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封面|东莞求变

文 | 《财经智库》研究员 苏琦  编辑 | 张燕冬  

2023年09月02日 21:01  

本文8357字,约12分钟

面对严峻的内外部发展形势,东莞在转型和求变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如何优化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效应,值得各方期待。如果东莞能走出一条主要通过市场力量行稳致远的修复升级之路,则东莞韧性的含金量会更高,而东莞转型路径也就更具有借鉴力

东莞市中心城区建筑群。图/视觉中国

 

作为外贸大市,东莞不可能独善其身。

今年以来,面对发达国家需求下降、地缘政治扰动和全球供应链重组等多重冲击,中国外贸出现大幅下滑。数据显示,上半年东莞外贸出口同比下降了9.4%,接近两位数,这无疑对东莞的整体增长造成较大程度的拖累。据东莞市统计局披露,2023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5262.10亿元,同比增长1.5%。

但值得关注和欣慰的是,在政府和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降幅已经开始收窄,较1月-5月改善0.7个百分点。此外,在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外贸新业态增势良好。1月到4月,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分别完成302.6亿元、19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3%、33.7%。

长期关注东莞模式的人士多数认为,如果人们换个角度来看东莞,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并得到不同的启示。面对种种不利条件,东莞经济并没有一路向下,在已经保有万亿体量的前提下,依然保持一定增速,展现出固有的韧性。这背后意味着怎样的新动能,新赛道,新产业?更值得人们关注。

更为重要的是,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苏州、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相比,东莞数十年来的增长更多是靠市场主体顽强拼搏、主动求变来成就,显现出相当的韧性和生命力。

政府一侧,相对于那些通过大投资、大产业和大项目来对冲经济下滑的做法,东莞更重视的是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双向发力。今年年初,东莞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营商环境和成本这两个企业最关注的要素重点发力,切实提振广大民企发展信心。

面对严峻的内外部发展形势,此次东莞在承压、转型和突围中如何继续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如何优化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效应,值得各方期待。倘若东莞能走出一条主要通过市场力量行稳致远的修复升级之路,则东莞韧性的含金量会更高,而东莞求变路径也就更具有借鉴力。

 

东莞承压

相比外界“不明就里”的焦虑,东莞的外贸形势有着客观的周期和外部因素:这其中既有2021年全球消费市场的误判带来主要消费市场加大了采购库存,到目前为止去库存阶段还未消化的原因;也是俄乌冲突,欧洲通胀,“去中国化”叠加起来导致外需不足等因素使然。

东莞是全国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城市,达124%。由于发达国家需求下降、“中国+1”等因素对传统外贸市场造成较大影响,东莞上半年外贸进出口下降11.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也要清醒看到,东莞经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因为东莞的第二产业达到58%,外贸依存度全国最高,这使得东莞所受到的外围影响天然要比其他城市更大。

事实上,当前东莞正卯足劲儿在对外合作方面再上层楼,以充分对冲不利的局面。

在港澳台层面,东莞是内地港澳台资企业发展最早、最集中、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全市共有港澳资企业超8000家、台资企业近4000家。2月16日,东莞在香港举办了莞港澳产业投资交流会,不断拓展莞港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接下来,东莞将进一步强化与港澳台更深层次的产业合作,积极创建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区,大力支持港澳台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港澳台企业扎根东莞、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支持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广泛开展社会人文交流,增强港澳台青年对祖国的向心力。

在国际层面,东莞接下来将加强全球招商网络布局,实施投资东莞全球推广行动。东莞将精准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面向全球高水平推动滨海湾新区、虎门港综保区、东莞港和东莞全港岸线联动发展,加快建成覆盖RCEP成员国的近洋航运网络,支持企业在全球布局研发基地、生产基地、物流基地和仓储基地。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打造湾区一流的制度型开放综合环境,全力塑造东莞对外开放新优势。

日前,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下称“空港中心”)交出了运行以来的成绩单:7月份以来,空港中心货量环比增长134%,进出口额环比增长325%……作为莞港联运的典型案例,空港中心为湾区制造插上了翅膀。

空港中心项目是在东莞、香港两地政府支持下,为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电子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对航空运输日益迫切的需求,探索出的一条发挥双方各自优势的创新合作举措。项目实现了香港机场相关功能和服务向东莞延伸,让东莞新增一条空中大通道,极大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货物国际通达能力。经过100多天的运营,空港中心开通了首条包机航线,项目不断提质拓量,发展态势持续向好。这充分证明了湾区合作的潜力,以及为东莞外贸在未来可能创造的商机。

 

来自历史经验的底气

东莞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迭经各种转型冲击,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一路“打怪升级”的过程。特别是来自改革开放数十年来的红利沉淀,这给了东莞腾挪的时间、空间和再出发的起点、动能。

“广州、深圳,一个省会城市,一个特区,所以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东莞是没什么优势的,在这两个老大哥之间只能找自己的定位,因此从县到县级市到现在的地级市,东莞始终走工业立市的路子。”1978年,东莞诞生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从此东莞一路成长成为全国闻名的世界工厂和外贸大市,近年来更是突破万亿GDP大关,成为全国第十五个拥有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

这是个高歌猛进的过程,更是个跌宕起伏的历程。

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到1991年,基本上以“三来一补”为主,外资基本上是港资,生产的服装鞋帽一方面供外销,另一方面作为来自西方世界的“奇装异服”在内地大受青睐。至今,服装及相关行业仍为东莞提供了一个千亿产值的赛道。

在接下来的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际IT产业逐渐向东亚转移。此一阶段东莞的外资企业基本上是台资,而台资企业是最早做电子信息的一批,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电子玩具、收音机到后来得电脑、电话机等,作为世界工厂的名气开始打响,“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说法渐渐开始流行。

工业化进程有其自身规律。进入2000年以后,电子信息产业的复杂度使得东莞认识到,完全只靠传统要素支撑不起来这样一个产业,因此开始布局科技创新。2005年东莞开始起动科技东莞工程。2001年,松山湖开始建设。这个阶段为电子信息产业往高端化延伸方面打下了基础,也间接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之后的转型进行了准备。

南城街道建筑群。摄影/翟嘉欣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产业格局变迁,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大量往东南亚走,广东自身在推腾笼换鸟,东莞积极应对经贸摩擦时向外转移产能和响应内循环战略向内地布局。在2008年之后,东莞幸运地步入了智能终端时代,在智能手机赛道可谓独步天下,“三部手机”华为、OPPO、vivo的终端出货量基本做到了全国前列。东莞市智能手机年产量最高峰达3.86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在第五个阶段,也就是新时代的10年,东莞步入了先进制造的时代,并在2021年实现了GDP过万亿,人口也突破了千万,成为全国第15个双万城市。

在双万城市当中,东莞的制造业特征很鲜明,第二产业占比接近58%,是所有万亿城市当中最高的。东莞市政府人士认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市,解决困难的要素和手段,要尊重产业迭代、进化、布局的规律,不断往前推进。

 

产业迭代没有回头路

面对中美经贸摩擦对东莞支柱产业的定向打压,叠加电子信息产业周期性困难,东莞立足自身优势,提出坚持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重点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推动储能、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向千亿级产业迈进。

科技创新体系方面,松山湖科学城进入“国家队”,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重要组成部分,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体系方面,营业收入超千亿工业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超过2000家,“小巨人”企业近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000家,规上工业企业1.38万家,工业企业超21万家,数量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工业总产值近2.5万亿元。

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大框架下,《财经智库》了解到,东莞下来在产业求变方面将重点抓住“三个化”: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对于东莞来说,最重要的是抓住高端化这个关键点,因为任何一个产业迭代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成本、空间这些要素都一去不复返,如果无法进行高端化迭代,就会比较麻烦。”

接近20年科技创新的沉淀和产业集群全国前十强的竞争力,是向高端化和智能化迈进的坚实基础。据悉,十年间东莞已进入科技创新全国前20强,2012年R&D(研发)水平只有1.6%,2022年已接近4%,在广东仅次于深圳。人才总量从2013年到现在翻了一番多,从120万到现在接近300万规模。

目前先进制造已经占到东莞制造业的半壁江山,在规上工业制造当中占比也超过50%,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从上述数据来看,面对东莞的制造业家底将成为应对各种外部因素的最重要抓手。

第二方面是数智化。“之前干的比较成功的是机器换人,东莞一共投入了500亿,机器换人东莞应该是全省第一的,这块基本上完成了。现在主要干的是数字化,年初发了一个数字化文件,用三年时间鼓励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希望能达到智能化转型的效果。前不久,东莞高分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相信将极大加速我市制造业数字化进程。”东莞市工信局介绍说。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求变,东莞现在更多鼓励企业做技术突破,而不仅仅是产值规模方面做大。“我们更多的财政资金用来抓关键要素、关键环节,比如东莞基本上硬件为主,但我们投了几十亿支持一些关键企业开发工业的核心软件,这块过去完全是卡脖子,过去东莞很少涉及到这些领域。现在在财政支持上,我们更多鼓励企业解决一些卡脖子问题。”

此外,东莞还在推一批在行业内有掌控力的核心企业,包括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视觉机器人等等。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也不能全丢,要对它们做微笑曲线两端的转型,比如潮玩,它是从玩具起家的,包括一些传统的模具企业,现在大量往新能源方向走。这也是东莞求变一个很重要的底色。

 

新空间 新动能

8月10日,东莞2023年第三批重大项目动工仪式举行又一批重大项目破土动工仪式。今年1月-7月,工业投资增长3.7%,增速自今年3月以来首次回正。制造业投资增长3.3%,比上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从新增项目看,新增工业投资项目当月实现快速增长至102.9%,比上半年收窄14个百分点。全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03亿元,同比增长9.8%,新开工重大项目111个,建成投产重大项目57个,有效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纳入2023年三季度动工活动的重大项目共78个,总投资616.7亿元,其中包括赣锋锂电(东莞)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及储能总部项目、吉瓦森林(清溪)智能科技产业项目(一期)、广东佰仕通数字能源项目等产业工程项目59个,总投资559.3亿元。

东城街道国贸中心。摄影/刘伟聪

 

这批重大项目被视为东莞加大招商力度成果的一部分。东莞方面把2023年定为“招商年”,号召市直部门、各镇街(园区)、市属国企、社会机构全面构建“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格局,聚焦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招引一批优质项目进驻,努力招引一批50亿-100亿元以上战略性引领型龙头项目和一批专精特新项目,力争今年实际投资1600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这批偏“新”偏“能”的项目,也体现了东莞打造新支柱产业的雄心。在今年的工作规划中,东莞提出要深入推进“一号工程”,加快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各大标准化产业片区,着力打造新型储能、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新支柱,争取到2025年底前新能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率先突破千亿元规模。

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领域,东莞在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基础材料掌握关键技术,培育了中镓、中图、天域等一批硬科技企业,其中,中图半导体是国内最大的图形化蓝宝石衬底厂商,其图形化衬底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在全球市场份额接近30%,天域半导体是Sic碳化硅外延细分领域龙头,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五成,2022年产值增长175%,2023年1月-7月产值增长进一步提高到272%,发展势头迅猛。

东莞的新能源储能、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产业主要发端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消费类电池产业,说白了就是大多数企业是为手机和消费电子做电池起家的。据介绍,中国新型储能产业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4.5%。东莞是全国重要的锂电池行业发源地之一,这主要得益于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令东莞市在消费电子锂电池应用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据统计,东莞市消费电子类锂电池产值规模位居全国第二,产业链条布局完整,在锂电池制造、锂电材料、锂电设备、锂电产品等领域拥有一批骨干企业。

在这些企业中,有不少是从给外资企业代工一路成长起来,后来顺势转向给本土消费电子做电池,有的更是成长为电池设备制造商。企业的成长也大多都伴随着企业家从打工者一步步成长为领导者的历程。东莞中堂镇电池设备制造商诚捷智能的成长史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1994年,诚捷智能董事长呙德红来到深圳光明区,第一份工作找了一个台资企业,进入电容器的自动化设备卷绕机行业。他在这家台资企业一干就是九年,从学徒到技术员,再到主管,直到厂长。“后来在2003年出来创办了这个企业。2003年到2007年,我们是一个设备厂,这三年是几十个人。到2007年正式成立有限公司,企业整整走了20年。在深圳,我们三四年就搬个地方,毕竟是租的厂房,买地买不起,成本太高,300万元一亩排队都排不到我们。所以我们想能不能到东莞这边找个地,自己盖厂房。在2017年开始跟东莞的中堂镇接触,觉得这个地方非常好,后来就开始筹备。2018年把地拍下来,2019年正式动工,疫情中间陆陆续续停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去年大部分搬迁过来。”

为类似诚捷智能这样有自己独门秘籍的企业提供成长空间,也是东莞下一步提质增效工作的重点。自2019年开展“拓空间”攻坚以来,东莞共收储土地5.1万亩,完成“工改工”整备拆除3.3万亩,为超过200个重大项目提供优质产业用地。特别是东莞非常注重拓展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空间。针对龙头企业、链主项目,专门规划了60个现代化产业园区,计划五年内整备10万亩连片产业空间,首批推出总面积2.6万亩的10个试点园区已经动工。下来将聚焦“投、建、招、管、用”高标准做好园区开发建设,加强园区内光伏、储能等新基建配套,推广应用共享智能仓库、自动操作、无人驾驶等运作新模式,打造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示范园区。针对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年内提供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

在中央和广东省大力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当下,局限于东莞一隅谈产业空间盘整与开发显然会被视为格局不够。因此,东莞方面提出全力抢抓大湾区建设大机遇,通过点、线、面结合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点”上以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战略平台为重点,加强与两个合作区的产业共建、创新协同、区域联动;“线”上突出打造两条重要发展轴带,一条以滨海湾新区为核心的沿珠江口东岸一线为重点,打造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另一条以临深南部九镇为重点,打造深莞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面”上全市全域参与“双区”建设,大胆谋划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作为四大战略平台之一的松山湖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0.5平方公里,将坚持科技与产业两手抓,继续巩固提升科技创新的优势,抓好产业培育和企业服务,用产业反哺科技,尽快盘活推出一批产业空间;滨海湾新区规划总面积84.1平方公里,与广州南沙自贸试验片区相连,与深圳前海合作区隔河相望,将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探索共建深圳大空港-东莞滨海湾新区经济组团,加快提升发展能级;水乡功能区和银瓶合作区将大力拓展空间,积极招引龙头项目落地,引领带动片区加快发展。

南部九镇是指东莞紧挨着深圳的9个镇,以全市36%的可建设土地,贡献了37.7%的GDP、39%的规上工业增加值、42.7%的进出口额。“这九个镇大部分制造业基础较好,与深圳产业链关系密切,具有承接深圳先行示范区外溢效应的先天优势。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好紧邻深圳的优势,全力拓空间、立新柱、优环境、引人才,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大力承接深圳高端资源要素,增创发展动能,推动各项经济指标提速进位,切实担起示范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东莞市发改局介绍说。

 

优化增量 盘活存量

7月20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以下称漫博会)在东莞开幕。在漫博会启动仪式上,东莞被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潮玩之都”称号。

近年来,东莞在潮玩制造产业方面异军突起,带动玩具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作为东莞市的特色产业之一,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约538亿元。近年来兴起的潮玩概念,为东莞聚集了57家设计潮玩制造规上企业(企业具有自有IP、获授权品牌、为知名品牌代工),2022年产值预计约110亿元,同比增长10%,而且正从传统的加工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形成了以“原创IP+设计生产+销售推广”的潮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除了产业基础方面的优势外,东莞“特殊”的人口结构也为动漫产业和潮玩之都的成长提供了基础。东莞本外人口倒挂比例达到1∶4,是全国外来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之一。户籍人口278万,常住人口1053万,实际管理人口约1400万,近五年新增常住人口220万,人口吸引力多年排名全国前五。全市人口平均年龄约34岁,仅次于深圳,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被改造、提升和盘活的传统产业不仅有玩具行业。8月18日-21日,东莞举办了2023东莞国际设计周、第50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密集举行的大会吸引着全国家具企业和设计师的目光。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东莞在整个家居产业链中扮演着最关键和重要的支撑角色,拥有365家家具制造业规上企业,2022年全市家具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398.75亿元

“很多人会到深圳寻找设计方案,但是需要制造业为设计方案实现落地的时候,东莞一定是首选。”在设计师们的共识里,东莞这个毗邻深圳的“世界工厂”拥有完备的家居产业上下游供应链,能够满足质量、成本和效率的要求。

东莞制造的优势在于供应链的快速反应,也在于产业整体对市场趋势的快速接纳、吸收与自我迭代。“所有的材料供应商、定制家居企业、成品家具厂商等等,都集中在一块,在方圆半小时之内,很迅速地能够落实一件事。”不少家具厂商感叹,东莞的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在其他城市完全是比不了的。

在做大增量中盘活存量,在盘活存量中做大增量,东莞希望通过增量和存量“两手都要硬”来为增量真正成为主角,赢得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总体来看,外部的困难是不可把控的,但作为制造业当家的东莞,只要坚守制造业本色,不讳言当下的困难,不畏惧未来的挑战,坚定高质量发展理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当对度过眼前的困难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