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第二十三届《财经》杂志奖学金、第十二届《财经》法律经济奖学金开学典礼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承泽园隆重举行。
《财经》杂志奖学金项目创立于1999年,迄今已有24年历史。作为中国新闻界最受尊敬的奖学金项目,《财经》奖学金依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顶级师资和多元化课程体系,向前行在新闻前沿的专业从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业务培训。
开学典礼由《财经》杂志副总经理兼《财经智库》执行总裁袁雪主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剑锋,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邓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陆静斐,《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财经》杂志社副社长兼总经理刘霄,《财经》杂志执行主编兼《财经智库》总裁张燕冬等嘉宾出席。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姚洋
一件事做一次两次很容易,但一直坚持做下去很不容易。《财经》奖学金坚持了24年,近1/4世纪,非常不易。希望大家既要珍惜向北大老师们学习的机会,更要重视跟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交流。近两年,奖学金班学员的自媒体比例、网络媒体比例逐步提高,提供了非常好的沟通融合机会。希望大家通过三个月学习,更加坚定做媒体人的信心。
(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潘剑锋
疫情发生三年,《财经》奖学金能够持续线下教学很不容易。之所以坚持做这件事,是因为它是正常的、有品位的、有意义的,非常符合北大的办学理念。希望大家不止步于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思想、有能力的优秀的人,还要致力于引领社会发展,对国家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不论如何优秀,都要保持正常状态,坚持做有内容、有深度、有意义、有广度的媒体人。
(图)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剑锋
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院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邓峰
2011年,我们在《财经》杂志奖学金的基础上加开法律经济奖学金项目,是因为我们当时发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要受制于法律规则,但当时在这一领域缺乏专业记者。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10余年的坚持,法律报道已有明显进步,已经能到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高度。三个月学习时间很短,但它只是起点,在这里学到的知识,需要大量阅读才能巩固。希望大家充分利用接下来的三个月开阔眼界,然后用今后更长的一段时间来巩固所学,脱胎换骨,真正跳上一个台阶。
(图)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院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邓峰
《财经》杂志总编辑 王波明
近几年自媒体迅速崛起,声量逐步超越网络媒体,强势影响着人们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但部分自媒体内容逻辑性不强、专业度不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这个传统媒体与自媒体转换的关键期,更要求我们不断夯实专业技能,坚定正常的思想,充分利用好这三个月的学习时间武装自己,成为更优秀的媒体人。
(图)《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
《财经》杂志社副社长兼总经理 刘霄
《财经》奖学金班创立于1999年,甚至早于《财经》杂志拿到正式出版批复(2000年)。之所以要如此大力推动这个项目,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财经》奖学金坚持至今24年,媒体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但不论外界如何变迁,我们对专业精神的追求始终未变,对办好奖学金班的坚持始终未变。
(图)《财经》杂志社副社长兼总经理刘霄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兼《财经智库》总裁 张燕冬
我们身处高速变化的动荡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极端不确定,既要看清复杂时代非线性变化的冲突性和关联性,又需要以专业、理性、坚守的精神与姿态应对时代,更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坚定的意志和更强大的综合能力来直面变化。
(图)《财经》杂志执行主编兼《财经智库》总裁张燕冬
腾讯新闻张月
作为一名特稿记者,写个体的目的是为了反映时代,但是从个体到时代的连接是断裂的,有时是因为尺度,但更多时候是因为知识匮乏。经济学和法学,能提供一些思考工具,帮助我们建立理解社会和时代的坐标系,告诉我们如何去理解世界的深层逻辑。我们这一代媒体人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时代,经历一些重大的转折和变化,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既需要有更好的阅读时代的能力和更高的智识水平,还需要掌握更好的思考工具。
(图)腾讯新闻张月
央视张进
高明的经济决策,一定需要好的“宣传家”。但“宣传”不是口号,口号只能用来跟随,只有专业性才能引领。对于中国经济的问题,北大国发院有最顶尖的“战术家”,我拜师学习的,正是这里传承的“专业性”。
(图)央视张进
《财经》奖学金项目评委会成员由著名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法学家和新闻界人士共同组成。本届奖学金项目2022年4月1日正式启动报名,入选者经过评审委员会严格筛选于2022年8月9日产生。入选者来自中央电视台、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澎湃新闻、每日经济新闻、南方周末、凤凰网、腾讯网等17家全国主流媒体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将以全脱产方式在北京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系统的经济学和法学理论培训。
《财经》奖学金项目致力于培养不仅具有新闻职业观、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同时还要具有,有深度、有力度、有预见性、有分析指导和引领能力的媒体人,并通过“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性精神,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媒体从业人员,为推动中国向法治社会的转型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迄今为止,已有360余位中国传媒界的骨干从这里走出,把从这里汲取来的专业知识向更广阔的大众群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