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复原力:本质及策略

2023年08月18日 10:10  

商业史上大而易倒、速倒的案例很多,柯达、诺基亚、RIM、雅虎等从业界明星归于沉寂就是前车之鉴,无名的中小企业速生速死则更是不计其数。但另一方面,也不乏穿越周期甚至绝地重生的案例。例如,苹果从1997年的濒临破产成功“续命”并东山再起,微软也实现了“刷新”。那么,企业复原力的根本是什么?当下的企业又面临何种冲击?该从哪些要素着手构建、进化企业复原力?来自企业界的实践者、商学院教授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思考。

 

近几年,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尼,甚至放眼世界,所有的企业,不分大小,都受到多种海浪般的冲击,也面临着可见的冲击风险。

韧性的本来涵义是指,“在冲击,震动荷载作用下,材料可吸收较大的能量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不破裂的性质”。不难发现,吸收、变现、不破裂是韧性的关键词。企业的韧性,也与之类似。

吸收的前提是冗余。可以说,在一个充满冲击风险的世界里,冗余决定生死存亡;没有冗余,就没有灵活。冗余是多个层面的,既包括供应商、资金、业务等,更包括具备超常能力的人才“特种兵”,只有这种人才方能帮助企业从超常逆境中突围。

企业如何敏捷?不断变形。不仅要招募能扛起变革大旗的人才,更要给予他们支持和自主权。

在推进变革的同时,如何避免组织破裂?除了引领者个人的才具、策略,再就是企业文化。在一个简单、高度互信、鼓励创新尝试、不惩罚犯错、共同围绕目标奋斗、奖励结果的文化里,破裂概率是相对比较低的。

总之,提高企业韧性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人”,要建立可以提升企业韧性的人才池子。这与常规的“降本增效”做法并不冲突。虽然降本增效确实能在基础层面提高企业竞争力,但不是提高企业韧性的本身,也不是全部。

 

当前企业所面临的,更多是整体市场低迷的系统性冲击,整体的消费降级,以及已经成型的未来不向好预期。这种冲击以市场吞吐量极速下滑,引发各个产业链资金流枯竭的形式出现。而且,它一旦形成,惯性很大。

在我看来,勇于引领市场和消费需求的文化更加有韧性。比如,中国当前出现的新消费赛道,以及很多消费品牌向新产品转型打造第二曲线的做法,就体现了打破套路、不纠结、不为过去的成功惯性所羁绊的创新精神。因此,企业避免冲击的方式,主要是引发需求而非迎合需求,塑造品牌而非销售产品。这些动作在企业资源和资金还能够支撑的情况下,越早行动越好,否则难以实现市场突破,太晚了反而消耗资源。

 

市场变得越来越快,社会的流变在加速,信息的冲击也趋于更高密度,消费者、客户的需求变得更加精致,企业间不再是粗犷式的资源堆积型竞争,而是走向“精耕细作”。

组织管理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我的理念或者说信仰是,分布式自组织。这样的组织能更好地各自为战,并且全力以赴、激情澎湃,实现环境、价值链条与组织模式、文化的耦合匹配。当组织成员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价值回报时,就会变成一个正循环。经过分布式改造,原来的大组织、大协同就变成了“小组织作战”,而小组可能细分到个人。哪怕公司变得更大,组织内部也可以不断更新流程和形态,作业会更加精细化、微型化。

建立分布式的敏捷型组织,或敏态组织,离不开数字化。而数字化也必须与组织相结合。过去,数据都为领导者掌握,由于产品迭代的周期长,对敏态要求低,因此,对数据的即时性要求不高,颗粒度粗,例如,看看利润、损益、收支就可以了。

但是,数字化是分布式的计算,带来分布式的决策。今天一个部门负责人必须应对一线或者客户的直接需求,需要自己做决定,而不能等着老板拍板。否则,一个季度或者半年之后,数据出来了、决策做了,需求也没了。

与信息化相比,数字化在每个节点都要装“摄像头”,数据的颗粒度更细。这些“摄像头”所捕捉的数据,要实时给到领域、板块、条线的负责人,供他们决策。生产加工、经营核算、客户洞察等每一个环节,企业都不能再凭借传统人工的观念或嗅觉做判断,而是要找到充分的数据作为支撑。通过数据实现差异化、高品质、低成本、可复制,就是企业推进数字化的意义。

 

随着技术进步和供应链的全球化,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在高度互联的商业环境中运行。这种环境,正从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变为BANI(brittle, anxious, nonlinear, inconprehensible, 脆弱、焦虑、非线性、不可理解)。诸如公共卫生事件、局部战争、环境污染、极端天气、地缘政治、网络攻击、数据泄漏、经济衰退、商业模式、监管政策等等,都有可能让企业付出巨大代价,甚至破产倒闭。

因此,企业董事会、管理团队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使公司更具韧性和复原力:第一,广泛的业务框架。业务模型的基础,不仅关乎财务业绩,还需涵盖组织的目的、价值观和战略;不仅要满足客户、员工、投资者的利益需求,还应考虑ESG;第二,管理会计指导。重视管理会计在商业决策、情景规划、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指导作用,不断将资源重新分配和优化,将商业韧性转化为现实;第三,数字优先文化。我们公会的相关调研发现,能够成功转变业务模式的组织都拥有“数字优先文化”。具有这种文化基因的企业更有商业弹性,能更好地应对消费者行为和创新的快速变化;第四,赋能员工技能发展。2023年,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3000万,且仍在持续放大。和招聘现成的人才相比,企业如果在员工培训上加大投入,帮助员工掌握履行当前职责和担当未来重任所需的技能,那么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信任度和黏性会极大增强;第五,技术敏捷创新。企业须仔细研究其业务模式,提高运营效率,拥抱技术创新,敏捷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例如,在新冠疫情中,杜松子酒厂利用酒精资源生产了大量消毒洗手液;基于真空吸尘器的气体抽排技术,戴森制造了呼吸机。

 

7月12日去世的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这样描绘人的困境:“一个人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不挣扎反抗,反而陷入自我放弃的深渊,那么他将一直滑向软弱的深渊,直到倒在众目睽睽下,倒在大街上,倒在地面以下的无尽深处。”把人替换为企业,也同样适用:任何一家企业,任由软弱牵引,倒在挑战面前的悲剧就会上演。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时刻被两种力量包围: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风吹雨打,另一方面是内部自我更新的挣扎和痛苦。对于企业来说,向前一步刀光剑影,退后一步万丈深渊。如何在这场冷酷而残酷的战斗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在挑战中生存下去,已成为每家企业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面对外部的冲击,许多企业选择降本增效。然而,传统的降本增效策略,如同人在寒冷的冬夜里裹紧了衣服,只是尽量减少热量的流失。在风雪交加的环境中,仅仅维持是不够的,还需寻找新的热源,才能抵挡冰冷的挑战。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变革之火正在燃烧,重塑商业模式、调整组织结构、接纳新技术和企业文化转型等等都非易事。由于失败难以避免,因此,企业必须有从失败中站起来的能力,“抵抗力不在于你挨了多少打,而在于你能否从打击中恢复过来。”

建构复原力,需要决策者的远见和警醒,“不死之火”的恒心,“瓦雷利亚钢”的韧性,相信“混沌不是深渊,混沌是阶梯”的乐观。“很多人想往上爬,却失败了,且永无机会再试——他们坠落而亡。有人本有机会攀爬,但拒绝了,守着王国不放,守着诸神,守着爱情——尽皆幻象。唯有阶梯真实存在。攀爬才是生活的全部”。理解了这句话,也就理解了复原力的本质——攀爬,不停止。

 

面对负向的、破坏性冲击,应对既不要过早,也不要太晚,才能最大化地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如果想要在“黄金时间”采取对策,就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首先,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等环节。只有这些环节有机结合,企业才能全面了解自身面临的风险和冲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或应对。

其次,打造资深的风险管理专家团队。这个团队需要有广泛的业务背景和经验,能够准确判断各种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及时出谋划策,制定应对措施。

再次,加强内部沟通协作,建立风险管理的“三级响应机制”,即确定风险应对责任人、制定风险应对预案、及时启动应对措施。只有这些措施配合得当,企业才能在“黄金时间”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最后,积极推进科技变革,加强数字化建设。人工智能、数字化、数字人等新技术,不仅改变了企业内部的运营模式和生产流程,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和消费者需求。提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仅可以更好、更快地满足市场需求,提质增效,还有助于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快速准确地预判风险,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全球经济总体不振,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数字化带来的冲突,是企业当下面临的冲击,体现为企业获取的订单数量缺乏增长,企业的利润表持续亏损以及转型失败等。

客观地讲,外部、宏观环境带来的很多冲击,大部分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只有顺应时代趋势的要求,因势利导,及时调整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才能够扭危为安,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企业也很难判断坏冲击的时间节点,只能做好应变的准备,同时保证经营策略的稳健性,比如现金流的储备、对于高风险业务的谨慎尝试、加大融资渠道的建设等。只要企业具有战略韧性和执行力,面对风险时,就能够及时发现机会,并坚定调整战略方向,有效落地。这是组织层面协同一致的结果,更是企业战略成功的标志。

 

难以预料的外部危机使得企业面临多重压力。我认为,企业很难准确判断出外部冲击的属性和时间节点,但可以把握自身发展的节奏,在此基础上准备应对策略。

数字经济的发展拉近了企业间协作的时间与空间间隔,同时也将竞争摆在了面对面的位置。一方面,传统市场进入壁垒的作用逐渐被削弱,而同业乃至非同业的替代竞争变得极为常见,“打败你的不一定是同行,有可能跨界而来”,比如,方便面输给了外卖,银行输给了微信、支付宝。另一方面,组织竞争优势的来源、培育与维护及其持久性机制,都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组织柔性所体现的动态能力尤为重要。

事实上,每一个外部冲击也都将是一个契机,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企业家精神。优秀企业在竞争进程中的竞争行动选择,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跟随,而是一个不断进化升级的过程,企业会在不断的竞争互动中提高组织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根据组织学习理论,环境是企业信息源及创新资源的储备库,更为复杂与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形成企业发展危机的同时,往往也造就更多的异质性资源,同时给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潜在的机会。管理者可能决定降本增效、暂时观望并等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但推迟投资的决定仍然是可逆的。当企业在观望中逐渐丧失竞争优势时,往往能激发围绕市场需求、敢于冒险、敢于创造的企业家精神,管理者势必有意识地快速重构现有能力,关注技术轨道的迁移,进而采取更为果断和迅捷的响应行动,在困境中迫使企业进行技术探索,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实现技术突破和创新绩效的提升。

更多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