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决定辞职,也告诉老板了。但好不容易刚跟老板谈完,又要想怎么告诉其他人。怎么告诉用心指点你事业发展的导师?怎么告诉朝夕相处多年的同事?要不要面对面说,还是发封邮件就好?如何宣布消息才能既保持关系,又充分尊重办公室政治?
专家点评
就像你刚入职时努力让人有好印象一样,离职时也要注意保持体面。“商业世界说到底都是人际关系。”《如何做好工作》(Great on the Job)一书作者,也是哈佛商业评论《如何找到合适工作》(Getting the Right Job)一文作者朱迪·格里克曼说。“即便找到了梦想中的工作,也没必要过河拆桥,跟之前的工作单位一刀两断。”她说。离职也须认真计划,从何时告诉别人,到移交工作的时机都有讲究,哈佛商业评论《办公室政治指南》(Guide to Office Politics)一文作者卡伦·迪伦表示,她也是即将出版的《逆境中加强竞争力》(Competing Against Luck)一书联合作者。“要找合适的方式宣布,让人感觉处理得很职业,而且一切情况可控,”她说。下面说说离职时具体注意事项。
跟老板做好规划。如果继任者方面的安排没做好就贸然宣布离职,有可能造成动荡。迪伦表示,告诉所有人你要离职之前,要跟老板好好讨论,“大致规划好”。别人问起你手头的工作怎么办,你的团队和客户怎么办时,自然都有答案。“胸有成竹”才能从容应对,迪伦表示。
当面告诉别人。如今好像事事都习惯发邮件,但是当面告诉别人的感觉还是无可取代的,尤其是工作中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事,以及团队成员。“如果你领导着团队,应该当面告诉团队每个人才算尊重。”格里克曼说。对工作中的导师,密友,以及工作可能受到你离职影响的同事们也一样。每次谈话时,都要简单提下你下一个要告诉谁,什么时候。“让人帮你保密是挺困难的,”迪伦表示,“不过请大家保守几天秘密,给你时间告诉别人是很合理的。这样才能防止消息外泄,跟更多同事当面谈。”
着眼未来。如果你离职的原因并不太正面,或许你在公司里升职节奏不够理想,或是跟上司有冲突,离职时一定要忍住发泄或批评的冲动。“很不值得。”迪伦说,“不理智的行为只会影响你跟同事的关系,也会影响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人们总会问起你为何要走,尽量回答“是时候尝试别的机会了”,千万不要发牢骚。“最好留下的印象是,你为了更好地发展机会离职。别让人觉得你因为满心不忿才走的。”迪伦说。
利用影响力造福同事。你的离职“可能变成其他人的机会,”格里克曼说。“如果团队里有人希望承担更多职责,这时候你可以跟他们说,‘机会来了,为什么不试试呢?’”但要注意,别承诺做不到的事。格里克曼建议,“跟老板好好谈谈,了解清楚每个人的现有职责,这样分别谈才更坦诚。”如果不知道答案就承诺问清楚,例如你的工作谁来接手,你不在时任务由谁分配。不过,最好“离职时建议同事分担你的工作,或是寻找新机会。”
别以为自己无可替代。告诉同事你要走,到正式离职中间这段时间可能会有点尴尬。我们都喜欢认为自己无可替代,但突然之间你不用去开会了,重要的讨论也不用参加了。不要太在意被排斥的感觉。“不能得了便宜还卖乖。”格里克曼表示。毕竟是你选择了离职,而工作总要继续。“从不可或缺变成多余之人速度之快,你都很难想象,”迪伦说,“最后几周少想一些开会不叫你之类的事,多想想怎么跟你关心的同事告别,才能更好地保持关系。”
努力工作到最后一天。最后几周千万注意不要消极怠工,影响积攒多年的声誉。要走也不能留下烂摊子,文件和客户要交接得及时有条理,确保离开后手头的工作都能按时完成。还要多花点时间感谢多年来公司给的机会。即便去了别的公司,也有可能遇到前主管和前同事,尤其是在行业内跳槽时。“多个机会总是好的。”格里克曼说。“职业生涯是很长的,人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机会从哪里冒出来。”
要铭记的原则
正确做法:
工作中联系紧密的同事一定要当面告知,不要发邮件通知
离职最后几周里,不能参加某些会议或是讨论时别难过。是你决定要离开的。
离职后工作内容必然会出现空缺,鼓励同事申请承担新职责和新角色
错误做法:
突然向大家宣布辞职。一定要跟老板商量好规划,要确保你离开后所有人都清楚如何应对。
宣布离职后就开始消极怠工。
到处说工作期间多郁闷,抱怨同事。
案例1:鼓励同事承担更多责任
安东内拉·皮萨尼在一家大型花卉电商做了7年收购销售方面的工作,虽然她很热爱工作和团队,但感觉是时候考虑下一步发展了。
一家大型的乐器连锁店决定聘请她担任管理职位,她提前一个月申请辞职。公司业务很重要的时期,即情人节促销期过去后她才正式宣布,免得影响员工情绪。后来她跟团队成员一个个面对面恳谈,告诉他们辞职的消息。
安东内拉表示,最后几周里她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就是鼓励一位同事申请自己的职位,既能拓展那位同事的技能,也能保证团队的延续性。“我们都是副总裁级别,表现都挺优秀。”她解释说,“他和我都很早就介入电商领域,我也希望他能有机会继续成长。我觉得如果他能借机扩大职责范围是件好事,于是建议他在现有工作内容之外申请领导我的团队。”
那位同事向管理层提出申请后顺利通过。直到现在他和安东内拉还保持着联系。最棒的就是“我组建的团队后来一直表现优异。”她说。
案例2:提早宣布的坏处
一家台北的在线交易公司里,希亚·莫哈杰越发感觉日常管理工作令人烦躁。他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很快就找到一份特约顾问的工作,他做这个决定也是顺理成章。他告诉老板要辞职,老板提出大幅涨薪也没能劝住。希亚对四个星期后最后几天的工作交接做了计划,然后告诉了几个关系不错的同事。
不过之后他就开始消极怠工。“确定离职后我管得越来越少。”他说,“我的心早就飞走了,做事也漫不经心。这些都影响了我的名声,因为我真的太随意了。我离开时,一位新同事看了我最后一个月的工作报告,向上司汇报了我工作不用心的情况。”
“我太短视了,脑子里只想着‘反正要结束了’,所以多年来辛苦工作建立的好名声毁于一旦。”他说,“最糟糕的是,我从来没机会为当年草草离职道歉。”
所以,他希望对想着“我要辞职”的人们说: “多想想你刚入职的感觉。当年多么兴奋,对未知多么渴望,还有在工作中的学习和成长。虽然到最后你很想离开,但一开始这份工作肯定有吸引你的地方。即便你再讨厌目前的工作环境,也不能否定这份工作在你成长中的意义。”
(时青靖 | 编辑)
卡罗琳·奥哈拉是一位作家和编辑,现住在纽约。她在《The Week》、美国公共电视网“新闻时间”节目,以及《外交政策》杂志都工作过。她的Twitter账号为@carolynohara1。
离职时也要注意保持体面。一定要忍住发泄或批评的冲动。不理智的行为只会影响你跟同事的关系,也会影响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从不可或缺变成多余之人速度之快,你都很难想象,不要以为自己无人可替代。千万不要消极怠工,要走也不能留下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