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封面|外贸再过坎

《财经》杂志 文 | 《财经》记者 王延春  编辑 | 张燕冬  

2023年09月02日 22:13  

本文11799字,约17分钟

东莞外贸承压。如何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寻求东莞外贸的可持续之道?一方面推动贸易投资或经贸关系多元化、分散化,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培育以品牌、技术、标准、质量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打造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东莞样本”

东莞港。摄影/巫业通

 

穿行东莞凤岗镇雁田,拐进一条小道,梁伟浩创办的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下称“得利钟表”)就坐落在这里。

1989年,钟表厂学徒出身的梁伟浩董事长从香港来到香江对岸的东莞凤岗,创办自己的“三来一补”钟表厂。那时,正值港澳台资涌入珠三角的大潮。一晃30多年,梁伟浩已70多岁,企业也从一家普通的加工贴牌企业成长为集创意设计、智能制造、品牌运营、人才培养和时间科学五位一体的大型钟表制造跨国集团。年出口高端成表360万只,瑞士名牌高端表壳70万只,业务遍布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得利钟表总经理刘仁对《财经智库》调研组表示,“疫情三年,企业营收逆势上扬,得益于企业这些年无论多难都坚持走工艺创新、研发设计、全产业链智能制造、自主品牌培育的路子。”

如今得利钟表在瑞士卢加诺的工厂从设计到工艺,赢得了瑞士企业的认可,实现了让手表印上“Swiss Made”(瑞士制造)的梦想。瑞士是钟表王国,但全球80%以上数量的钟表都产自中国,而其中又有80%来自广东。像得利钟表这样的跨国企业在凤岗镇还有不少。这里是中国钟表制造和智能穿戴的加工基地。如今在广东,从表带、表壳、表镜、表针、钟巴等各类零配件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供应链。30多年前,凤岗镇“村村点火”的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如今则形成了规模相当的几大产业集群。

像凤岗镇一样,长安、虎门、厚街、大朗、横沥、石排等村镇经济通过“工改工”“腾笼换鸟”“园区转型升级”“产业集群聚合”,形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造纸及纸制品等支柱产业,培育出新材料、智能手机等新兴产业集群。同时,东莞又是一个特殊的城市,内销和出口各半,外资和民营经济各半,实体经济的鲜活度和制造韧性均居全国之首。截至2023年4月,东莞已有外商投资企业13800多家,全市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049.5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33.6亿美元。

从厚街和大岭山的家具到塘厦的电子信息,从长安的五金模具到中堂的牛仔服洗水印染,从虎门的服装到大朗的毛纺织品……1.3万家外向型制造企业,厂房看上去并不气派,但每个工厂都连接着世界各国的市场。从调研组的走访情况看,东莞外贸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破局鼎新之势正在显现。

作为最早开始加工贸易的地方,东莞不断吸引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的投资。全球每5台电脑就有1台、每5件羊毛衫就有1件、每4双运动鞋就有1双来自东莞。东莞依靠“三来一补”,外贸进出口从1978年的0.4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2095.7亿美元,40多年间增长5239倍,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城市外贸总量前五名,东莞也因此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名城”。

然而,40多年过去,东莞还能否继续守住“世界工厂”的位置?当40多年前来东莞“淘金”的港澳台商已年迈,大部分企业面临接班问题,东莞制造由谁支撑?加工贸易不是低端行业,其贸易特点决定着必须依附全球产业链,当全球产业链位移,东莞制造的底气和根基是什么?

 

全球产业链重构新局

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已成趋势。

疫情前持续的中美贸易战扰乱了全球价值链的稳定性,加之三年疫情冲击、俄乌冲突,全球产业链变得更加脆弱。一方面,第五次全球产业转移趋势不可阻挡,全球产业正从中国向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方面,美欧等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以国家安全名义采取“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政策,全球产业链朝着本土化、区域化和多元化方向重构。

从数据看,疫情三年中国完备的产业链弥补了海外生产的不足,中国外贸出口表现出一定的韧性。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分析,疫情后中国政府采取“保市场主体”的政策和美欧实施刺激需求、给居民发现金的政策耦合,中国对外贸易份额得以快速提升。根据WTO(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20年中国在全球出口份额大幅提升至14.7%,扭转了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的下滑趋势。2021年中国出口实现29.6%的同比增长,占全球出口的份额更是突破15%。2022年,尽管海外产业链恢复,中国出口份额依然保持在14.4%的高位。

然而,国际产业链的变局让中国外贸企业面临深远挑战,出口增速整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增长速度逐季降低。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四个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分别为15.8%、12.9%、9.99%和-6.81%。以美元计,今年6月,中国出口同比下降12.4%。

当前,中国外贸承压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全球经济下行导致外需不振。疫情虽已过去,但世界经贸复苏步履蹒跚。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经连续九个月低于荣枯线,主要经济体的通胀仍然处在高位,消费处于低迷状态。目前,欧美市场还在去库存阶段,订单投放减少。

二是欧美国家贸易投资正在加速走向“去中国化”。区域重组可能导致生产网络减少对中国的依赖。2022年下半年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美国联合盟友加大对华贸易、科技脱钩力度;美国与印度在半导体、高技术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以强化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荷兰限制部分光刻机型号对中国出口等等。由于美国等国家对贸易链控制,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跨国公司的订单和产能被迫从中国向外转移。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等团队研究表明,2017年,中国占到美国全部进口的21.6%,2022年下降至16.5%,2023年1月-5月,该占比进一步降至13%。同一时期,墨西哥、加拿大、东盟在美国的进口占比中持续上升。2017年至2022年期间,东盟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上升了3.1个百分点,与中国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形成了鲜明反差。

三是产业外迁对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格局带来一定影响。尽管适度的外移是产业梯度升级的自然规律,合意的国际区域重组可以发挥中国市场和技术优势,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产业链合作,东盟、拉美与中国产业优势互补,这些承接中国产业链转移的市场,有利于驱动中国机械设备和中间品出口,形成新的贸易网络,有待进一步做强新兴市场。但是,值得警惕的是“脱钩”风险。

按照商务部数据,2022年下半年外商直接投资下滑了7%,今年1月-5月同比下跌5.6%。当前跨国公司采取“中国+1”策略保证供应链安全。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泰国和印尼,北美的墨西哥等,均成为“+1”的热土。比如,2022年,应美国政府要求,苹果将在中国的部分生产线迁往印度、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家。2022年,在珠海已有30多年历史的佳能珠海有限公司生产线移回日本国内。富士康、三星、英特尔、阿迪达斯、耐克等在2022年也加大了在印度和越南的投资,接连建起新工厂。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调研企业发现,部分产业链外迁影响的是产业链上的大批企业,一个大企业的外迁带走的可能是当地一大批配套企业。一些不愿意离开的民营企业迫于客户的要求,只能到印度等地建厂。一位东莞制造企业的董事长说,“我不去,客户就说,新一代产品的订单就不给我了。”

四是中国贸易的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一方面,区域结构的变化:美国、欧洲等常年占据主要出口目的地的份额正下降,而东盟、俄罗斯以及非洲的占比在快速上升。目前,对东盟、非洲、俄罗斯、拉美出口上升的市场体量还无法覆盖传统发达市场下降的份额。今年一季度东盟出口份额已经攀升至16.9%,跃升为我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欧盟(15.3%)紧随其后,而美国(14.0%)已跌至第三。

另一方面,出口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锂电池、通信电子等出口规模持续扩大,被称为“新三样”的出口成为新动能,而传统的服装、鞋帽箱包、家电家具则有所收缩。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出口行业背后是大批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背后是数以千万的家庭就业和收入,而新型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提升,雇佣人数有限。这一变化可能影响到中国的就业市场。《财经智库》调研中发现,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随着中小出口企业倒闭,连带批发物流市场关门,影响到大批就业岗位。

这些变化是否将加剧中国产业链外迁?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否将被动摇?外向型制造企业将如何转型才能与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形成黏性?

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所所长许英明等专家看来,短期来看,目前产业外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链相对低端环节为主,而且中国有门类齐全配套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不会改变。但长期来看,需要避免跨国研发机构、产业链龙头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外迁,亟待推动外贸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巩固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全力拼营商环境、法治环境,不断吸引外资向中国产业链高端布局。

 

转型是艰难波折的长周期

复杂严峻的外部经济形势,让东莞外贸企业承压前行。

走进虎门服装批发市场,各种服饰琳琅满目,价格便宜。各类制衣厂的店铺比肩排开。然而,来自全球的订货客商却少了很多。一位卖运动衣的老板娘说,目前企业订单多是间歇性的,这个月有、下个月就放假了。去年以来,长单变短单,批量大单变零碎小单增多,员工也裁减了几百人。

东莞外贸出口依存度是中国城市中最高的,目前外贸总量达1.3万亿元,2022年的外贸依存度达到了124.3%,并且主要依靠出口制造业支撑。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对东莞的影响最为明显。根据黄埔海关数据,今年一季度,东莞出口同比下滑4.4%。

走进虎门执信历史文化街区的太平手袋陈列馆,看着一张张老照片和模拟场景,过去40多年外贸加工企业的辉煌岁月扑面而来。

1978年7月,国务院出台《对外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允许广东和福建等地作为试点,率先开展“三来一补”,由外商提供设备、原料、样品和销售渠道,内地提供土地、厂房和劳动力。东莞依靠距离香港近的优势,抓住了机遇。1978年12月,东莞集中15个有关部门,成立了来料加工装配业务领导小组,各部门负责人怀揣公章上班,只要与外商谈好项目立刻盖章;各村镇也纷纷腾出空地改造成厂房,在无资金、无基础、无先例的条件下踊跃承接“三来一补”订单。太平手袋就是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东莞一位官员回忆:过去40多年,东莞主要抓住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把全世界有钱的企业吸引到东莞来投资;另一件事是把全中国大批农民吸引到东莞打工。

太平手袋所在的虎门当年只是一个小渔村,区位优势让虎门诞生了全国有名的“洋货一条街”。虎门人常常趁着出海或贩卖海鲜的机会,从香港或深圳沙头角等地取得一些布料、服装、鞋袜等,然后返回虎门在地摊上摆卖,随着地摊摆卖者的数量越来越多,现在的虎门执信公园一带吸引了大批客商。一批当年从东莞出去的港商、台商看到需求,回到家乡创业投资,当地人也买来缝纫机加工服装,办起了小作坊。1996年,虎门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吸引了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2家参展商,逾40万人参观,“服交会”一时成了虎门一个国际性商贸平台,向世界打开了珠三角制造的一扇窗。虎门经过几十年的积淀,成为中国女装名镇、中国童装名镇、全国服装(休闲服)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截至2022年底,虎门有服装服饰生产企业3000多家,有40个专业市场,年销售额超850亿元。

大约2000年始,中国台湾的电子IT产业开始向东莞转移,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又一次涌向东莞,本土民营经济也在为外资企业的配套代工中壮大起来。在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东莞一步步成为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当年中央政研室和中财办在全国开展改革开放30年的调研,总结了改革开放18个典型案例,东莞是其中之一,被誉为改革开放精彩生动的缩影。

事实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也使出口处于巅峰状态的东莞幡然惊醒,转型升级从那时就开始了。40多年来肩负着工业使命的一部分“三来一补”加工企业完成了工业周期,退出市场;另一部分企业则利用40多年来的积累,走上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全球布局的新路。

不可否认,转型升级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艰难波折的长周期。特别是2018年,美国对我国部分商品加征25%关税后,外资企业订单转移趋势逐步形成。

东莞外资企业中代加工的比重较大,主要以贴牌生产为主。东莞商务局官员介绍,这两年受中美经贸摩擦和疫情的影响比较大,订单转移情况也越来越复杂,而且行政强制的比重越来越高。“我去一家电路板企业调研,美国政府部门直接书面通知那些大企业,要求它们不要把订单下给中国。”这个说法得到某苹果代工厂的证实:企业是苹果、微软供应链上的企业,主要做连接器、连接线、充电器,iPad、Apple Pencil触控笔,Beats的耳机等配套产品,由于地缘政治的影响,目前陷入两难。一方面,东莞制造链条完整,每个环节的工艺水平都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客户摆明了将下一代产品迁到海外,苹果优选印度,微软优选越南,公司只能选择在缅甸、印度建厂,但缅甸国内动荡,印度对中资企业并不友善,配套和工艺也达不到要求。“企业一直没做起来。但我们也没得选,每一次移动都是成本,虽然很多企业在印度过得不好,在越南也未必会好,但现在客户不给我们选择。”据东莞相关部门近期问卷调查显示,存在订单转移的企业占比达到21.9%,比去年的问卷调查高6.9个百分点。

在与《财经智库》专家座谈中,于健平介绍:他所在的企业生产电缆线,一些高压电缆的原材料聚乙烯原本从中东等国家进口,现在这部分产量全部回流到欧洲、美国本土后,高端原料缺货,产品停了三个多月了,“钱交了,什么时候交货不知道”。目前国内110千伏以上的电缆原材料全部依赖进口,“国内没有一家企业的聚乙烯可以做高端电缆”。国内的材料质量不稳定,时间久了,电缆会爆炸,会打穿。这也影响了一大批类似的高端产品出口。

此外,中小微企业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也遇到很大压力,它们缺乏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的能力,往往是被动接单,难以主动应对。课题组调研中了解到,国内的企业为了抢订单,“卷得厉害”。为了生存下去,为了稳住客户,没有利润也要将订单抢过来。调研的祥鑫科技原来模具出口比例在60%-70%,现在模具出口只占20%。疫情三年,客户不能来中国,企业不能出国,把市场丢了。这类情况的企业也不少。

不过,东莞商务局分析,对东莞外贸当前的困难也应理性观察,不必太过焦虑。出口数据下降背后固然有长期因素,但也有统计扰动。

第一,原材料国产替代渐趋明显,相应削减进口总量规模。随着国内产业配套能力和原材料品质的提升,部分进口原材料可实现国产替代。据东莞商务局问卷数据显示,2022年原材料进口大幅下降,企业国内采购原材料占原材料采购总额比重较前年提升2.9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造成东莞市进口减少。第二,国货复进口减少带来出口数据下降。比如三星视界跟小米、OPPO、vivo做手机屏幕,以前做好后全部出口到香港,再根据小米、OPPO、vivo的订单从香港进口过来,这样一出一进多了两次进出口。疫情三年,三星把屏幕直接从厚街拉到长安,不去香港,没有了进出口数据。据估算,类似这种情况一进一出加起来1000亿元。第三,疫情导致全球对消费出现误判。当时全球采购商认为2020年之后经济会很快复苏,所以各大主要消费市场加大采购库存,到目前为止还处在去库存阶段。

 

外贸求变

如何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寻求东莞外贸的可持续之道?

调研发现,东莞一方面推动贸易投资或经贸关系多元化、分散化,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培育以品牌、技术、标准、质量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打造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东莞样本”。

东莞工信局负责人表示,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东莞产业这十多年一直坚守着迭代、进化、再布局的思路。从产业突围的角度,东莞主要抓住“三个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目前东莞外贸突围主要呈现五大趋势:

开拓新兴市场,寻找外贸出口新蓝海;发展自主品牌,开发国内市场。

《财经智库》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开拓美国以外新的市场,用以弥补美国市场的下滑。东莞市商务局表示,东莞正推动东莞港实施“东盟快航”航线拓展方案,开辟更多直达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内定》)航线。争取空港项目频次提升至天天班,深化与香港自由港规则衔接,持续打造高能级外贸新平台。东莞政府推出政策支持企业参展抓订单,加大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开拓市场的支持力度。据了解,今年5月、6月境外展就有37场。组织企业组团参加了四个“一带一路”和东南亚国家的参展项目。

时代皮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市在交流中表示,贴牌加工话语权不在自己手里,利润持续被压榨。在与国际品牌合作中,也被品牌溢价深深触动,公司希望创造自己的品牌,让国内民众用亲民的价格买到奢侈包。“老板非常看好国内稳定成长的消费市场,所以收购了海外的国际品牌,并建立了自主品牌,由代工出口转为自产自销。”目前时代皮具全国线下开了100多家直营门店,在抖音直播上也不输国外大牌,这让企业更有信心将自主品牌推向海外。

部分企业采取改善自身产品性能、增加产品多样性,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入内销市场或者与内资品牌合作代工也是普遍谈及的路径选择。为了发展自主品牌,东莞市推进“东莞制造”品牌战略,目前玩具、婴童用品两个国家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正式通过国家认定;为了发展自主营销,东莞连续举办了12届加博会,提升“东莞制造”在国内的影响力。境内展方面,5月、6月有约1000家次参加境内展11场,并有8场展会在东莞市举办。

值得注意的是,外贸企业“换挡”也带来国内市场的“内卷”,价格战更为激烈。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对于做惯外销市场的企业而言,拓展内销市场并不容易。调研中发现,外贸企业在拓展内销市场时,通常都面临着拓展销售渠道、生产线转向、品牌建设等困难。一家外贸企业负责人介绍,多年来的生产线及运营模式都是根据国际标准匹配,对国内市场在渠道、品牌、定价等方面都缺乏经验。

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优化,产品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今天不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这是东莞决策层普遍的危机感。

通过一些指标的细微变化,反映出东莞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和产品附加值在不断增加。这一变化背后是东莞近年来在培育企业研发能力、促使企业向产品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努力。有统计显示,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从2011年的34.9%,增长到2022年的37.6%。目前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R&D占比排名全省第二,传统的代加工逐步用科技创新去引领先进制造,提升核心竞争力。

调研梳理下来,东莞主要通过几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一是“链条升级”,即在产业中从智能化、数字化入手,全面提升各条产业线的智能化水平;二是“腾笼换鸟”,通过村镇零散低端工业园区的整合升级,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逐步替换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三是“要素替换”,在既定的产业中通过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和土地要素,大幅度提高技术含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四是产业体系和区域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目前东莞市产业呈现“三四二”的布局体系。“三”指的是三大农业产业;“四”指的是制造业中的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未来产业;“二”指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东莞还按照“多中心、分片区、网络化”的理念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空间格局和“三心六片”城市格局,六大片区分别为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滨海湾片区、水乡新城片区、东部产业园片区和东南临深片区。东莞正在形成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的态势。

发展外贸竞争新业态,开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渠道。

早在三年前,得利钟表就开始试水电商,鼓励员工尝试直播带货,进驻天猫、京东、抖音、小红书等电商平台。依托电商,近三年得利钟表的内销营业额增长了300%,应对了疫情对企业的冲击。如今,得利钟表也与洋葱集团、亚马逊及阿里巴巴国际站合作,通过它们的全球数字供应链交易平台,进一步打开自主品牌SAGA世家表的内外销市场。

在位于东城的东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中心园区(下称“中心园区”),云数据大屏幕上显示着园区的“当日货量”“当日货值”等数据。品类丰富的“东莞制造”产品直接从该园区发往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

而虎门服装产业集群也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协同。服装企业从设计、打版、裁剪、缝纫到最后销售,已经进入了品牌时代。以纯集团为代表,东莞着力打造国际“时尚谷”,将“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许多服装企业依托电商,通过线上与线下互动结合,获取了更多订单渠道。虎门镇也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个服装类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数据显示,2022年虎门镇电商主体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网上销售额573.8亿元,增长3.2%,年快递业务量超6.4亿票,日均电子商务快递业务量超175万票,约占东莞市快递业务量的四分之一。

东莞已经在沙田、南城、清溪等镇街建设了多个跨境电商园区,跨境电商业务在东莞市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以东莞跨境电商中心园区为载体,东莞构建的“园区仓储+公共平台+智能核放”跨境电商体系已经成为东莞外贸新增长点。

加工贸易韧性突围,本土跨国链主型企业逐步壮大。

7月21日,东莞得利钟表智能科技产业园项目落地,投资总额超10亿元。该项目是东莞市“工改工”重大项目。产业园包括研发及创意设计中心、手表及首饰全产业链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自主品牌营销中心、高端珠宝首饰品牌独立工坊等功能,希望能整合钟表和时尚配饰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优质企业进驻,协同打造钟表和时尚配饰行业全产业链配套的数字化产业集群基地。提升东莞钟表、首饰行业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力。

龙头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加工贸易创新突围走上一条新路子,这化解了过去大多数中小企业孤军奋战,自主创新能力低,缺乏自主品牌,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的抱团联动的痼疾。

像得利钟表一样,东莞加工贸易转型突围进入攻坚期。调研发现,东莞加工贸易企业产品的科技创新、创意创新含量明显提升,加工贸易向价值链两端即研发设计和服务环节延伸的方向凸显。东莞市今年上半年抽样调查的4000家生产性外资企业中,有43.9%的企业计划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比去年增加了12.3个百分点。在“机器换人”方面,有40.6%的企业计划购买先进设备,比去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

东莞的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也是东莞五大传统加工产业之一,全市玩具生产企业超过4000家。如今东莞玩具行业以文化赋能实体,提升产品的品牌力、附加值,让传统玩具制造进入新蓝海。从代工玩具转向做原创IP潮玩的城仕(东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代表。走进公司潮玩生活空间,运动少女“罗拉”、熊猫潮玩“国喜福福”等各类潮玩令人耳目一新。公司创始人郑波告诉课题组,这些原创潮玩都是公司自主设计研发,公司成立短短三年发展迅速,年销售额已破亿元。“过去做代工,主动权在别人手里。现在有了自己的IP和品牌,出口日本韩国势头正旺。”公司目前设计师占总员工数近三成,产品利润比做代工时增长至少三四倍。

而虎门,瞄准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传输线缆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产业,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参与国际分工,发展成为了拥有3100家服装服饰生产企业、超5万个服装服饰品牌、超20万从业人员的“中国服装服饰名城”。数据显示,2022年,虎门服装服饰业年工业总产值超420亿元,年销售额超830亿元,年产服装约4亿件(套),成为虎门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虎门正在梦想筹划以大湾区国际时尚谷、大湾区衣流时尚产业园等平台为依托,致力于打造一个以时尚产业为主的千亿产业“世界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先行区”。

加工贸易不是落后产业,是中国庞大而坚实的工业基础,也是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桥梁。加工贸易不是简单的代工,实质上是一种重要的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方式,也是企业动态了解国际市场和最新工艺、制造流程的重要途径,当年东莞快速工业化发展正是得益于加工贸易的发展。

对此,希望国家深入研究加工贸易,逐步实现加工贸易的价值提升,从顶层设计上支持加工贸易稳定发展,以放缓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向东南亚等地迁移的速度。

构筑新的产业格局,形成产融生态与产业集群。

长期以来,东莞各镇街(园区)坚持制造业当家,零散的园区正在集中发展。培育出长安、虎门、厚街、大朗、常平等传统的产业特色镇。分布在各镇中的传统产业集群,撑起东莞强大的工业基础。其中,长安镇得益于本土成长起来的OPPO、vivo等龙头企业的带动,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和智能手机生产基地;虎门依靠以纯集团等东莞服装服饰行业的代表企业坐镇,发展成为世界级服装产业集群先行区;大朗是全国最具规模、产业链最完善的毛织产业集聚区;作为“中国粮食物流加工第一镇”的麻涌则全力打造出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粮油全产业链。

从单纯通过承接港台及日韩电子产业梯度转移,到“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突围,东莞形成了完备的不同产业链生态。为了提升外贸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东莞正在推动贸易与产业融合、物流与制造协同的机制,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作,东莞寄望不久将成为中国“先进制造业之都”。

要持续激发东莞内生动力,唯有不断挖掘要素富矿。目前东莞从“优化增量”和“盘活存量”两个方面发力,挖掘要素潜力,筑牢“制造东莞”的根基。为破解土地要素制约,东莞将“亩产”纳入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工改工”和“工业上楼”。据悉,今年东莞计划整备推出3000亩产业用地,打造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优质低成本产业空间。为释放数据要素潜力,东莞从2014年左右就率先在全国启动“机器换人”,近年来更加快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步伐。截至2022年末,东莞共推动519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23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中有超过80%的企业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数字化转型。

通过调研总结,东莞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一路筚路蓝缕,抓住了每一轮产业转型的机遇。目前东莞培育的几大新兴产业还不能完全填补传统产业制造转移留下的空缺,依靠贴牌、加工模式,提升外贸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培育,继续吸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外资依然是东莞应该坚守的道路选择。

中国的“世界工厂”能否继续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国制造能否在爬坡过坎中依然保持新优势;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方式能否扩宽新的国际业务,打开海外新市场;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布局,实现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东莞的蜕变,也将是中国制造的蜕变,中国外贸的蝶变,东莞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