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截至收盘,上证综指跌0.77%,报2893.48点。图/ 澎湃影像
2022年是全球资本市场动荡的一年。受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美联储持续加息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全球重要资本市场大部分步入震荡调整中。
Wind(万得)数据显示,在有数据统计的全球130个国家与地区市场指数中,2022年以来,有24个国家与地区的指数上涨,97个国家与地区的指数下跌,另有9个国家与地区的指数持平。这意味着,大部分国家与地区的指数处于下跌状态。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截至10月26日,下同),上证指数下跌17.13%、深证成指下跌26.78%。亚太周边市场,中国香港的恒生指数下跌33.62%、中国台湾的台湾加权指数下跌29.92%、韩国综合指数下跌24.21%、日经225指数下跌4.22%。
全球多个重要市场指数亦表现不佳: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12.39%、纳斯达克指数下跌28.42%、俄罗斯RTS下跌31.63%、德国DAX指数下跌17.83%、法国CAC40指数下跌12.62%。
同时2022年全球范围内也有表现不及预期的资本市场,如曾经一度引发中国制造业转移话题的越南,其越南指数在全球指数表现中垫底,下跌幅度达到56.11%。
尽管如此,全球也有表现相对较好的资本市场,如印度SENSEX30指数上涨2.21%、巴西IBOVESPA指数上涨9.35%。
今年以来,虽然大部分国家与地区的指数处于下跌状态,但全球市场整体的调整幅度低于1997年、2008年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期。
上证指数全年围绕着3000点反复争夺。元旦过后首个交易日盘中最高的3651.89点,成为上证指数全年最高点,其后指数一路下探,4月底一度跌破3000点创出2863.65点的近22个月新低。
触及2863.65点后,在新能源产业链相关股票带领下,A股展开了一轮强势反弹,指数一度反弹至3424.84点。随后上证指数再次下探,至今年10月下旬,指数再度跌破3000点,回到了2900点附近。
在上证指数整体围绕着3000点进行争夺的时候,全行业指数也并未有突出的表现,32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仅有煤炭行业与综合行业的指数录得正涨幅,其中煤炭指数上涨了21.76%,是涨幅最大的行业指数。而其余30个行业指数均下跌,传媒、电子、建筑材料等行业指数跌幅甚至超过30%。
A股在2022年是否缺乏赚钱机会?答案是否定的。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A股全年仅有两个月未出现涨幅超过100%的个股,其余月度都有涨幅翻倍甚至上涨超过200%的股票,微观上A股依然有不小的赚钱效应。
除了这些月度翻倍股,在剔除今年上市的新股后,今年涨幅排行榜前列的个股涨幅也将近300%。同时,个股涨幅前十中,除了小市值的股票,也出现了如中远海能(600026.SH)这样接近千亿元市值、适合机构风格的大盘股。
即便如此,一些受访公募基金经理告诉《财经》记者:“这是入行以来最难做的一年。”俄乌冲突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国内疫情和房地产行业低迷带来的各产业链影响,不管在持续性和力度上都超出了基金经理们的年初预期,大大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展望未来,不少机构与市场人士谨慎中带有信心。银华基金基金经理焦巍认为,A股正处于一个类似于2012年尾部时期的关键时间窗口,这一窗口不排除成为一轮重要指数级别行情起点的可能,但相较于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形势都更为复杂,还不能简单地给出定论。申万宏源表示,当前A股中长期性价比处于历年级别的高位,建议大家积极布局潜在的结构性机会。而一些私募人士则认为,2023年会以震荡盘整为主。
新老能源角力
2022年的A股市场分行业来看,以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为例,今年上涨幅度最大的行业板块是煤炭行业板块,年初至今上涨21.76%。这是年初时大部分投资者始料不及的结果。《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资人士均表示,今年煤炭的上涨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今年靠蓝筹对冲策略收获40%左右投资业绩的上海私募人士谈佳隆对《财经》记者表示:“煤炭、石油、石化等老能源上涨,主要受到俄乌冲突、欧佩克减产等事件驱动影响,与供需关系不大,后续走势看地缘政治和经济衰退双重博弈影响。”
广东煜融投资董事长吴国平也认为:“煤炭为代表的老能源上涨,驱动力是俄乌冲突与外围通胀,主要由价格带动。”
与煤炭股的优异表现不同,今年期货市场与煤炭相关的品种“绝代双焦”——焦炭与焦煤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做多行情,可见煤炭行业在股票市场上涨的逻辑并没有得到期货市场的认同,而期货市场的走势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大宗商品各个行业产业链内部的意见。
除了煤炭,今年较为亮眼的行业还有油气运输。中远海能位居今年个股涨幅的第四位,也是涨幅前十的个股中市值最大的股票,最新市值达到762.35亿元,今年涨幅则有230.91%。
中远海能是以油运、煤运为核心业务的远东地区最大航运公司之一。2022年9月,北溪管道破裂后全球能源运力更加吃紧,中远海能的股价也就居高不下。
老能源相关行业在股市里风生水起的时候,新能源产业链的走势则跌宕起伏得多。今年前四个月,令投资者印象深刻的是,宁德时代(300750.SZ)、阳光电源(300274.SZ)等中游热门赛道股持续回调,尤其是阳光电源,今年4月甚至出现20%幅度的跌停。
不过有部分新能源股在4月底至7月初的市场反弹中表现十分抢眼,比如以天齐锂业(002466.SZ)为代表的上游股与以比亚迪(002594.SZ)为代表的下游整车股,有不少股票创出历史新高。但反弹过后,伴随市场的回调,新能源产业链股纷纷回到了4月的起涨点附近。
新老能源产业链的分化表现也引发了市场的探讨。
吴国平认为,新老能源的分化说明,目前来看新能源还没有完全取代老能源。今年夏季,由于极端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不少新能源占比较重的省份出现了缺电,缺电的忧虑同样蔓延到了使用电力驱动的新能源车身上,申万电力设备指数全年下跌18.10%。
新能源的估值是不是出现了泡沫?对此,业内同样出现了分歧。
谈佳隆认为:“新能源回调主要因为最近两年预期透支过度,估值回归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后续此类公司业绩跟不上,需要警惕‘戴维斯双杀’。”
而吴国平则表示,细分领域的新能源上市公司依然存在一定的成长空间,“把新能源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来观察,上游的锂矿等上市公司跑马圈地后基本处于垄断的稳定态势;下游的整车上市公司目前竞争非常激烈,已经到白热化的阶段,未来会淘汰一些公司。因此这两个领域再次出现成长性高的公司可能性不大。但是中游的一些上市公司还是具备成长性的,比如钠离子电池和储能等领域”。
尽管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具有争议,但是从化石能源往新能源转换的总体趋势依然得到了世界主流经济体政府的背书。中国数份重要的政府文件中屡次提起绿色发展的战略规划,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多项与绿色发展相关的举措。
因此不少投资人士认为,新能源需求的趋势并未改变,未来可期,但短期泡沫和风险不能忽视,产业链未来将进入分化阶段,“闭眼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翻倍股迭现
即便是全球市场普跌、行业乏善可陈的情况下,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A股依然在不少月度出现了翻倍的股票。截至2022年10月,全年仅有8月与9月未出现涨幅100%以上的股票,其余月份都有翻倍股,有的涨幅甚至在200%以上。
还有不少短期涨幅较大的热门人气股,因为走势跨月度,按照月度来衡量的翻倍股统计中就缺失了这类股票。比如搭上HJT(异质结)电池顺风车的宝馨科技(002514.SZ),从今年6月中旬开始启动,到8月初见顶时整体涨幅达到261.48%。这一过程中宝馨科技并未连续涨停,而是以上涨回调再次上涨的模式完成了翻倍之旅。
此外,还有在地产股反弹中表现突出的天保基建(000965.SZ),从3月中旬到4月中旬,涨幅达到217.97%。
因此,微观上来看,2022年的A股并不缺赚钱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想要持续盈利,难度不小。
“今年短线方面还是情绪流的天下,也就是适合懂得把握情绪反转节奏的投资者。”一位上海私募交易员告诉《财经》记者,“今年的下跌造成了很多人情绪上的恐慌,恐慌后的修复也就多次出现,且力度与下跌一致,但这种修复只出现在极个别的股票中,因而整体来看指数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善。”
该交易员表示,短线交易上自己也未能抓住每个翻倍股,还在试错中造成了不少回撤。“我们每天早上8点前开晨会,9点前做好开盘竞价的交易,开市交易的四个小时不允许聊天甚至不能去厕所。收盘后再复盘两到四个小时左右,写隔日交易计划和准备晨会材料。这样的强度下今年也没有完成全部翻倍股的投资交易,我相信其他交易员的遭遇也不会差太多。至于非职业的投资者靠这个模式‘10万元变1亿元’,甚至独善其身穿越牛熊的想法,我只能说理论上可行,就像星际穿越一样。”
其同时表示,“这种模式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难度很大,一是没有充足的时间看盘、复盘选标的,等你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涨幅很大了;二是这些股票反复循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会麻痹投资者忽视大盘和市场的风险,容易被反复收割。”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10月26日,剔除今年上市的新股,全年涨幅为正的股票有974只,占全部4548只股票的21.41%,也就是全市场有超过五分之一的股票今年录得上涨。
短线交易是否具有普适性,近年来市场人士对此看法也有分歧。
“短线交易是准入门槛低淘汰率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炒作短期涨幅过大的股票。”上述私募交易员认为,“价值投资准入门槛则比较高,比如要求投资者至少会看行业趋势,会看财务报表,懂估值,有一定的公司和产业分析体系,知道什么时候高估什么时候低估,但这种投资方式被市场淘汰的概率较低。”
基金沉浮
虽然微观上部分个股表现不错,但一些受访的公募基金经理告诉《财经》记者:“这是入行以来最难做的一年。”
“纵使我们看到了一部分产业链和市场的风险,实际规避起来依然困难重重。”汇丰晋信基金投资总监陆彬在近期给持有人的信中写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在投资当中冷静果断地做到‘知行合一’,以及克服‘贪婪和偏好’的不易。”
“对于我们投资者而言,风险本身不可怕,因为投资的本质就是风险管理,但是害怕的是风险来自毫无防备的领域。我想今年前三季度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南方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茅炜回忆。
“每次跌到市场自我怀疑的时候,这个市场就见底了。但是,这一次的悲观情绪似乎超出以往,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第一次直面世界的战争与冲突,感受全球大通胀对经济的影响。”景顺长城基金经理杨锐文在三季报中表示。
对于频频超预期的A股,基金经理们既猜不中开局,也不敢猜结尾。
上半年,网红基金经理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下跌23%,排名处于同类下游。他在季报中解释了下跌的种种原因,并给投资者打气:“中国半导体产业最大的机会在国产替代,今年就是国产替代的元年。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应该被当前市场的下跌所影响,不应该对产业的发展视而不见。”
到了三季度,蔡嵩松则总结道,今年的逻辑是“景气度至上”,而芯片行业由于受到疫情影响,景气度是所有行业里最差的。其此前的国产替代的逻辑已被抛之脑后。
对于今年A股的“景气度至上”逻辑,始料未及的不仅是蔡嵩松。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中证偏股型基金指数下跌22%,而群星云集的中证金牛混合型基金指数更是下跌27%。
主动权益类基金之间的差距亦十分巨大:业绩最好的是黄海管理的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收益超50%。业绩最差的是何琦管理的华泰柏瑞亚洲领导企业,跌幅近50%。首尾差距约100%。
排名的沉浮,基金经理们早已习惯。在2022年之前,黄海的业绩还处于同类下游。今年业绩翻身后,他成了最低调的领跑者。鲜少在媒体端曝光,至今其管理规模未突破50亿元。
黄海的翻身主要归功于对煤炭等能源股的投资,而何琦的失意在于对港股金融地产板块的重仓。
上半年,何琦的基金跌幅超20%,他在季报中连用三个“但是”表达了坚定的信仰。“我们判断稳经济板块今年的胜率和赔率可能都是好于成长股和赛道股,但是上半年的表现事与愿违,如果是A股基金,此配置表现还是不错的,但是港股并不认账。但是我们坚定自己的判断,希望回报的获得只会迟到而不是缺席。”
焦巍反思:“总是倾向于从竞争格局和能否维持利润率考虑问题,在竞争残酷的 A 股投资浪潮中,其实丧失了大部分制造业最快增长曲线投资的机会。”
同样来自银华基金的李晓星也表达了错过周期性板块的遗憾,“这个一直是在我们能力圈之外的板块,我们给予的关注度并不高”。
不过李晓星并没有像焦巍那样跟进重仓,他相信超额收益来自超前认知,但超前认知很难通过临时抱佛脚的调研或者听几场路演而获得,需要几个周期的磨炼和积累。他希望,未来能通过投研工业化的方式逐步弥补周期板块的投资短板。
多数基金经理起步于行业研究,擅长自下而上的投资。对于近两年频繁发生的超预期事件,基金经理们迫切地想搞清楚更深层的原因以及身处的周期。由此,自上而下的能力被越来越多人提上了学习日程。
值得注意的是,从三季度基金投资者的申赎情况来看,虽然业绩不佳,但头部基金并未出现明显的赎回潮,部分基金持有人的抄底热情不减。
从规模超200亿元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申赎情况来看,截至9月30日,超过200亿元的主动型基金共十只。
其中,三只在三季度出现净赎回,赎回份额较多的是兴全趋势;七只基金出现了净申购,其中申购份额较多的是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与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值得一提的是,两只基金均为公众熟悉程度非常高的“网红基金”,其今年以来净值跌幅均在20%以上。
未来的机会
展望未来A股市场,机构与市场人士有不同的侧重点。
持续下跌一年多后,近期医药板块先于半导体行业反弹。“目前时点是这么多年来我对医药非常有信心的时候。”融通基金医药基金经理万民远告诉《财经》记者,“医药行业的基本面没有恶化,从细分领域的集采指标中,我们能看到政策的拐点。另外,整个行业已经跌了一年多,估值处在最近十年的低位,机构持仓也在低位,这就是机会。”
李晓星则分享了银华基金研究部统计的行业数据,热门赛道的拥挤程度(以成交额占比来衡量):储能、煤炭、房地产持续上升;食品饮料处于逐步下降的趋势;新能源汽车、光伏和风电二季度达到峰值,三季度下降至均值略微偏低的位置;半导体、计算机和稀有金属处于低位。其表示,未来将更加关注拥挤程度降至均值水平以下且业绩趋势可以兑现的行业。
黄海的主要布局依然在低估值、高分红、业绩稳定性较高的价值股上。三季度,他略微调整了持仓结构:适度增加了油气行业的权重,同时降低了地产的权重,增加了消费、金融、建筑等其他行业的配置,“后者股价的超跌带来了较好的布局机会”。
中庚基金首席投资官丘栋荣则在季报中提示了风险:真正应该谨慎的还是市场存在部分估值不合理高估的板块,“以大盘成长股为代表的高估值股票有显著调整,但估值水平仍在80%分位以上”。
丘栋荣表示,主要看好四个投资方向:一是能源、资源类公司及其下游产能;二是大盘价值股中的金融、地产等;三是港股中资源、能源为代表的价值股,部分互联网股和医药科技成长股;四是中小盘成长股和价值股。
焦巍认为,A股正处于一个类似于2012年尾部时期的关键时间窗口,“如果外部的各种条件配合,那么这一窗口不排除成为一轮重要指数级别行情起点的可能。但相较于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形势都更为复杂,我们还不能简单地给出定论”。
“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与其预测周期,不如被动挺过周期;与其预测潮汐的方向,不如直面潮汐径自独行。”焦巍称。
券商机构方面,安信证券认为,市场正逐渐走出大跌思维,有望在接下来的震荡中实现中枢上移,景气投资策略回归。结构上,产业赛道的大方向是围绕“十四五”产业趋势:绿色化、高端化、数智化(智能、融合与数字)三个方面,新能源车和汽车产业链的产业浪潮,可类比2013年的移动互联网科技浪潮。
申万宏源表示,当前A股中长期性价比处于历年级别的高位,“这种情况下,应该积极布局潜在的结构性机会。岁末年初是国内政策落地的关键窗口,政策脉络亦有迹可循。这种时候适当提前布局,为后续战术机动做好准备是合适的”。
投资人士方面,吴国平看好三大主题:一是今年下跌比较多的领域,看未来修复行情。比如后疫情复苏的行业和板块,这些行业一旦利空出尽,公司业绩有可能迎来反转。
二是新能源产业链中成长性较强的领域,如新技术的升级和新需求的爆发,如钠离子电池、储能、超级电容等。今年上涨幅度较大的传艺科技(002866.SZ)也是钠离子电池的公司。
三是高端制造行业中小而美的公司,尤其是“专精特新”类的小巨人公司。
此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军工也被视为A股市场接下来有可能的行业亮点。某华中区域私募研究员对《财经》记者表示,军工有可能会承接部分从新能源和消费领域撤出资金的配置需求,“军用需求结构化,民用需求持续增长,军工在2025年之前的成长性还是非常稳定的。”
但军工行业也有相应的风险,上述研究员表示,军工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和及时性方面存在不确定性,这给研究和投资决策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综合机构观点,新能源、半导体、军工成为2023年人气较高的投资方向,兴业证券称之为“新半军”,他们也同时认为“新半军”能够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突围并引领市场方向。
“我们不判断大趋势,即便现在判断,也认为2023年会以震荡盘整为主。”谈佳隆则表示,“2023年资本市场金融改革会深化,包括制度性市场化和交易工具策略多样化,因此,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优胜劣汰都会加剧。”
编辑:杨秀红、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