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一句歌词道尽了中国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也勾勒出河流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作为最古老的大河文明之一,中国几乎所有重要城市都依水而建,首都北京亦不例外。从天安门广场向东出发,沿长安街东延线直行约25公里,将抵达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曾是国内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明清两代,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主干线,沿线商业繁盛、物阜民丰。而作为货物聚集、中转的重要基地,运河最北端的通州一度成为北京的经济重镇。
时至今日,漕运重镇已成过往,但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将赋予通州新的财富角色。根据此前规划,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将落子运河商务区。后者位于京杭大运河北起点,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城市副中心的中央商务区,用以疏解北京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运河商务区未来将对标伦敦金丝雀码头、东京新宿、香港中环等国际大型顶尖商务区。
“北京有市场、有需求、有人才、有政策、有环境。”2021年10月,时任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下称“北京金融局”)局长,在2021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总结了北京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五大优势。
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北京金融机构聚集、基础设施完备、信息交流通畅、客户群体庞大、市场交易活跃、开放水平领先。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十大金融中心中排名第七位,高于东京和深圳。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居民财富增长,2020年中国财富规模74.9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8%,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其中,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5万元,个人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高净值人群超过10万人,居民财富管理市场潜力巨大。
德勤研报指出,中国正处于财富管理市场的大起点,在监管利好与金融科技的加速作用下,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将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北京、上海等城市有望成为下一个潜力财富中心城市。
2022年5月27日,北京金融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北京证监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的意见》 (下称《意见》),指出加快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根据《意见》制定的目标,到2023年,要培育一批优质财富管理机构和人才,财富管理产品类型不断丰富,财富管理服务能力持续优化,财富管理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基本建成财富管理法治体系健全、市场规范有序、国际影响力较大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为此,《意见》配套提出“六个打造”,共计20项主要任务,内容涵盖财富管理机构体系构建、财富管理产品创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行业发展环境等,为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描摹出清晰的路线图。
“从《意见》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北京要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决心和信心。”有接近金融监管的相关人士透露,基于当前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加速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对于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项任务展开北京路线图
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路线图”的构想,至少可以追溯至2018年。
彼时,在北京市金融局、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指导下,首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在通州北京国际财富会议中心举办,来自政府、金融机构、外资银行、智库等各界人士齐聚,共论北京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财富管理中心的模式和路径。
2020年9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随后,国务院批复《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助力高标准建设城市副中心,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全球资产配置,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下称“两区”建设)背景下,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2022年5月,北京金融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意见》,将酝酿数年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发展路径进一步确定下来。
《意见》为北京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确定了20项主要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六个打造”:健全财富管理机构体系,打造完善的财富管理发展生态;创新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打造活跃的财富管理市场;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多层次市场体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金融双向开放体系;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财富管理新高地。
实际上,北京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20项主要任务,与此前“两区”建设确定的102项金融任务一脉相承。例如,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二者都强调推动本外币一体化试点,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试点,发挥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作用等内容。
“从《意见》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北京要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决心和信心。”有接近金融监管的相关人士透露,基于当前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22年以来,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背景下,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突两大突发因素持续发酵,叠加美联储加息产生的外溢效应,中国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早在2020年4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接近金融监管的相关人士分析指出,参考外循环发展,内循环构建大体可以理解为涉及三个圈层内容:第一圈层是拥有技术、金融等整合资源优势;第二圈层是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发展(比如矿产等);第三圈层是基于制造业等推动发展。
“对应到国内,一线城市拥有先进制造业、金融等整合资源优势。就北京而言,它既是首都城市,又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城市,可以有效整合技术与金融,国际与国内资源等。”上述人士强调,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即需要一个资源整合的核心载体。
亦有金融业人士指出:一方面,财富管理中心的建设将强化北京集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标准制定、支付清算、信息交流、国际合作于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为财富管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金融风险审查与把控,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此次《意见》出台,是北京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在京金融机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财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北京金融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竞逐百万亿财富新高地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打造全球财富管理新高地的底气何在?
北京的五个优势在于:有巨大的财富管理市场;有巨大的财富管理需求;有雄厚的金融和科技人才基础;有国家金融开放政策的支持;有良好的营商环境。
毋庸置疑,北京市场规模大、发展潜力足,具有大量的财富管理供给和需求。监管披露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5万元,居全国前列,居民资产配置需求旺盛。同时,北京具有大批国际化程度高的金融人才,证券、基金等金融领域国际职业资格认可在全国率先取得突破,高端境外人才在京从业便利度显著提升。这些都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挥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作用,是北京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突出优点。”有资深金融业人士强调。某券商人士亦表示,北京是中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经济核心增长极,不仅经济规模大、潜力足,金融业表现更是突出,具备发展成为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条件:一是总部经济发达,上市企业股本和市值全国第一;二是金融机构高度聚集,金融资产总量占全国接近一半。
截至2021年末,北京总部级法人金融机构突破900家,居全国首位;金融资产总量超过180万亿元,占全国金融资产总值比重超过47%。金融业是北京第一大支柱产业,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北京GDP比重为18.9%,与纽约、伦敦、法兰克福、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业占比相当。
在国际化方面,北京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开放外资进入中国的首选地。截至2021年中,有超过60家外资金融机构落地北京。
春江水暖鸭先知。《意见》出炉之前,中外金融机构已陆续布局北京城市副中心。
2020年,一批金融机构率先行动,城市副中心财富管理产业实现多项从“0到1”的突破。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北京市首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农银金科、首家市属银行理财公司华夏理财、首家绿色资产交易基础设施北京绿色交易所,均宣布落地通州。
2021年,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生态建设进一步扩容。国家开发银行、中金公司、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分别与通州区政府交换合作协议,就深度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达成战略合作;北京首个S基金、商汤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中邮和普洛斯合资的智慧物流产业基金等重大基金项目落地城市副中心。
截至2022年初,运河商务区金融企业从2019年的70家,增长至266家。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绿色交易所即将于2022年7月底正式迁入通州运河商务区。据北京绿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在推进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的建设,包括开发建设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搭建交易规则体系、筹备成立中国自愿减排联盟等,还从绿色债券、绿色金融标准、气候投融资服务平台三方面推进绿色金融相关工作。
随着《意见》抓紧实施落地,更多金融机构开始研究参与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作为早期金融服务商进驻通州,如果未来运河商务区能够发展起来,我们可能会积累出先发优势。”某大型财富管理机构人士在研究《意见》内容后评价。
前述人士进一步指出,从《意见》具体内容来看,未来城市副中心在外资机构进驻审批手续简化、金融机构ESG信息披露监管、北京证券交易所相关资管产品发行优惠政策、北交所互联互通等领域,或将出现创新和突破。“特别是涉及北京环境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这两个北京市特色交易所的相关改革,值得持续关注。”
全球财富管理格局生变
纵观全球,真正意义上的财富管理以瑞士私人银行的形式出现为标志。瑞士最早的私人银行成立于18世纪中叶,随着货币兑换业务向资金融通及资产管理转移,出现了专门为高端个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金融服务的私人银行,这成为近代私人银行的起源。此后,瑞士金融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财富管理行业亦逐步发展壮大。美国的财富管理最早从保险业起步,二战后,一方面由于居民财富不断增长,理财需求扩大,另一方面因为金融服务日益丰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陆续开展理财服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放松金融管制,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金融产品和工具变得更加丰富,叠加居民财富增加催生财富管理的需求,财富管理行业快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财富管理业务亦强势崛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崛起,亚太地区私人财富迅速积累,来自欧美的大型投行、私人银行陆续进入亚太财富管理市场拓展业务。20世纪末,亚洲财富管理市场蓬勃发展,并逐渐形成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等区域性财富管理中心。
波士顿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超高净值市场。瑞信数据亦表明,截至2020年,中国财富规模74.9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8%,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然而,除香港,中国其他重点城市在全球主要财富管理中心榜上无名。
德勤撰文指出,中国正处于财富管理市场的大起点,在监管利好与金融科技的加速作用下,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将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国内的北京、上海、深圳、珠海等城市将有望成为下一个潜力财富中心城市。
根据德勤测算,从全球主要财富管理中心的离岸资产管理规模来看,2020年瑞士管理的国际资产价值达到2.6万亿美元,占据23.7%的市场份额,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离岸财富管理市场。英国和美国以2.1万亿美元和2万亿美元的资产价值分列第二和第三。在综合竞争力方面,2021年瑞士、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作为财富管理中心的竞争力位居前三,美国取代英国位居第四。
综上,财富管理主要在欧洲、美国及亚洲三个市场得到繁荣发展,从而产生了分别以瑞士、美国和亚洲为代表的运作模式,各市场的参与主体、客户结构、客户需求、市场特征均独具特点。
有券商研报指出,就财富管理参与机构而言,全球主要有六类典型的机构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分别是:私人银行、投资银行、综合性银行、家族办公室、投资顾问和证券经纪商。
另从全球财富管理机构的个人客户管理资产(AUM)排名来看(包括财富管理公司、私人银行及投行的财富管理业务部门),前15名机构中有九家来自美国,三家来自瑞士。其中UBS的财富管理以2.6万亿美元AUM排名第一,美国的金融顾问公司Edward Jones位列第二。
中国财富管理进阶
相较而言,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且尚未进入成熟阶段,但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老百姓长期坚持“储蓄为王”的观念。随着居民家庭财富的逐步增长,老百姓对理财的需求从无到有,家庭金融类资产从单一走向多元,财富管理机构亦从银行拓
展至基金、证券、信托、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多种类型。
基于金融开放大背景,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即“资管新规”)下发,市场迈入规范发展的新时代,中国财富管理格局渐被改写。
可以看到,进入后资管新规时代,虽然银行仍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最主要的参与主体,但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过去。诸如信托、保险、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阳光私募、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均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另一方面,中国居民财富规模仍在持续上升。“从总量层面看,2021年中国居民财富总量达687万亿元人民币,2005年-2021年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4.7%,财富增速远超美日。户均资产约134.4万元,中国居民财富规模仅次于美国。”经济学家任泽平测算指出。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谭彦表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长期向好趋势不变,预计未来五年增速达12%,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管理资产规模有望在2025年突破300万亿元。”
面对潜力巨大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市场关注,包括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将在这场财富管理盛宴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2021年5月,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目标与方案。有资深财富管理人士表示,上海发展资管业务有两大优势:一是资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头部机构加速集聚。上海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聚集了全国首家合资理财公司、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首家外资保险资管公司等头部机构;二是创新业务深化开展,多项试点加快落地。近年来,上海QFLP、QDLP两项试点规模不断扩大,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也启动试运行。
2021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落地,被称为全球最富城市群的财富管理市场进一步相互打通。相较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覆盖香港地区的独特优势,而香港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通过“跨境理财通”,港澳投资者和大湾区内地投资者可通过当地银行跨境购买对方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在中国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背景下,“跨境理财通”的推出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新的路径。
根据北京发布的上述《意见》,目标是到2023年,培育一批优质财富管理机构和人才,财富管理产品类型不断丰富,财富管理服务能力持续优化,财富管理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基本建成财富管理法治体系健全、市场规范有序、国际影响力较大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伴随针对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一系列举措落地,后续相信会给中国财富管理乃至整个全球财富管理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变化。在此过程中,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应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强化基础经营能力建设,寻求差异化的业务抢滩与客户经营之路。”有资深金融业人士表示。
(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