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居民个人财富的日益增长,以及中国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控,民众对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逐步释放。大资管时代,国内以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为代表的金融产品快速发展,如何挑选满足自身需求的金融产品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关注的课题。然而,“基金赚钱、基民不怎么赚钱”的现象屡屡发生,成为不少投资者的心头痛。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上述情况?本期,我们为您甄选五个选基小贴士,形成“五P模型”,力求为您的家庭资产保驾护航。
1.投资业绩(Performance)
基金历史业绩是我们最容易获得的信息,也是基金研究与分析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虽说历史不代表未来,但如果过往业绩差,又如何能相信接下来会表现好呢?要强调的是,历史业绩分析不应局限于“看线”,而应提升颗粒度和评判角度,做更细致的收益风险拆分。
(1)收益率
评价基金历史业绩的好坏不应单看过去半年时间的业绩,更要重点关注中长期业绩,如1年-3年,甚至是5年的表现,只有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基金才算优异的基金。此外,评判收益的时候,最好结合“参考标准”对比着看,参考标准除合同规定的业绩基准和沪深300外,还可更具象化。比如偏股型基金可与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885001.WI)进行比较,该指数是由全部偏股混合型基金等权合成的基金指数,能够更合理地衡量主动股票基金的管理能力;再如行业或主题型基金因自身带有强烈的标签,最好是跟同行业或同主题基金进行比较。
(2)风险指标
考量基金风险的指标主要是两个:波动率和最大回撤。波动率反映的是基金过往的波动幅度,一般用收益标准差来衡量,该值越大表示基金风险越高。当然,波动率包含了双向波动,而投资者面临风险主要来自向下的波动,因此可以用下行波动率对风险进行更精准的刻画。
最大回撤则描述一段时间内基金最大的亏损幅度,即买入产品后可能出现的最糟糕情况。回撤大,说明基金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反之则亦然。
(3)收益风险比
收益风险比可以很好地将收益率和风险放在一起评估,涉及指标很多,如夏普比、卡玛比、索提诺比、特雷诺比等。以夏普比为例,该指标代表每承担一份风险,有多少超额收益作为补偿,是评价基金业绩表现的常用指标。
2.投资产品(Product)
购买基金需要了解拟投的产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投资策略和投资限制、费率结构、流动性和预警止损线等内容。与此同时,投资人尤其需要关注产品的规模。摩根士丹利前首席全球策略师巴顿·比格斯(Barton Biggs)在《对冲基金风云录》中写道:“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言下之意,业绩和规模犹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规模太大容易导致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难以落地,甚至操作变形,从而损害投资业绩。因此,基金规模是决策中不容忽视的环节。
3.投资平台(Platform)
我们发现,很多成熟的投资人在挑选主动基金的时候,通常会先看基金公司,然后再挑选优秀的基金经理。他们深知,基金经理一般都不是单打独斗就能管理好基金的,需要基金公司的资源支持。平台的投研团队及文化、投资流程和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投资经理的投资决策,甚至业绩表现。以团队建设为例,有实力的基金公司通常会形成人才梯队,有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即便某位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往往也更容易找到同风格的替代基金经理。
4.投资组合(Portfolio)
基金投资之前,不妨把基金的持仓翻开看一看。目前公募基金公布的持仓数据为半年度公布完整的全部持仓数据,以及每季度公布的前十大持仓数据。通过基金的持仓可以看到某一时点基金的风格选择,也可以结合多个持仓披露点观察基金随着时间推移的风格演变,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5.投资方法(Philosophy)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因此理解甚至剖析基金经理的投资体系至关重要,也是投资流程中壁垒最高的一环。针对投资体系,可以尝试从三个维度去拆解:获取认知、变现认知和应对未知。大多数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始于研究特定行业,如何开展研究,如何拓展研究范围都值得关注;变现认知则落实在具体的交易中,即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市场瞬息万变,如何对认知之外的风险进行应对,也是衡量基金经理能力的重要维度。
(编辑: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