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步入关键期

《财经》杂志 文 | 王昊  

2023年09月02日 22:28  

本文6094字,约9分钟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东莞制造业规模已在全国位列前茅,成绩斐然。但受近年来疫情冲击、大国博弈、全球经济下行等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性遭受较大冲击,作为典型外贸型城市,东莞自身发展模式也走到了重要的转折路口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工业始终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改革开放之初,东莞就坚持“打基础、走正道、办实业”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成功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从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蹒跚起步,“借船出海”实现农村工业化,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制造业始终是东莞经济发展的主心骨。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区域兴。如今,东莞已成为全国第十五个拥有万亿GDP(国内生产总值)、千万人口的“双万”之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变得严峻和复杂。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产业竞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这就要求东莞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由“世界工厂”迈向“科创制造强市”。

 

中国制造不断创新进化的典型缩影

东莞的工业化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不断演进,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1978年-1990年:发挥区位优势、抢抓开放先机,以“三来一补”模式实现农村工业化。

1978年,东莞人与香港商人合作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对外加工装配厂,率先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随后,东莞各村镇纷纷承接各种港资“三来一补”业务,带动这种模式迅速在珠三角及全国推开。1985年东莞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城市化率达到21%,并设立县级市。1987年底,东莞已有“三来一补”企业2500多家,多为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等加工类企业,遍布全市80%的乡村。

1990年-2000年:把握电子信息行业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构建完备产业链配套体系,“东莞制造”享誉全球。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经历了从美国至日韩、从日韩到我国台湾地区、再到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发展过程。在此阶段,东莞吸引到大量台资企业投资落地,并依托珠三角产业基础不断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产品类型也从电子玩具、收音机低端产品逐渐向电脑、电话机等中高端产品升级,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体系。“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成为当时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2000年-2008年:注重科技创新与自主品牌培育,着力推动东莞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2000年以后,东莞着眼于加快改变制造业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05年开始启动科技东莞工程,2006年出台《关于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市财政以及各镇街层面每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01年启动建设松山湖,明确将其打造成为东莞产业升级和整合的龙头。在此期间,步步高、OPPO等自主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外资品牌也加快产品高端化升级,如1992年落户的高伟电子,2002年以后从玩具生产企业成功转型为电子、半导体企业。

2008年-2012年: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腾笼换鸟”实现产业升级,成功把握智能终端时代发展机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东南亚转移。在全省推动“腾笼换鸟”背景下,东莞也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确立了“五大支柱、四个特色”的产业发展结构,“五大支柱”即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加工、造纸及纸制品;“四个特色”即玩具及文体用品、家具、化工、包装印刷。尤其是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东莞率先抢抓住了智能手机这个新赛道,随着OPPO、vivo等龙头企业创新引领发展,东莞步入了智能终端时代。2010年11月,全力转型中的东莞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之一。

2012年至今:不断夯实制造业发展基石,由“东莞制造”转向“东莞智造”,加快步入先进制造时代。

进入新时代以来,东莞更加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正加快由“世界工厂”迈向“科创制造强市”。过去十年间,东莞共有八份市政府“一号文”与制造业发展相关,进一步夯实了制造业立市的根基。

近年来,东莞始终保持制造业较高比重,制造业占GDP比重基本稳定在50%左右,是名副其实以制造业当家的万亿GDP城市。2014年,东莞在全国率先启动“机器换人”计划,2014年-2016年,连续三年“一号文”加码,掀起了智能制造热潮。自2017年起,东莞创新开展了“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引领全市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过去十年间,东莞制造业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研发投入水平从1.6%提升至4%左右,在省内仅次于深圳,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才总量也从120万增长到近300万。目前东莞已进入科技创新全国前20强,松山湖科学城已纳入国家科学中心。随着科创实力不断提升,东莞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拥有三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起“百、千、万”亿级产业梯队发展格局,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过万亿、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过5000亿。

 

产业发展步入转型关键期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东莞制造业规模已在全国位列前茅,成绩斐然。但受近年来疫情冲击、大国博弈、全球经济下行等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性遭受了较大冲击。东莞作为典型外贸型城市,自身发展模式也走到了重要的转折路口。

今年上半年,东莞GDP增速仅为1.5%,不可否认的是,以“世界工厂”著称的东莞,其产业发展模式过多依赖于外部市场、外部技术以及外部人才,且主导产业相对单一化态势明显,自身发展仍然面临夯实创新基础、加快结构升级、提升竞争力等重大任务挑战。东莞产业转型发展亟须迈过以下三道门槛。

以加工贸易起家的东莞面临原始创新不足的天然短板。改革开放后,凭借“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东莞积累起第一桶金,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重镇。但这种“两头在外”的形式有着天生的弊端——即只有土地属于东莞,其他的生产要素,包括技术、人才、资本、管理等均来自外地,这就决定了东莞绝大多数企业对原始创新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东莞不断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力度,但受制于城市自身创新资源平台(一流高校、高等级科研院所等)布局不足的约束,东莞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创新不足瓶颈愈发凸显。目前,东莞的研发投入主要以企业为主,且高度集中于试验发展等后端环节,占到全部研发投入95%以上,其中又以手机等通讯设备产业为主。

受近年来全球经济下滑压力增大,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萎靡等影响,东莞要保持制造业持续创新投入面临较大压力。

目前来看,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也直言,“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核心电子元器件、软件、芯片、面板等领域的自主研发水平较低。”

主导产业一业独大“船大难掉头”。回顾东莞工业化发展历程可知,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东莞成功抓住全球智能手机发展浪潮,迅速实现了产业链培育。

作为全国手机制造基地,东莞曾经一年生产过4亿部手机,但在2019年产量见顶之后逐渐下滑。2022年东莞手机产量只有1.96亿部,相比于巅峰时期降幅超过一半。随着手机进入存量市场、消费者换机周期变长、疫情影响等因素,手机产业链承压不断加剧。2022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营收已突破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仍达31.8%,短期内若不能实现主导产业多元化发展,制造业增速仍面临较大压力。

此外,东莞近年来导入的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新材料、医疗、人工智能等方面,与现有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为主的主导产业结构耦合性较差。新投入科研资源虽然代表了东莞未来产业转型方向,但这些产业在东莞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均不高,短期内很难通过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形成主导产业,对东莞产业结构转型难以形成有力支撑。

外贸重镇如何在复杂外部环境下成功应对是当下棘手难题。东莞被称为“世界工厂”,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外贸出口依赖度高已成为东莞的显著特征。2017年-2019年东莞GDP对外贸出口依赖度(出口份额占GDP比值)均在90%以上,2020年、2021年这一占比也在85%之上。2022年,东莞出口总额9240.1亿元,出口依存度达82.5%,位居全国第二。如果算进出口总额,2022年东莞对外贸的依赖度为124%,位居全国之首。

东莞近年来的经济也随着外贸成绩一同起伏,2020年,东莞全年GDP增速只有1.1%;2021年,全球疫情下大量订单回流我国,在出口大幅增长的背景下,东莞一跃跻身万亿城市,经济增速高达8.2%,进出口总额首次破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到了2022年,东莞GDP同比增长仅0.6%,进出口总额下降8.7%。可以说,外贸订单情况已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随着美西方对我国产业链封锁打压力度不断增大,以及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竞争实力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外迁压力不断增大,东莞在大环境变化下也难以独善其身,如何成功应对成为当下棘手难题。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打造“科创制造强市”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我国自2010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然而“大而不强”仍是不争的事实。

“大”只是外在的形体和规模,“强”意味着内在的能力和素质;大国只需要规模取胜,强国还需要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品牌和软实力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面临着制造业再出发问题,且在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冲击下,以往发展模式所依托的要素资源禀赋优势逐渐消失,自身发展速度与质量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时代要求,东莞应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

新型工业化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工业化;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工业化。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科创制造强市”,东莞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基础研发,更要注重产业科技创新。相对于其他大型城市,东莞缺少高校科研机构,在基础研发方面面临天然短板。近年来通过大力引入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流科研资源,东莞打造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为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打造科创制造强市夯实了基础。下一步,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需求、紧扣科研和产业发展前沿方向,着力引进能够落地和产业化的创新平台和项目,弥补产业链发展薄弱环节,为东莞先进制造业发展赋能。

二是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结构是适应生产要素条件变化、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所在,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培育新动能。日前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东莞已形成“百、千、万”亿元级的集群梯队发展格局,尤其是万亿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一马当先。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快演进的当下,东莞需继续保持产业体系相对健全的优势,加快培育新动能、新赛道。一方面,要改造提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巩固延伸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优势产业;另一方面,更要加大力度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尤其是要紧抓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两大核心技术领域——“智能制造”和“绿色能源”,在智能装备、新能源等产业方面加大企业引培力度。例如,要顺应市场需求、为人民更美好的生活服务,大力发展智能网联终端、智能网联家电、智能网联服务机器人、智能网联玩具等智能产品;围绕“双碳”目标,发挥东莞消费类锂电池产业链条布局完整的优势,在锂电材料、锂电设备、锂电产品等领域持续发力,加快培育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新能源产业。

三是要更好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工业化,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开放型经济是东莞最明显的优势、最根本的特质。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已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自1994年起,东莞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28年稳居全国前五、全省第二。但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美经贸摩擦及地缘政治影响,东莞外贸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东莞未来产业发展,仍然离不开广阔的全球市场,应进一步创新开放体制、加快海陆空开放大通道建设,让外资“进得来”、企业“出得去”、外贸“跑得快”,积极开拓全球新兴市场需求,为企业搭建更多高水平对外交流平台,深入参与国际大循环。与此同时,要引导外贸企业精准对接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求,积极应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通过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研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打造东莞自有品牌,进一步挖掘国内大市场消费潜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支撑,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新的发展阶段下,东莞应顺应时代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科创制造强市”,以制造业的繁荣和强大,支撑国家的繁荣和强大,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东莞力量!

〔作者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产业所(先进制造业中心)所长;编辑:张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