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中国的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配套的政策措施。中国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的老年人口在家庭内养老(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口得到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社区养老),以及3%的老年人口在机构养老(机构养老)。但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9073”养老模式依然困难重重。
建立养老第三支柱的重要意义
中国现行养老体系包括三支柱,第一支柱包括由政府主导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此外,全国社保基金作为补充来源,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第二支柱是由单位主导的职业养老金,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由个人主导的个人养老金。
截至2020年,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和社保基金规模分别为5.8万亿元和2.9万亿元,对三支柱规模占比合计为70.8%;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方面,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规模分别为2.2万亿元和1.3万亿元,对三支柱规模占比合计为28.7%;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方面,养老目标基金与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规模分别为609.54亿元和4.26亿元,对三支柱规模占比仅为0.5%。可见,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压力过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面小,补充作用有限,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建立和补充就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以国际经验来说,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但如果低于6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较大幅下降。在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发挥不了太大作用的情况下,中国平均养老金替代率不到60%,对于每个家庭来说,这就意味着家里的经济支柱一旦退休后,家庭收入将会有近一半的落差,随着退休年老后而逐渐高企的健康医疗费用,想要维持原先的生活质量水平都存在一定难度。
在第二和第三支柱的联合作用下,欧美很多国家的退休金是可以达到退休前的80%以上的,而关键在于随着社会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国大部分家庭的养老规划必须建立在对养老三支柱以及养老阶段医疗开销了解的基础上,提早规划自己养老金的第三支柱,并尽快行动起来开始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准备足够雄厚的资金支持。
国内养老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
首先,老年人群体基数庞大。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1953年的4.41%激增到2020年的13.50%,人口逼近1亿7千万。目前看来,社区养老资源整合较为不足,很多老年人对此也不甚了解,而对普通人来说,在养老护理方面也存在一定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其次,机构养老支出普遍较高。以天津举例,2016年天津市民政局开展了老年人服务需求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天津市老年人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老年人口数的85.5%。2018年天津市月基本养老金为3355.16元(天津市人力资源和保障局),而机构养老的成本大致为3000元/月(天津民政养老服务网)。如果选择机构养老,对于相当一部分家庭来说还是负担较高。
最后,专业护理人员不足。现阶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社区服务人员一般由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志愿者组成。他们大多数仅仅接受过短期培训,部分人缺少专业化的服务技能。
目前中国最常见的是家庭照料。受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由子女等亲人提供的非正规照料是中国老年照料的最主要模式。因此,我们需要将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结合起来,以家庭养老为基础,通过政策的激励,配以专业的养老服务,实现老年人待在家里养老,得到社会化的支持。
养老阶段,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从身强体壮到身虚体弱,从生活自理到步步依赖,我们终将成为老人。当我们年富力强的时候,我们应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为自己的晚年提供相对稳定舒适的生活。首先要想清楚,我们在养老阶段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如何优雅、有尊严地渡过从退休到生命终结的养老生活。
衣食住行的舒适便利?心灵的安稳舒坦?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不管是哪一种,都离不开经济支撑。
按照上文所述,如果我们的养老金规划目标为退休后替代率可以达到80%以上,以一个目前年薪50万元的男性为例,如按202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8.3岁计算,那么这位男性在自己60岁退休后养老生活需要持续大约18.3年,而他退休后的年收入按照现今替代率将下降至22万元左右,在他的养老生活期间想要维持和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即收入达到退休前水平的80%,则所面临的养老金缺口将达到320万元。而这个养老金缺口还未考虑相应的通货膨胀率、收入年增长率及其退休后选择的养老方式。
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子女数量较多的高龄老人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等传统方式,而身体自理能力较强、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更乐于接受条件稍好、专业性强的养老机构。
近几年,中国养老社区的发展较为迅速,也在摸索形式多样的发展模式,通过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满足更多老年客群多层次需求,也为更多中高端家庭客群提供更高质量的安度晚年的养老生态。
2019年CCTV2《消费主张》播出《养老机构消费调查》,仅是正常老人在养老机构的花费,虽消费水平不同,但平均每月花销为七八千元,如果失能失智,照顾等级抬高,费用会更高。北京一位患有中重度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家属孙女士表示:“我父亲住在养老驿站,因为是中重度,每月花费约9400元,其中床位费是3000元,餐费1400元,其余的是护理费。”如果选择更高端的养老机构,这个费用将会更高。
“享美好”家庭保障综合解决方案
由上可见,养老是一项系统性、需长期规划的工程,而健康服务也是养老阶段最为关注的深层次需求,中信保诚人寿推出的长寿时代家庭保障解决方案正是一项立足于全生命周期平台,构筑全流程健康管理体系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中信保诚人寿副总经理崔巍指出,“一个完美的养老解决方案具备以下三大特征:空间上补充社保基础上的不足;时间上提供超越生命等长的现金流;本质上能尽量延缓衰老时间的到来。真正行动起来才能成就一个完美的养老解决方案,呼吁真正做养老行动派,越趁早,越美好”。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第三支柱进入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阶段,个人养老金是国家关于第三支柱的制度性安排,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二者都是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中国家庭可以通过提前配置养老资产,比如通过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产品实现自身养老的第三支柱更加丰满,在退休之后,每个月或者每年让我们可以领取到一笔固定金额的养老年金。与社保养老金不同的是,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会有保证给付期间,比如保证给付到80周岁或100周岁,如保证给付期间被保险人身故,他的受益人可以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一次性领取保证领取期限内未领取的养老金。
在保险产品本身所提供的保障之外,保险公司也在产品之外整合提供多项适老化服务。中信保诚人寿“享美好”家庭保障综合解决方案由大病管家、康护管家、养老管家和N款保险产品及组合计划,共同构建了“享美好”家庭保障综合解决方案。
每个个体在考虑个人的养老规划时,都是与“家庭成员、健康程度、财富积累情况、养老目标、个人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的。自己的养老规划中一定离不开父母的养老安排,包括父母住在哪里、是否健康、谁来照顾,甚至包括如果父母中一方去世后另一方的生活安排等等。我们以汪女士为例,汪女士是独生女,父亲75岁,母亲73岁,她的家庭养老需求如下:
汪女士选择购买“享美好”家庭保障综合解决方案,其中中信保诚“安享隽生”养老年金保险,缴费期限20年,年缴保费2万元左右。除了将享有未来养老期间稳定的现金流作为养老补充外,汪女士通过以上保障方案中的产品组合,还能获得中信保诚人寿提供的管家式健康管理服务权益,有机会享受对应的管家服务:
大病管家——服务推出“管家团队1对1全流程管理+多学科医疗顾问团队N对1专业护航”双管家模式,从预防到康复全流程覆盖,从生理到心理全方位呵护。通过整合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为客户规划正确的就医路径,帮助客户提高就诊效率。
病前聚焦预防:在线体检报告解读及肠道早期病变深度筛查服务,将健康管理关口前移,早筛选、早发现。
病中聚焦就医协助:围绕重疾就医需求提供专家门诊、专家住院、专家手术、导医陪诊、快速检查、国内二次诊疗意见,及多学科医疗顾问团队咨询服务。
病后聚焦心理康复:提供专业心理干预,支持疾病治疗。
康护管家——有效延长健康寿命,为客户提供专属院后居家康护服务,院内、院外无缝衔接,形成长寿时代专业康护支持,提升康护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包括出院后出院交通安排及陪护、《院后居家康护指导书》、院后居家上门康护服务、院后远程居家康护跟踪及指导。
养老管家——中信保诚人寿整合国内优质康养服务资源,甄选全国高品质居家护理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资源,推出“康护网络” 和“养老网络”为有康护及养老需求的客户提供专属优惠权益与推介安排。解答客户的养老服务相关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尊享上门护理及养老机构安排权益:在服务网络内为客户提供尊享服务费用折扣或增值服务,养老网络内为客户提供预约参观、优先入住、价格折扣等尊享权益。
养老作为一件人生大事,具有时间累积性特征。为更好对抗未来老年风险,提前对养老进行规划并付诸行动,才能保障养老基本生活所需。所以,实现憧憬的养老生活需要提早的考虑,再配上对的工具,越趁早,越美好。
(编辑:张颖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