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产业如何提质增效

《财经》杂志 文 | 董云庭  

2023年09月03日 08:21  

本文4445字,约6分钟

作为东莞第一支柱产业的电子信息已有长足发展,但从结构、效率、市场看,仍需加快从数量型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

2021年3月3日,东莞市德普特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线。图/东莞图库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莞从加工贸易、代工组装到自主发展,已形成了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亦是东莞第一支柱产业。本文旨在描述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历程、特点、优势和经验,继而论述其电子信息产业从增量向提质增效突围的必要性,并从遵循产业基本规律和把握未来趋势预期两个视角,就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若干建议。

 

电子信息仍是未来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

一是规模最大。202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继续扩大,制造业营业收入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高于全部工业4个百分点。在41个工业门类中,已连续十年保持规模第一。

二是创新活力强。截至2020年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行业授权专利数423万件,占全国总专利数942万件的45%;2021年,在全国工业企业专利数排名中,华为、京东方、联想、中兴通信分别列第一、四、七、八位。

三是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8.8%,高于全部工业部门增速8.5个百分点,作为前导指标,投资快速增长标志着对未来电子信息的发展前景继续看好。

四是主要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2022年,在我国境内生产的手机15.6亿部,占全球总产量的75%;微型计算机设备4.34亿台,占全球的92%。

五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称“软件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效益持续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我国软件业营业收入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利润总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7%,软件业利润率为11.7%,远高于制造业的4.8%。从今年上半年来看,软件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营收5.52万亿元,增长14.2%;利润6170亿元,增长10.6%。

 

特点和新进展

电子信息是东莞第一大产业。2022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9470亿元,约占全行业总量的6%,全省该行业总量的20%,同时占东莞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8.4%;完成工业增加值1673亿元,占全省行业增加值的17.4%,占东莞规上工业的31.8%。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22年,东莞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2118家,其中产值过百亿元的9家,占全市同类规模企业(13家)的69%;产值过10亿元的共117家,占全市同类工业企业(292家)的40%。

智能移动终端占主导地位。2022年,东莞智能手机产业出货量1.96亿部,占全国总产量的12.56%,其中OPPO、vivo全球出货量2亿部,跻身世界前五;在国内的出货量1亿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分列第一、三位。

产业链相对完善。从电子产品设计、制造到检测,从基础元器件、装备、材料到核心部件,已经基本实现了产业链本土化,如电脑整机的元器件配套率已达95%以上。

产业集群已经成型。目前已形成以松山湖和长安镇为主体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以中镓半导体、天域半导体、中图半导体为主体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群,涵盖了设计、材料、装备、封装测试等领域。

构建产业创新集群。以滨海湾新区、松山湖高新区为核心,聚焦先进封装测试、半导体材料、关键装备、核心工艺等领域,正在加快构建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与此同时,东莞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由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牵头,依托电子科大的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气派科技、东电检测等企业共建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此外,滨海湾新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领域,以原始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为目标,内引外联,正在构建新型的产业创新集群。

强化基础研究,实现从“0-1”的突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以东莞引进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为主体,以基础研究为引领,加快了从原始创新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的新型创新模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纳米材料等领域布局基础研究,进而在碳化硅单晶外延、碳化硅器件、碳化硅功能模块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先后孵化了中紫半导体、中科汇珠半导体、清芯半导体等多个高成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同时与比亚迪、中车、南方电网签约合作,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实现了从样品(基础研究)到产品(技术创新)再到商品(成果转化)的新型创新链。

加快布局软件产业发展。在硬件日益通用化、软件彰显个性化的时代,东莞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大市,正在加快布局软件业的发展。中小型软件企业有了突破性成长,如广东盘古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就专注于数字化智能制造系统(IMS),高度重视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近十年来该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20%,累计已过1.6亿元,而公司主导产品IMS的版本已从V1.0升级到V6.0,为600多家用户提供了工业制造过程的整体解决方案,客户已遍及广东、江苏、北京、湖北、四川、重庆等多个省市,为用户创造了近百亿级的价值。

 

加快从增量到提质增效的突围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已有了长足发展,但从结构、效率、市场看,仍需要加快从数量型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

一是增长的质量有待提升。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仅为17.7%,远低于全行业的25.4%,营业利润率不足4%,也明显低于全行业的7.65%。

二是软硬件比例失调。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枢纽,是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的关键。2022年,东莞软件业营业收入仅为357.5亿元,占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3.6%,而从全行业看,软件业占行业总量为41.2%,利润则占到63.1%。软硬件结构不当也是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整体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是结构性矛盾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中低端产品、通用产品(如手机)过剩与高端产品缺失的矛盾;二是产业门类相对齐全与产业链断点较多的矛盾;三是手机销量国内第一与高端芯片和核心元器件受制于人的矛盾。

四是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滞后发展。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到2.5%,远低于全行业4.2%的平均水平,导致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和融通创新尚不能适应产业的发展。

五是主导产品呈下行态势。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自2020年开始,智能移动终端的产量和出口不断下滑,2022年我国境内生产的手机15.6亿部,同比下降6.2%,微型计算机4.34亿台,同比下降8.3%。从出口看,增速也明显回落:2022年出口手机8.22亿部,同比下降13.8%;出口笔记本电脑1.66亿台,同比下降25.3%。作为智能移动终端的制造大市,调整产品结构,应该是刻不容缓。

 

从增量到提质增效突围的建议

遵循产业基本规律,有序推进高质量发展

规律一:全球化布局,国际化合作。需要我们继续以全球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开放包容的心态、合作共赢的思维,以高水平的开放助力产业经济复苏和中长期增长。

规律二:创新最为活跃,技术更新加快。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一直是创新最为活跃、最为先进的领域,使得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创新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突围的主要推动力,必须依托持续创新来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突围的必由之路。

规律三:人才引领发展,团队方能制胜。众所周知,国际化的大公司如华为、京东方、中芯国际、比亚迪等都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需要一批熟知国际化大生产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能够从事顶层设计的技术带头人,擅长国际资本运作的专业金融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又懂得其他行业应用的跨界人才;也需要善于把数据、网络、技术、硬件、软件和服务汇聚成系统的融合型人才。电子信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突围需要聚焦于人才队伍的加快建设。

规律四:产业转移加快,承接与转移并举。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结构持续调整升级,要素成本梯度差异,区域资源重新配置,营商环境优化选择,使产业转移势在必行。承接产业转移需要有利于本土产业结构转型优化,有利于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效益,有利于构建产业集群并升级为产业创新集群,有利于向先进制造过渡,有利于产业链本土化、供应链弹性化和价值链高端化。

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做强电子信息产业

趋势一:不容乐观的外部环境仍将持续。中美关系短期内不易改善,而对中国的打压,首当其冲的是电子信息产业。美国将继续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重大装备、关键材料、精密仪器等核心领域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此外,东南亚和南亚已成为新的竞争者,而全球需求萎缩可能常态化,东莞需要重构发展战略:要以产业链为主线、供应链为纽带、价值链为方向,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

趋势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这标志着本土企业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内需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企业要把发展战略的重心转移到国内来,加快推出适应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趋势三:基础研究将成为产业竞争的焦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源头是基础研究,这需要有一批专注于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需要一批能从基础研究成果中发现应用技术的企业,要有支持基础研究的金融体系,要有一个基础研究能够持之以恒的环境和机制。建议东莞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模式,继续开拓新的布局。

趋势四:加快向先进制造业转型。这要求不断开发先进制造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和新系统,同时要求企业不断完善能适应先进制造业的新机制和强化培训新员工。

趋势五:产业竞争的新领域不断升级。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技术(算法和算力)、新一代半导体、数字技术、新型材料、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信息网络安全等。在重大技术领域,需要科学布局和有序推进,需要日积月累并持之以恒,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核心领域攻坚克难,需要有总体规划、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

趋势六:数联网将成为新的基础设施。目前,计算技术面临重构,正在从以“计算为中心”向“数据为中心”转变,管理超大规模数据要素是重点。数联网将通过数据连接和集约处理将企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投入产出联为一个系统,并通过数据管理解决数据碎片化问题,进而通过数据运行(大模型、多模态、先进算法)实现生产全流程的精准控制。未来数联网将取代互联网和物联网,成为新的基础设施。

趋势七:新发展理念贯穿产业突围全过程。制造业要从数量型增长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加快产品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服务变革;二是产品要从数量型增长向提质增效方向发展,实现降本增效、优质优品、即时生产、交货提速;三是知识产权更需要从数量型增长向高质量方向发展,重在突破核心技术和解决关键瓶颈;四是人才队伍也需要从数量型增长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这是产业突围的基石。

(作者为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编辑:张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