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已经持续两年多。任何一个疫情破防的国家,经济和社会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关于采取何种疫情防控措施,已经超越了公共卫生范畴,成为几乎所有国家社会治理的重大难题。
在各国对疫情治理和防控措施中,“躺平”和“动态清零”显然是两种不同的道路选择。虽然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选择“躺平”,而中国的动态清零在取得巨大成功后,仍然遭受一些质疑。一部分人提出,现在的抗疫措施已经全面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出要调整动态清零政策,以促进经济恢复增长。
在此时机,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一些国家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说明疫情的演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文分别从欧洲、美洲、东亚、东南亚地区选取了10个代表性的国家,对它们的疫情演变情况、造成的人员死亡情况,以及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比,以此供各界参考。
中外疫情的国际比较分析
在欧洲我们选择了德国、英国和法国,这三个发达国家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疫情严重程度,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先看疫情数据统计。这三个国家人口分别是6500万、6800万和8400万,新冠确诊病例基本都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法国更占到总人口的40%以上。虽然三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是中国的4倍-5倍,公共服务水平也远高于中国,但是新冠疫情造成的死亡率则是在1.65‰-2.62‰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老龄化率已经达到了20%左右,人口出生预期寿命比中国高出4岁-5岁左右,这也是新冠致死病例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我们分别提取了三国从2010年到2021年的经济发展数据,从中可以看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从GDP增速上看,德国下降的比例最小,在2020年是-4.6%,英国则是几乎接近-10%,法国也有近-8%。
同时,从这些国家12年来的经济增长情况看,特别是近10年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的区间,因为疫情更使得2020年全年的经济严重下滑,可见疫情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即使在2021年,经济有所恢复,英法的反弹性恢复较强,德国还是在相对平稳的增长区间徘徊。
从失业率上看,这三个国家受疫情影响并不是十分严重。
再看美洲的美国和巴西。之所以选这两个国家,是考虑到人口体量,美国人口3.31亿,巴西人口2.12亿多。虽然人均GDP美国的是巴西的9倍以上,但是从新冠疫情的传播以及致死率上,这两个国家在世界上是最严重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老龄化水平和人口出生预期寿命的维度,美国和巴西都比欧洲三国低,特别是巴西的老龄化程度较低。但是因新冠疫情,美国死亡人数达到100万人,占总人口的3‰,巴西虽然感染人数仅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但是死亡人口66.5万,死亡率超过美国,达到3.13‰。从这两个国家来看,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但是由于防控政策的失灵,都造成了大量的人死亡,教训是惨重的。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从GDP的增速上看,美国从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一直徘徊在2%-3%区间,到了2020年下降到了-3.4%,2021年恢复到了12年以来的最高点,达到了5.7%。即使考虑到美国超发货币的影响,但仍可看到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十分严峻的。从巴西的数据上看,12年间增度的波动比较明显,从2010年达到7.5%后,增速一直下降,在2015年-2016年曾经下降到-3%以下,虽然之后有所恢复,但在2020年还是下探到-4.1%,此后2021年反弹到了4.6%,达到近12年第二高的增速。
从失业率的数据上看,无论是美国还是巴西,失业率在疫情期间都有所上升,这与GDP的数据下滑基本同步。
在东亚,我们选取了日韩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
日本和韩国发生疫情相比于欧洲国家晚了半年以上,但是也遭受巨大损失。日本和韩国老龄化程度都高于欧洲三国。新冠确诊率日本较低,仅相当于韩国的一半,死亡率仅为0.24‰。而韩国的确诊率与德英法相当,达到了34.87%,死亡率比日本高,却远远低于欧洲,也是仅在0.46‰。尽管日韩也基本上采取了“躺平”政策,但是就笔者个人的观点看,东亚人的自律以及疫苗的高接种率可能是导致死亡人数不多的重要原因。虽然日韩疫情现在还没有结束,未来新冠确诊患者死亡率是否会增长,目前看趋势并不明显。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日韩经济也明显地受到疫情冲击。日本在过去十来年中都是低增长或零增长,2020年的经济更是下滑到了-4.6%,到2021年才恢复到1.6%的低速增长状态。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没有出现明显的经济触底后的反弹。韩国近十几年来经济增长从中速到低速一直缓慢下滑。2020年疫情期间只下滑到-0.9%。到了2021年,则恢复到了4%的增长,成为近12年第二高的增速。
从日韩近12年的数据上看,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和冲击可以忽略不计。
在南亚和东南亚,我们选择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这些国家人口体量大,都是新兴经济体,疫情也都比较严重。
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人口众多,都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人口老龄化只有6%-8%。从统计数据上看,这些国家的新冠确诊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除了越南稍高,达到了11%,印尼和印度都是在2%和3%之间。人口死亡率也都是在0.4‰左右。从死亡人口的绝对数上看,印度为52万多,印尼为15.6万,越南4.3万。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对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上报的数据,特别是对印度的数字有较大的怀疑——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病毒检测能力没有跟上,另一方面就是在新冠疫情死亡数据上有普遍的瞒报现象。但仅就这些数据看,疫情的影响还是十分严重的。从表现最好的越南的数据看,死亡人数比日韩还要高出很多。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从经济数据上看,三国在2020年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下滑。其中,印度最严重,从原来的中低速增长下滑到-7.3%,印尼下滑到-2.1%。越南虽然没有出现负增长,但持续了十多年的中高速增长后,2020年因为疫情下滑了5个百分点,到了2%,并且在2021年并未强力反弹,只回升到2.6%,这说明越南的经济增长恢复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达到预期。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严重下滑后出现较大反弹,增速在2021年达到了8.3%。
从这些国家的就业数据上看,失业率普遍上升,印度经济虽然在2021年明显反弹,但是7.8%失业率达到了近12年的最高点。印尼的失业率基本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越南的失业率仍然处于缓慢升高的态势。
国际对比的初步结论
在疫情防控方面,内地与港澳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可以暂时把港澳台的疫情数据和内地剥离,这样可以更好对动态清零政策进行对比分析。
仅从新冠确诊数据和死亡人数上看,以上列举的这些国家和中国都无法对比:一是确诊人数上,中国仅相当于以上大部分国家的零头;二是累计死亡人数,中国内地仅仅才5000多人,加上港澳台才不到1.6万人,仍然远低于以上所有国家。虽然在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的感染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也仅局限在上海和吉林,死亡人数也只有几百人。
综合来看,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抗疫“优等生”。从下面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国抗疫的成果和道路选择是十分成功的。
即使算上港澳台的数据,中国的死亡率也只有10万分之一,跟其他国家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如果只看实行动态清零的中国内地,则死亡率只有百万分之四,这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做到的。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面对疫情,中国同样遭遇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下滑,增长率仅为2.3%,但仅仅1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率就回升到8.1%,成为全球回升最快的国家。
从中国近12年的失业率数据上看,2019年就达到了5.2%的高点,2020年和2021年基本在5.2%左右徘徊。由此看来,就业受到的影响既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也有疫情的原因。特别要说明的是,全球经济都因为疫情影响在2020年出现严重下滑,同时伴随感染者死亡人数大量增加。唯有中国是在没有付出以更多人死亡为代价的前提下所出现的经济下滑,这是动员全社会力量抗疫要付出的巨大经济代价。
疫情目前仍然没有结束的迹象,而且随着各类变种的出现,特别是奥密克戎病毒的迅速蔓延,对全球包括中国的抗疫进程都带来了巨大考验。然而,正是由于因为奥密克戎传播速度的加快,导致抗疫难的加大,使得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抗疫挑战,并由此而引发经济社会风险。
也正是因为如此,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极具争议性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奥密克戎病毒可以当做普通感冒来对待,动态清零所付出的经济社会成本巨大,应加以调整;几乎所有国家都已开放旅游和出入境管理,中国如果继续动态清零,会影响外国企业来华投资,甚至会有一部分企业逃离中国;严格的防疫政策已经影响到大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正常生活,造成就业率的下降,继续下去,会造成社会普遍的反感和不满情绪的滋生;各类中小企业,特别是旅游、餐饮、消费等服务业因疫情而停摆,不得不面临破产和债务难以偿还的境地,可能直接影响就业等等。
针对这些观点,其实答案都是十分明确的。之所以香港产生了1.25‰以上的新冠死亡率,就是因为奥密克戎的传播,就此来看,奥密克戎等于感冒的说法是站不脚的。
其实,采取严格的防疫政策,就是为了避免更多的人死亡。按照前面的数据分析,如果中国的死亡率达到了其他国家的水平,可能就要付出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死亡的代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人们的不满情绪会比现在减少收入和生活受到影响增加无数倍,毕竟,死亡的代价是不可挽回的,更何况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水平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
目前的情况是,因为很多人因动态清零而受到损失,并且延续时间较长,有不满情绪是正常的,也是客观存在的,毕竟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视野和角度中看待问题,在自身利益受到冲击和影响时,不可能苛求人们站在全局立场去考虑问题。
同时也要看到,很多国家之所以选择“躺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通过群体影响决策的制度,无法选择强制性的动态清零政策;二是国家治理体制决定了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动员全社会参加和支持抗疫;三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各种物质资源储备能力不足以应对如此重大的疫情危机。因此,“躺平”是不得已为之,相应的代价难以避免。
对于中国来说,在没有疫情的绝大部分地区和城市,其实除了出行受到影响,企业的供应链出现临时性短缺,业务只能转到线上等,并不是全局的问题。即使在疫情破防的城市,虽然封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疫情好转后,经济的恢复和反弹也会非常迅速,因为消费和进出口的需求都在。未来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激活各类市场需求,使得经济恢复到正常的轨道。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全产业链功能、巨大的经济体量,以及尚待激发的市场潜力和活力,包括国家政策的动员能力,是其他国家完全无法比拟的。
对未来政策的判断和建议
动态清零是否会进行调整?中央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已经采取的措施不仅不能放松,可能还会继续强化对传播链的封控和感染者精准追踪。需要意识到,一些城市的破防就是因为没有严格落实防控政策而导致的。假如各个防疫环节不出现漏洞,类似上海的疫情蔓延是可以避免的。
因此,在支持动态清零作为社会治理重点的同时,我们也建议,也应该适当加大对经济政策调整的力度,力争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增长两不误。
首先,要加强科学精准防控管理。关于疫情防控各地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经验,但是并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在精准防控方面,需要在卫健部门和社会治理部门实现有效的数据连接和整合,打破区域间各自为战的状态。目前,全国十数次或几十次的核酸检测结果已经形成了数量规模和次数的海量数据,要把核酸检测的数据结合互联网和手机信令大数据,共同作为检验病毒传播规律的重要分析基础。
第二,对经济政策的调整要适应国情并有利于就业。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财政状况也不同。防疫已经使疫情破防城市和地区付出严重的经济代价,财政入不敷出。由于区域差距,中央的许多政策,地方落实不易。因此,要综合分析疫情前出台的各种经济政策,已经达到调控目标和效果的,应该相对放宽管制边界。对于各类因疫情而形成债务负担或者难以经营并面临破产的企业,应该通过低息贷款或者政府贴息贷款,确保这些企业活下去,熬过疫情。企业的生存关系到就业,因此政策的制定要具有针对性,要有利于各地贯彻落实。
第三,要确保各级政府的信息畅通,防止盲目一刀切。由于疫情防控措施,各地相应强化了封闭式管理,信息渠道只能通过互联网和通讯系统上报,但并不通畅。因此,既要发挥互联网体系的联络功能,也要鼓励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下沉到基层和企业进行调查,以便为更好、更精准的防控政策和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出台,做实调研基础。也可以针对基层政府为求自保而采取的某些“一刀切”政策进行及时地指导和化解,鼓励地方政府把工作运行的轨道从只强调防疫,调整为防疫、促进经济两手抓。
第四,要加强国际经验的借鉴。虽然很多国家在2020年都因为疫情遭遇了经济的严重下滑,但在2021年已经逐步开始了恢复增长。因此,中国在延续已有的防控经验同时,也要避免只关注强化防控力度而忽视了经济增长,如果这样,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落后于其他国家。
时间不等人,这是必须要重视而且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一个重要的经验是,其他国家奥密克戎的致死病例,绝大部分上是老龄人口且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因此,在制定防控政策时,我们应强化六十岁以上老人的疫苗接种。如果老龄人口疫苗接种率大幅度提高,可以为未来开放国门,最终实现放开疫情管制,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对违反防疫措施人员的惩罚应该从重从快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如果有人逃避了疫情防控网,可能影响几个社区,甚至上千人的长达一个月的正常生活和就业。这种巨大的经济社会成本要由全社会来承担。因此,在有关部门对防疫违法人员宣布立案处理时,应及早宣布处罚结果,可以对其他违法人员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降低逃避防疫违法事件发生的概率。
(作者为独立经济学家,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