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周园:我国能源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大变革,内忧外患如何克服?

来源 |《财经》年会2024 整理 | 《财经》新媒体  

2023年11月23日 10:20  

本文5880字,约8分钟

11月22日,由《财经》杂志、财经网、《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财经》年会2024:预测与战略”在北京举行。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周园在会上表示,我国的新能源有一个巨大的市场,但确实比较卷。现在的光伏、储能,包括氢能刚刚起步,已经有一些要产能过剩了,所以新能源市场还有多挑战需要克服。

周园表示,中国企拥有全球最大的减碳市场,但内外部还面临着五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有很多的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然后是要求提供第三方保证,保证的标准、程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是对ESG的要求,为海外布局带来了重大的挑战;第四,新能源在国内是很不平衡的;最后是经济性的问题,怎么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对于新能源如如何冲突这些瓶颈,周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第一,要坚定不移的走出去,同时要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第二,在能源端、应用端、生产端、技术端,有一些可以借鉴美国的方案。第三,要多元创新,把具有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有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一起聚集在新能源的生态系统中蓬勃发展。最后,要进一步拓宽绿色信贷产品的种类跟覆盖面,不断地提升信贷的规模,真正加强对企业绿色转型的金融支持。

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周园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周园:大家下午好,马克给出的题,我紧扣《财经》题目,跟大家聊聊我们看到的新能源目前面临的一些既有重大机遇,也有挑战和我们对它后面突围的思考。

首先,我们在看到国家的能源结构正在经历一个结构性的大变革,我们以火电为主,以煤炭为主,变成到2050年80%会是新能源为主,这还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结构性的变化。一方面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同时对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也是非常好的保障。在这个能源背景之下,我们的新能源就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我刚才听到前面专家谈到规模经济,我是很同意的。我们中国的碳排放占全球将近三分之一,中国有巨大的责任进行减碳,同时也为我们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全球最大的减碳市场,在这一点上包括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型也是极其规模巨大的市场,对新能源企业有非常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无论从外部,还是从自己的内部,五方面的问题先一一展开跟大家聊一下。我们的新能源已经成了出口的新三件,但是同时也在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中国这么强,我们怎么办?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过去一年中,其实是有相当多的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我们谈一谈欧洲跟美国的不同做法,欧洲的做法第一招就是碳关税,从今年1月份开始到2026年全面推行,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的很多的出口企业,包括我们当时核算的钢铁企业,碳关税要多交一倍,比欧洲跟美国的企业,对企业的利润会有40%的影响,整体对于在欧洲市场的占比会有非常大的挤压。

这是第一条。尤其是钢铁、化工受到的2023年1月份的政策影响比较大,26年全面征收,我们现在很多出口欧洲导向的客户需要找到一个解决方法,怎么样去降低碳关税对于他们的影响。这是第一层的影响。

第二层面的影响,你要交碳关税,按照欧洲的欧盟的碳排披露核查和定价标准,意味着欧洲要把它的标准推到全球的企业身上。很多产业的终极发展方式不是产能的竞争,很大一部分是标准的竞争,欧盟的碳关税后面标准也是它中间重要的目的。这是今年一月份开始实行,今年欧盟以前一向是比较批判贸易保护主义的。待会儿会谈到美国出现了通胀压缩法案,你里面有非常清晰的贸易保护条款,欧洲为了回应的美国贸易保护条款,也是为了鼓励本地化的生产,欧洲也刚刚通过了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在这个里面,欧盟要求绿色工业要在欧盟进行一定比例的生产,所以它们40%要在欧盟进行本土生产。如果你不满足这个标准,你就拿不到它的补贴。

另外,它的关键原材料也有非常明细的要求,不同的关键原材料多少要有本地的供应链提供。这是有非常清晰贸易保护色彩的法案,对本土化要求非常高。这个会有很大的影响。当然在欧盟拿这个补贴比较复杂,欧盟整个流程法规确实非常繁琐,但是还是要走过这个手续才能拿到补贴。为了满足欧盟的要求,需要在欧盟设立工厂,又出了新的ESG法规,你在欧盟设立公司,设立制造环节对ESG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披露的时间要求企业的ESG披露跟财务报告同期发布,时间是大大压缩了。企业需要额外为ESG作出大量的相关准备。第二,要求提供第三方保证,在这一点上保证的标准、程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也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跟金钱去适应这个要求。

还有数据质量和集成。它对要求企业必须披露详细的排放数据,尤其是价值链上下游,就是我们说的范围3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对企业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有多少企业真正对你上下游的供应链排放有把握呢?所以对于企业数据收集、集成、自动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最后要求你能预测未来的排放,在内部建立预测变化系统。今年新鲜出炉的ESG是非常严苛的。

我们在全球做了将近2000个减碳项目,但是大部分项目是十几年前跟一些欧洲企业,欧洲企业确实在减碳走的比较先行,包括欧洲和美国的企业范围3的项目做的很多,国内的企业非常少的。而且国内很多企业在范围1、范围2的数据真实性和可追溯性还有很多可以提供的空间。欧盟的三把刀,刚开始征税,然后要求本土化,第三是对ESG的要求,对中国的新能源企业还是把欧洲作为第一市场,因为支付能力强,市场比较大,所以对于欧洲的产能输出也好,海外布局其实是带来了重大的挑战。这是欧洲的打法。

我们看看美国的打法,美国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推出的通胀压缩法案,去年推出的。这里面简单的说就是政府补贴,但是美国的政府补贴数量巨大,而且补贴的所有的环节上下游非常周到,整个的政府补贴在未来的十年,美国政府投入5000亿,我们估算能够带动全社会的投资在3万亿到7万亿美金之间,这个数量也是相当巨大的,十年。从能源端、应用端、技术端、生产端进行补贴,美国政府有人批评它按照中国的套路搞补贴,但是它比中国做的详细多了,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一个环节都没有漏掉。

美国的通胀压缩法案出台之后对整个的新能源的成本其实是有极其巨大的影响的,从太阳能、风能都有将近一半以上的成本的压缩,储能是20%,在这样大的成本压缩之下,我们估计美国新能源装机占比从现在的40%大2030年达到65%到80%。它要求核心的零部件40%来自中国,或者美国的同盟国,50%的电池零部件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生产,这个比例每年上升1%,不能在中国进口。我们在最右下角可以看到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原材料的产能从石墨、加工锂到电池,电池就是80%在中国,其他的也是60%以上,中国的比例是非常高的,美国要求40%、50%在美国生产,很大程度是对中国的很多企业进行了限制。但是欧盟也进行了很多抗疫,因为它要求的本土化确实是比较清晰的贸易保护的色彩。

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的通胀压缩法案跟基础设施法案不一样,基础设施法案是提前一年出来的,但是法案出台之后没有什么动静,雄心勃勃,但是没有钱,大家也看不到钱从哪儿来,没有什么影响。但是通胀压缩法案是退税补贴,钱很清晰的,一出台我们全球的客户立刻在美国开始进行设场,我们帮很多欧洲客户进行了在美国设立产能,开设工厂的项目,但是现在已经一年了,他们最后是不是拿到补贴我们再看,但是起码法案出来以后立竿见影,确实吸引了很多全球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产能的建设。

刚才谈到它对先进的新能源成本补贴是非常大的,这里把氢能拿出来举例。美国的氢能补贴之后,如果我们看最右边的,现在美国的氢气成本是3.9到4.2,这是绿氢,补贴之后美国生产绿氢的成本是负的,负的0.4到0.6,制革环节都补贴,制造的时候场和地不用你掏钱,加上运输如果运到东亚来,美国的绿氢曾经是相当高的,从3.7到3.9是最不具有竞争力的,经过补贴之后哪怕加上运费0.7也是最具有竞争力的绿氢出口。这是通胀压缩法案确实是真金白银在新能源各个环节进行补贴,美国的打法通过国家补贴加上贸易保护跟中国进行竞争。美国是第一个推出贸易保护的,欧洲紧随美国后面,包括澳大利亚和日本也在考虑相似的法案出台。这是全球的压力,中国企业在国内这么卷,全球产能输出碰到的挑战和复杂性还是比较高的。

新能源在国内最大的挑战是很不平衡的,70%用电需求在东部,但是70%的新能源产能在西部,供需是错配的,运输存储就有很大要求。新能源自身的特点是有它的不确定性,如果不刮风,如果没有太阳,如果不下雨,我们的风光电都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大家看到特别典型的就是去年四川出现用电荒就是因为水电不行,80%是水电,一旦没有降雨就会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在2050年新能源达到80%的比例,我们如何去通过技术手段管理储能也好,其他的能源转换也好,去管理新能源的天生的波动,对保证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活还是非常关键的。

另外,我觉得中国发展到现在在新能源方面,在风光,包括新能源汽车还是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如果我们看左边中国已经连续九年新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产销国,如果看全球的市占率,光伏组件84%,光伏装机量40%,风电58%,陆电46%,水电业务遍布140个国家,份额是70%。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这也是为什么欧美推出了贸易保护的原因。但是我们看到新能源赛道其实远远不止风光和新能源汽车,我们在很多其他领域,包括氢能、氨、甲醇,各种各样的领域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的技术并没有领先,有些领域还是欧美在领先的,包括储能。我们的锂电池成本需要降低,多元技术路线也需要加速,在某些技术路线上也还没有领先,CCUS在中国基本只是示范作用,成本太高昂了,推不下去。我们很多赛道大家也不能盲目自信,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很多其他赛道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另外,我认为是比较要命的就是经济性的问题。新能源投资250亿,这里面有关新能源相关的基础设施是140万亿,其中包括新能源的设施成本40万亿,非电消费端的改造37到98,包括搁置的成本,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这么巨大的成本,资金从哪儿来?我们同时也看到现在在目前的情况下,未来的新能源运输,刚才说东西是错配的,运输的成本未来可能会增加30%,28%。在储能环节,如果比一下锂电池0.67,传统的抽水储能0.29,还是比较高昂的。氢能现在放在了交通环节,但是氢能重卡无论从购车成本,三倍于普通的燃油重卡,每公里燃料成本两倍于燃油重卡,它的规模化是有很大挑战的。因为价格过于高昂。我们在氢能领域很多应用场景还是因为成本过高,怎么解决综合性和经济性的问题是下一步发展很大的一块。

刚才马克谈到中国确实比较卷,中国有一个大市场,产能起的非常快,不好的地方很容易大家跳到一个池子里面,很快卷起来了。我们现在的光伏、储能,包括氢能刚刚起步,已经有一些要产能过剩了,因为成本太高,应用场景有限,已经有些前期的趋势了。BCG一直深度参与联合国气候大会,今年的COP28我们也会参与其中。我们发现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谁都没有赚到钱,上下游都没有钱钱,怎么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刚才我们谈到内忧也好,外患也好,新能源还有很大的挑战应该克服。我们有四个方面的建议,新能源如何破题,如何冲突这些瓶颈。

第一,还是要坚定不移的走出去。尽管我们看到复杂性也好,法律法规的壁垒也好,但是中国这么大的产能,如果不走出去,我们自己内部太卷了。而且欧洲就算是设置了很多壁垒,其实还是可以做,我们也载帮助一些企业进入欧洲市场。除了传统的欧美市场以外,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国家,减碳的需求不是只有欧美,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减碳。我们今年在沙特参加阿拉伯中国的商业峰会,这些产油国家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新能源计划,他们也对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在这边进行产能的输出,进行技术的输出有非常高的兴趣,包括我们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企业要坚定不移走出去,包括中东、欧洲,还是有很大的机遇,当然我们在这么多国家当中要优选一些有支付能力的市场。

走出去很重要的地方一定要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未来的行业竞争,我们现在是跟欧美进行,实际是跟美国竞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牢牢把握国际的标准。这一点提升主导制定新能源发展的国际标准,对于帮助我们提升国际话语权,减少生产的成本,降低贸易壁垒还是非常关键的。也鼓励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多多参加一些像COP这种全球的交流跟活动。

另外,从美国去年推出的通胀压缩法案,有很多是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从能源端、应用端、生产端、技术端,如果对比中国的政策和美国的政策,在每一个环节都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能源端,我们在前沿的能源针对性补贴,无论氢能,其他的先进能源是可以更有针对性。在应用端,我们的很多补贴其实在新能源汽车有,但是其他的没有,在消费端如何针对多元应用场景,比如节能改造,高效率的电力设备购置,清洁能源使用还是有更大的鼓励的。生产端的风光氢的核心产业链环节如何有针对性的补贴政策?在技术端,注重国家级的科研项目投入,打造专业化的新能源孵化器。有一些是可以借鉴美国的方案。

还有一个重要的一条,多元创新。能源领域的传统是由央国企主导的,新能源已经起来了一堆非常好的民企,尤其是在风光领域。新能源的赛道其实非常多元,非常广泛的,有很多的时候这些民企也要跟央国企进行合作,如何提升民企的信心,提升企业信心,央企打开产业链更好的跟民企合作,包括把具有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有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一起聚集在新能源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蓬勃发展,这是我们需要进行关注的地方。

最后一个钱从哪儿来?经济性的问题,虽然我们已经有很大的产业投资,6000亿也好,政府引导基金也好。但是融资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短板的,如果从绿色信贷,现在是16万亿,但是我们现在绿色信贷仍然需要进一步拓宽绿色信贷产品的种类跟覆盖面,能够不断地提升信贷的规模,真正的对企业的绿色转型有大的金融支持。如果绿色债券现在是8000亿规模,仅仅是在非常初期的起步阶段,如何提升绿债的可信度?尤其跟国际标准接轨,完善绿色债券评估、信息披露、存续期管理制度,提升流动性,还是有很多工作要进行。从机构投资者,绿色资产证券化也是在非常初期的只有2000多亿的起步阶段,在政策窗口打开,2021年有绿色基建的REITs提供,这里未来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融资途径,如何更好的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能够对实现每年8万亿到10万亿的投资需求非常关键。

跟大家分享了我们对新能源发展的机遇,包括我们看到的一些瓶颈和破题思路的思考,谢谢大家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