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石:应对气候危机,中国从追随者到领导者

《财经》杂志 文 | 《财经》记者 韩舒淋  编辑 | 马克  

2023年07月23日 15:29  

本文3000字,约4分钟

碳中和经济是大势所趋,早走一步就领先一步

2022年,王石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介绍自己发起的“全球运河穿越”活动。

 

从2009年到2022年,王石连续13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是中国参会次数最多的企业家。王石说,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最关注的事情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世界需要听到中国企业的声音,知道它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承担了什么责任。2009年,王石代表100家企业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声;2022年,他代表100万家中国企业发声。

2022年,王石创办的深石集团投资成立深石零碳,在深圳大梅沙原万科总部打造碳中和社区,建筑节能效率85%,绿电比提升至85%,未来将实现运营期间100%绿电。下一步,王石计划在全国建设更多的碳中和社区。他的第二次创业,投入到了碳中和的浪潮中。

近日,王石对话《财经》杂志执行主编马克,分享了他13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的所见所闻,他对气候问题、对碳中和社区、对绿色建筑的思考和实践。

马克:您今年还会去联合国气候大会吗?还记得第一次参会的情形吗?

王石:这是肯定的。自从2009年起我就一直有参与,今年将会是第14次参与。

2003年,万科开始推绿色低碳项目,试图减少木材、水、电、水泥、钢材的使用,2005年推出了相关产品,这引起联合国环境署的关注。2008年,联合国环境署邀请我作为特别代表参加2009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COP15(第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大会)。

第一次受邀参会,我组织了一个三人代表团,还有万通董事长冯伦和阿拉善协会秘书长杨鹏,我们代表阿拉善协会的百家企业来参会,我们的主题是北京宣言,内容主要是关注环境变化,如何适应环境变化。

马克:从2009年第一次参会到2022年第13次参会,您的参会经历有何不同?

王石:我是深圳的企业,第一次是代表阿拉善协会介绍生态环保相关的内容,当时社会很关注北京的沙尘暴,这也是起因之一,我就动员深圳企业参与到阿拉善的公益基金项目。

从2010年到2012年,我主要是动员深圳的企业家,从代表100位到代表5000位企业家。2013年是一个转折点,气候大会华沙会议上,解振华主任邀请万科来参与中国馆。中国馆有一个企业日,之前都是大型国营企业来赞助和参加,由于我那几年积极参加气候大会,解主任和中国代表团看到了我的积极性、我的影响力,就邀请我参加。这是对我本人和万科的一个肯定,那一年是一个真正的转折,我代表10万家企业参会。

马克:这十几年来下,您感觉世界对中国的期待有哪些变化?

王石:有些微妙的变化。

2018年COP24、2019年COP25,由于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由于这个拆台之举,而中国明确表态继续沿着《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往前走并承担责任,中国无形当中成了旗手的角色。

2021年COP26的时候,应该说中国的压力非常大。那年拜登去了,美国回到气候大会后,由于技术和资金的影响,对欧盟的号召力还是很大的。好在那年印度表现非常差,给我们减轻了压力。那年英国是主办国,对我们也不太友好,不仅是气候变化的议题,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总的来讲过程是非常艰苦的,但结果还是不错的。

2022年的COP27比较精彩。主办国是埃及,对我们比较友好。由于俄乌冲突,整个欧盟有点自顾不暇,就不那么咄咄逼人。中国的策略也比较得体,收获相当不错。

马克:会上的争论焦点是什么?中国已经做出了“双碳”承诺,但仍然面临质疑吗?

王石:COP27的焦点议题,第一是温控目标。欧盟认为气温上升2度会造成严重的不可逆后果,应该将目标提高到控制气温升高1.5度。中国认为《巴黎协定》中约定的是2度,改成1.5度是不合理的。因此美国的表态至关重要。COP27直到闭幕时间都没有得出结果,不得不延长会议,最终表达是本世纪末温度控制在2度以内,力争接近1.5度。前一句话说给中国听,后一句话说给欧盟听。

第二是发达国家2020年起每年给发展中国家援助1000亿美元的承诺如何落实。这个在2015年巴黎协定中的承诺到现在也没有落实,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这是很大的问题。中国的态度很明确,我们不拿这钱,但我们要替发展中国家争取这个钱,而欧美认为中国不仅不该拿,还应掏钱援助。

第三是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已经在造成灾害,这不仅是预防的问题。比如肯尼亚这样富庶的地方,已经大旱四年了,原来的一年两季稻变成一季稻。因此当前更应该关注适应性和怎么办。危害已经发生了,我们如何在危害中生存是现在的主题。

马克:据您观察,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气候大会中的立场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石:2009年我认为是一个转折点,有高级别领导第一次去参加气候大会,并且做出了碳减排强度的承诺,到2020年碳强度降低40%到45%。

应该说当时外界并不满意,觉得承诺不够。奥巴马和默克尔也去了,外界对他们的表现也不满意,那年是一次悲观的大会。

但是我感觉中国会改变。因为中国这样在国际上承诺是第一次。中国要么不承诺,一旦承诺了,意味着政策会有非常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家,我知道中国当时能做承诺属实不易。当时我和中国代表团住同一个酒店,一起吃早餐的时候一位官员说,“我们做过很多测算,对外的承诺已经做到极致了,我们也希望多承诺一点,但担心中国企业受不了。”

然后他问我怎么看这个承诺,我说我举双手赞成。他好像松了一口气,说“你这个表态我就放心了,我就担心企业说环保增加成本,降低竞争力,这是要我破产”。可见当时压力非常大。

到2013年我觉得又是一个转折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提出之后,(中国政府)更加明确了对环境的要求。然后就是2015年的《巴黎协定》,奠定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问题的法律基础,明确了国家自主贡献的减排方式,和本世纪的控温目标。达成《巴黎协定》,中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到了2020年,中国政府做出“双碳”的承诺,中国正式进入“双碳”时代。

现在很多人都问,俄乌冲突、能源价格上升等各种因素,德国也开始走回头路了,各方都不太讲绿色低碳了,未来会怎么样?

我认为未来碳中和经济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因为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危害没有消除,还在增加。但这个大势所趋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上升。由于能源价格上升,我们还是离不开化石能源,一些政策会调整。

马克:中国政府在气候谈判中的变化,是不是可以总结为从跟随者到领导者?

王石:这样说我是认可的,应该说从跟随者到领导者集团。

马克:碳中和也好,气候变化也好,听上去都是离普通人很远的高大上话题,怎样让普通人更多关注这些议题?

王石:首先中国人要更多走出去发声,在大家关注的国际场合去发声,造成影响力,再转而影响国内。

企业维度上,世界500强85%的企业都有ESG白皮书,绿色、低碳、环保是大势所趋、理所当然的事情,双碳对大企业是责任,大企业可以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减碳。

国内而言,各地政府之间要形成竞争,就像他们曾经在招商引资上有过的竞争那样,将来也应该有绿色低碳方面的竞争,绿色先进示范城市、碳中和试验城市等等。

根据我的经历,我觉得短则三年,长则五年,局面就会大不相同。中国的政策是自上而下的,上面政策明确了,下面转型会很快。

马克:三五年之后,我们能看到碳中和经济蔚为大观?

王石: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