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对自己的组织意味着什么?这是高管们必须首先回答并达成共识的问题。之后,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制定一个明确而连贯的数字化战略,并将其完全整合到整体的企业战略中去。
要想制定正确的数字战略,企业要回答三个关键问题:(1)最值得关注的数字机遇和威胁在哪里?(2)数字颠覆可能发生的速度有多快,规模有多大?(3)怎样才能更好地拥抱这些机会,更好地配置资源以规避主要威胁?
制定正确的战略
绝大多数公司需要对症下药,采取战略措施来解决这三个问题。这些措施包括:
· 小规模转型自身业务模式,以进入新市场或重新定义现有市场;
·紧跟潮流,抓住行业发展所带来的价值;
·积极重新配置资产,从受到数字威胁的领域转向受益于数字化的领域;
·通过数字途径和工具,提高现有业务模式效率;
·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数字战略至关重要;
·大胆将眼光放远,不过分追求短期的财务业绩,能够承担适当的风险,对数字化举措和IT架构进行大规模投资;
·将数字化整合进公司战略,使数字化成为业务核心,自然形成内部协作,公司治理也会并重数字化需求,因为战略优先与投资决策现属同一个流程;
·坚持不懈关注客户需求,有助于公司在关键领域不断创新。虽然最初期客户的数据有时候会误导业务的方向,但是他们的行为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渗透大众市场。公司可以通过多种场景(如视频会议、短信和线上聊天)与消费者建立直接的连接。
一旦公司经过深思熟虑达成一项战略,它们就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只对表面皮毛修修补补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大规模能力建设
要想数字化一举成功,一些特定的能力,尤其是那些夯实关键流程和工作内容的能力至关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模块化IT平台与敏捷技术交付能力,它们让公司在快速发展的世界中随时与客户保持同步。
在调研中表现优异的企业往往能够通过数字方式与客户互动,并在以下四方面优化它们的成本效益:
第一,基于大数据的决策。优秀的数字化企业善于紧跟顾客的数字化消费决策之旅;
第二,与消费者建立联系;
第三,流程自动化。优秀的数字企业会将自动化的重点放在流程设计上,并在过程中不断进行试错和优化;
第四,双速IT。领先企业通常既有专业高速的新IT能力,以实现快速产出,亦对其传统的IT能力进行了优化,以支持传统的业务运营。这种IT架构可以支持两种不同的运营速度。一方面,面向客户的技术灵活多变,能够快速反应。例如,这些技术可以在几天内就开发部署完成新的微服务,或几秒钟内为客户提供动态的个性化网页。另一方面,核心IT基础架构牢固,可以支撑高质量的数据管理和内置的安全保障,旨在确保交易与支持系统所需的稳定性和灵活度,保证核心业务服务的可靠性。
快速、敏捷的企业文化
强大的技能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公司也大可以将传统文化与速度、灵活性、开放度和学习能力相结合,弥补其技能的缺失。优秀的数字化公司,都会采取DevOps、持续交付和敏捷等边测试边学习的软件开发方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种边测试边学习的方法结合了自动化、监控、社区共享和跨部门协作,将各自为政的职能与流程融入到快速变化、以产品工作为核心的文化中去。
在技术和产品产权共享的环境中,数据使用能快速得到普及,将复杂性降到最低,并且能快速进行资源再配置,建立一个可循环、模块化和可交互的IT系统。想要塑造这种协作、敏捷的文化,高管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四个关键领域。
第一,外部协作。通过发展鼓励协作的企业文化,企业能够参与到更广泛的生态系统中,与非本行业内的企业进行合作、深度学习和协同创新。
第二,风险偏好。数字行业的领军企业普遍敢于采用大胆的举措。相比之下,落后企业的高管则偏向于规避各种风险。
第三,大规模地推广边测试边学习的策略。敏捷文化的核心是边测试边学习的思维方式和产品开发方法,这种模式可以在任何成熟企业的项目或流程中得到有效应用和转换。
第四,内部合作。无论数字化与否,团队协作都格外重要。
组织与人才
除了战略、能力和文化之外,领先的数字公司在管理人才、流程和组织架构方面也采取了统一的举措。
第一,吸引和培养数字化人才。高管团队里需要有一位主管数字化的领导,将业务、营销与技术专长方面的人才结合起来。但同时,中层的才干也很关键。他们才是脚踏实地,深入一线的骨干,数字举措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他们,因为他们才是最终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的中坚力量。
第二,对数字化进程进行实时监控。领先的数字企业都会经常性地,甚至实时地追踪数字化KPI,并就此展开沟通。它们根据数字化的优先级衡量这些KPI,并确保高层能监督和管理这些指标。
第三,采用非传统结构。尽管没有适用于所有公司的万全之策,但是高“数商”的企业的组织结构都经过精心设计,完美贴合企业现在的数字转型阶段。
数字化成熟之旅需要公司领导层的全心付出,并持续对人员、能力、技术和文化变革进行投入。企业成功的第一步,是清楚认识自身,明确长期战略机遇,并乐于试错,不断改进解决方案。(选编自《哈佛商业评论》同题文章,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