占比过半”战略目标。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京东此次财报所带来的外在价值远大于财报中各项数字所展现的内在价值。在业内看来,在情绪动荡且显撕裂的市场中,京东新型实体企业的特质正在凸显,成为推动零售行业和上下游实体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通过技术、仓储和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叠加其供应链一体化的布局,不仅丰富了实体经济内涵,也拓展了数字经济外延。

新用户净增近1亿 全渠道布局进中国消费扩容

2021年的消费环境因疫情而略显疲软,但是京东一如外界眼里的“稳”。

2017年-2021年,京东的年度总收入一直在稳步增长。2021年京东总收入为9516亿元,同比增长27.6%。稳健的营收,主要来自于京东零售,京东零售在中国主要由在线零售、在线市场和营销服务组成,其中在2021年Q4,京东零售业务总收入为2499亿元,为全年最高。

伴随着业绩增长的同时,用户规模和质量继续保持着双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年活跃购买用户数约5.7亿,一年净增了近1亿,新增用户中的70%来自于下沉市场。其中,作为京东最核心的用户,PLUS会员在籍数量已突破2500万。京东新、老用户的留存率不断增长,也体现了京东的用户数和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在不断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第四季度,京东零售的第三方商家新增数量超过了前三季度总和。持续增长的第三方商家数量也为京东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商品品类,2021年京东新品发布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50%,25000多个品牌的新品成交额同比增长实现翻番。

与此同时,京东也在加大全渠道布局,从而将自身的技术、供应链、数字化运营等能力运用到线上线下多元化的场景中。2021年,京东的全渠道GMV同比增长接近80%。目前,京东已布局京东MALL、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京东家电专卖店、京东电脑数码专卖店、京东之家、京东大药房、七鲜超市、京东便利店、京东京车会等数万家的线下门店。

这背后,是京东在供应链和技术上的能力释放,以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了多元化消费需求、特别是新生代消费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下沉市场品质消费,实现产品服务和消费升级的正向循环。

在京东集团总裁徐雷看来,四季度面对外部大环境的变化,京东依然保持了健康的增长势头,并持续促进中国消费的扩容增质,得益于京东作为新型实体企业的具有极强韧性的商业模式,以及开放的生态和供应链能力。

供应链物流服务赋能  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过去一谈到供应链管理,往往是大型集团企业要考虑的问题。但如今消费升级、智能制造与全场景全渠道变革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面临日渐复杂的供应链管理的挑战。其中,高成本制约、技术水平不足和解决方案缺位是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困难的主要原因,产业供应链数字化变革迫在眉睫。

据悉,京东通过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正在赋能更多企业实现供应链综合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帮助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数据显示,2021年京东物流总收入1047亿元,同比增长42.7%,其中来自外部客户收入591亿元,同比增长72.7%,占总收入的56.5%。期间年京东物流已服务安踏、波司登、斯凯奇、沃尔沃汽车、小米有品等超30万家企业,其中有70%还是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通过持续推进解耦战略,京东将服务头部客户的定制化供应链解决方案拓展为服务中腰部客户的标准化解决方案,以满足中小企业一体化供应链发展的需求,打造输出了快消(酒水、食品、美妆、母婴)以及服饰(男女装、鞋靴)、3C(手机、全品类)等八个细分领域标准化解决方案。

而这一切,归功于京东长期以来,聚焦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持续布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三位一体”供应链技术竞争力、提升商流洞察能力的结果,这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9年来,京东在供应链能力的打造上从未止步。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运营超过1300个仓库,一年新增了400个仓库,相当于在过去一年每天新增一座仓库,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已超过2400万平方米。不仅如此,2021年京东还相继在英国、德国、荷兰、中东、澳大利亚等地陆续开仓运营了近80个保税仓及海外仓,其中超过一半为自动化仓。

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也为京东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在全国33个城市运营43座“亚洲一号”,不仅提升了偏远地区的配送时效,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就业,形成多个“亚一就业村”。2021年,在京东物流超30万一线员工中,超过80%来自农村,超过60%实现本地就业。

“京东不止在采购、营销、运营等环节助其应用数字化工具,而是从全链条视角切入,通过供应链产业链协同创新,共同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生态。”徐雷表示。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任李勇坚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尤其要关注中小微企业如何向新型实体企业转型,而京东帮助中小企业转型,有工具、有支撑,为其成长提供了一套适用的方法论。

精细化运营加大技术创新  “数实融合”带动企业整体增长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数实融合”成为热点话题。不过,当下“数实融合”正处于系统化、全方位融合的关键时期,并面临一些难题:不同数字工具间难以打通、互操作性弱;市场机制有待健全,缺乏规模化对接平台;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短板。

面对现状,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建议,在转型进程中,应该培育一批兼具数字技术能力和实体经济属性、对推动数字化转型具有较强促进作用的新型实体企业,让它们在深入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过程中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京东虽起身于零售,但如今,其早已跨过流量型发展模式。从2017年初,全面拥抱技术以来,京东系统已累计投入近800亿元,不断为生产企业注入科技力量,成为输出型“新型实体企业”。

新型实体企业的零售商业模式不是简单的买货卖货,而是通过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和数字技术创新,帮助合作伙伴提升运营效率、加快资金周转。2021年第四季度,京东在自营商品达到近1000万SKU的基础上,将库存周转天数降至30.3天,在过去三年间加快了8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进一步降至45.3天,在过去的三年间缩短了近15天。

同时,从“用户直连制造”的C2M模式到推动实体企业数字化的全方位协同模式,为数百万合作伙伴打开增长新空间。目前,京东零售已为超过1000家制造企业打造C2M反向供应链,创造出了新风空调、低糖电饭煲等切合消费者需求的新品类。未来三年,京东还将用C2M模式服务超过10000家品牌及工厂等制造企业。

对于中小微企业,京东在全国各地陆续启动“一城一策”式城市专项服务,覆盖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全国26个中小微企业高浓度城市和聚集区,通过“产业带厂直优品计划”、“京心助农”等举措,覆盖全国众多产业带,实现消费升级和增收的正向循环。

作为新型实体企业,京东无论在乡村振兴、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还是中小微企业降本增效的实践中,都在以技术外溢推动为更多实体产业提供升级迭代支持。面对更加严峻的市场环境,京东未来的增长空间在哪里?

“京东不追求单一指标的快速增长,而是关注整体业务增长的健康度和可持续性。”徐雷指出,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日趋成熟,将会摒弃依靠补贴等粗放的流量型增长方式,而进入到精细化运营的阶段,在这样一个新的大环境中,京东的用户增长和运营面对着“长坡厚雪”。

徐雷进一步称,京东的核心商业逻辑非常清晰,业务模式和战略选择始终围绕用户和合作伙伴。过去,京东的商业模式的韧性也被不断地证明,京东的核心能力更具有差异化优势,可以支持京东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更健康,更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