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文件,其中提到了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引导民营企业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等内容。
我曾经长期研究智慧城市,对于中国民营互联网企业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城市智慧化在国际上占有的突出地位深有体会。特别是近些年,中国民营互联网企业深耕公益慈善事业,充分利用数字化优势,在乡村振兴方面有效地发挥作用,让我深感兴趣。
民营互联网企业各自有经营优势和特色,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完全可以在达到投入产出平衡的前提下,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但是对于地广人稀的农村来说,企业仅从经营方面确实很难得到理想的收益。主要制约因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配置与城市差距很大;二是大宗农产品自身收益回报就很低,即使是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播带货等方式打开市场渠道、带动一些经营性农产品的销售。但由于农户普遍规模小、经营分散,作为组织方的互联网企业收益率仍然较低;三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收入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可持续增长,是一个长期任务。因此互联网企业寻找恰当切入点,并形成持久和广阔的覆盖面也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难题;四是如何发挥组织和社会的作用,对民营互联网企业来说,还要面临多重的利益主体,既要赢得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还要得到农村用户的支持,也是当前要应对的严峻挑战。而针对这些现实问题,互联网企业如何开展支持乡村振兴的工作,存在着很多理解上的差异。
例如,我在对腾讯公益支持乡村振兴的区域专场项目的调查中了解到,对乡村振兴大战略的理解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做法,从企业角度需要因地制宜,具体化到一个个案例中,这是区别民营企业和各级政府不同的社会责任。民营互联网公益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从通过社交工具在线上向公众筹款,到扎根县乡村的毛细血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将逐步升级为可持续的公益川流。
民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对提高投入效率是十分重视的,否则无法在竞争中生存。而利用互联网公益优势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在于寻求可持续性,寻求一种适合于不同农村地区可推广的实践模式,寻求建立乡村振兴从较低起始点培育增长壮大的重要机制。既要利用互联网优势,同时也要把有限的公益资金花到刀刃上,同时还要调动社会更广泛的人、资源和组织的积极参与。
腾讯公益项目支持乡村振兴的特点,首先是利用数字化优势,加强对人才的服务。我们在智慧城市研究中曾经设想过,是否能通过互联网将具有公共资源优势的城市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城镇连接起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共享和普及。腾讯的“巴渝新农具计划”,计划在未来五年培养3.5万名适应乡村振兴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的思路不谋而合。该案例主要是通过政府及市场化平台开展培训服务,提高农民就业和经营技能,教会他们简单方便地操作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和办理各种手续等。当然,其中也包括对县、乡镇政府以及村一级基层组织人员的培训。
而在我们看来,培育农村精英阶层也存在着巨大的约束条件,除了人才的选拔和界定,还要考虑如何激活过剩的农村就业人口,更要面对外出务工返乡就业人口的创业需求。通过培训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能在农业农村领域甚至是附近的县城和小城镇,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而互联网能够做到的是,强化数字平台赋予的就业机会,让他们不仅可以在当地就业市场尝试就业,还可以在全国范围来选择就业机会,超越自己传统的农业就业范围。“巴蜀新农具人才计划”在这方面提出了探索的目标。
其次,这个计划会解决乡村振兴更为具体的服务型需求。很多人理解乡村振兴,都认为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乡村搞建设,资本下乡搞投入。其实,中国乡村振兴提出的要求并不如我们城里人想象得那么高大上。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个字的乡村振兴战略方针中,可以看出非常明确且具体和现实的要求。
中国现有农村户籍人口约8亿,农村常住人口也有5.8亿。要把数亿人的就业、创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文化观念都提升到城市水平,恐怕是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我从腾讯集团在陕西支持的“外婆的礼物”和“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的互联网公益项目中得到的启发是,从互联网思维模式出发,解决山区农民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形成一种支持山区农村乡村振兴的互联网公益模式,并反映出这个公益项目的社会效益。
“外婆的礼物”是针对秦巴山区留守老人而言,他们从事农产品生产,但是受文化和知识局限,很难打开市场销路。腾讯从2016年开始,把“外婆的礼物”与具体的山货挂钩,在网上开始募捐营销,实现“以买代捐”,既扩大了公益募捐活动的影响力,也直接带动了山区留守老人的收入增加。同样的例子还有“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该项目是在腾讯公益等项目支持下,延安外出返乡创业的青年,通过和互联网平台建立自己的种植和营销团队,并充分发挥延安的红色历史优势,把延安地区种植的苹果树放到互联网上认养,认养人通过手机观看网络直播就可以了解果树生长的全过程。仅用一年的时间,延安宝塔区认养果树就接近7万棵,而且这个项目还在持续扩展中。
类似项目和例子还有很多。从以上经验中可以看出一些规律性的问题:一是民营互联网企业参与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通过公益属性的选择,而不是从资本立场出发获取经济利益上的回报;二是不同的互联网企业都在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项目和实践中取得经验,并形成可复制的模式,便于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广;三是民营互联网企业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自身公益和市场化的探索,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四是去年中国民营企业慈善公益500强榜单中,民营互联网企业占据了前三甲。虽然我们只对腾讯的乡村振兴公益事业项目进行了调查,其实其他民营互联网企业,例如美团、阿里、小米等也都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从这些民营互联网企业的公益投入和实现的社会效果而言,确实取得了巨大进展,而且还有巨大潜力可挖;五是民营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也使得多年来各级政府在县域和乡村地区投入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了作用。
中国的互联网应用已经在推进城市智慧化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关键在于民营企业如何发挥作用,与政府形成互补。从腾讯公益项目的调研情况来看,这些项目也都纳入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政策之中。但是,如何进一步扩大民营互联网企业支持乡村振兴的公益项目,并赢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例如,政府应考虑如何降低民营企业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的门槛;应加大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可以把一部分互联网服务项目大胆地交给民营企业运营,同时由政府做好监管;民营互联网企业要在自己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加大对公益项目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是公共服务的普惠,民营互联网企业在支持基层政府的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如人力资源培训、优质公共资源的普惠,以及衔接农村与全国大市场等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
中央在文件中多次提到关于第三次分配、共富等理念,其实民营企业已经开展了多年实践。而且这些实践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在通过向乡村振兴的渗透和支持过程中,赋予了新经济重要的创新价值,也让我们对民营经济在支持共同富裕方面的公益性探索树立了极大的信心。
(作者为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