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掉队,这个经济大省冲击“百万俱乐部”

作者 | 程晓玲  

2024年01月12日 22:01  

本文3355字,约5分钟

汽车工业大省山东,终于向新能源汽车“百万俱乐部”发起冲击。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山东汽车产量达176.5万辆,仅次于广东、重庆、上海,排名全国第四。

然而,在代表未来新势力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上,山东不仅与上述省份差距极大,更是被陕西、安徽、江苏等远远甩开。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支柱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未来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支撑点。作为全国第三经济大省的山东,显然不想、也不能掉队。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明确目标到2025年,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100万辆左右,排名跻身全国前五位。

当地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山东新能源汽车产量30.5万辆,预计2024年将突破40万辆。这也意味着,山东要如期实现上述产量目标,未来两年年均增量需达到30万辆,难度不小。

进一步来看,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据山东全省近8成的济南、青岛,又将如何错位布局,助力撑起这一“百万产能、千亿产值”目标?

1

目标

回看这场新能源汽车产业竞逐赛,山东“入局”并不算晚。

以济南为例。早在2009年,济南就与北京、上海、深圳等13个城市一同入选国家首批“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试点城市。

同年3月,济南市与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签约,引进首批新能源客车。这也是济南签下的新能源汽车第一单。

不过,直到10余年后,比亚迪和吉利大手笔落子,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才算真正迎来“质”的飞跃。

2020年,济南与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入新能源车生产线,济南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项目总投资112亿元,计划年产10万辆。2022年11月,该项目首款车型——A000级纯电动车型下线。

2021年8月,济南与比亚迪签署全方位合作协议,宣布在新能源动力电池、半导体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2022年11月,比亚迪在济南首台电动汽车整车下线。

风口之下,各地抢滩布局项目落地,时间就是“生命”。但相比合肥、西安等新晋力量,济南的推进速度稍显缓慢。

一个例子是,同样在2021年落户合肥的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仅10个月就实现从项目签约到整车下线。

到2023年1-11月,仅合肥一市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就达68万辆,超过了山东全省的产量。

作为山东另一“核”的青岛,在2009年才迎来第一个汽车零部件企业落地。2014年,北汽新能源把北京之外的首个生产基地放在了青岛,成为青岛首家整车生产、销售的新能源汽车综合基地。

即便北汽新能源销量很快迎来跨越式增长,青岛新能源汽车产量一度高居全国前列,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革新背景下,青岛受制于车型单一、缺乏足够强的龙头企业等因素,同样迅速被诸多“后来者”甩开。

山东也一直在努力破局。从公开报道看,这并非山东官方首次发文确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

2022年9月公布的《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就曾明确,到2025年,山东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0万辆,行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成为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国际影响力突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区。

相比《行动计划》,短短两年内,产量目标增长一倍,紧迫感不言而喻。

2

 “错位”

用当地媒体的话说,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蓄力期”转向“爆发期”。

根据《行动计划》,山东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提质扩量,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其中在产量方面,明确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100万辆左右,排名跻身全国前五位。

眼下的山东,距离“百万”目标有多远?

作为全国四个工业大省之一,山东的汽车产量已连续多年突破百万辆,全国位次更是进步明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山东汽车产量为87.94万辆,至2023年前11个月攀升至176.5万辆,不到6年增幅已超100%,排名也从全国第12位跃升至第4位。

然而,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看,2023年1-11月,广东、上海、陕西、江苏、浙江分列全国前五,山东则以16.42万辆,仅排在全国第10。

这样的成绩,显然与汽车工业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以同期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五的浙江为参照,2023年1-11月,浙江汽车总产量138.26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53.83万辆,占比近39%。而山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仅为9%,差距显著。

除了新能源汽车占比不高,缺少高能级、龙头企业项目也是山东的一大痛点。

公开数据显示,山东现存9.85万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位居全国第一,高于广东(9.08万家)、江苏(6.92万家)等新能源汽车生产大户。

而从工厂产能看,作为济南新能源汽车生产的两大主力,济南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项目目前年产能30万辆整车,济南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项目月产万辆。

相比之下,西安比亚迪、上海特斯拉超级工程年产均超90万辆;比亚迪合肥工厂年产能40万辆,大众安徽年产能规划35万辆……

在此背景下,此次《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将通过实施产业链“5567”提升工程(做大5家乘用车龙头企业、5家商用车龙头企业,做强6项核心部件,做优7个配套产品领域),力争到2025年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3

分工

具体来看,《行动计划》对山东省内各市作出明确分工——

以济南、青岛两市为核心,鼓励产能、关键配套集中,重点支持乘用车、商用车全面发展,打造两大千亿级产业基地;

以淄博、烟台、潍坊、日照、临沂、德州、聊城等市现有整车布局区域为补充,重点提升产能利用率;

突出枣庄、东营、济宁、泰安、威海、滨州、菏泽等市现有配套优势,鼓励发展区域特色配套产业。

毫无疑问,作为山东“双核”的济南和青岛,将在支撑山东打赢这场新能源汽车“翻身仗”中扮演关键角色。

根据《行动计划》提出的实施产业布局“错位发展”行动,济青两市各自的重点方向也得以明晰↓↓↓

截图来源:《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除了上述细化分工内容,《行动计划》也在不同章节中分别“点名”济青两市的工作重点。

例如,在“强化重点项目支撑”部分,除了同时提及济南和青岛的新能源乘用车重点项目,还提到要推动济南的智能网联重卡项目;在“配套部件产业集聚发展”中,济南定位为三大工业母机产业基地之一,青岛和东营、烟台等市则瞄准打造新能源汽车轮胎集聚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山东省级层面印发的《行动计划》,还是济青两地的官方表态,加速“产能爬坡”都成为近期的发力重点。

其中,《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推动济南、青岛两市新建项目加速产能爬坡。事实上,这也是其如期实现新能源汽车百万产量、5000亿元产值规模的关键支撑。

根据济南的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青岛则提出,到2026年全市整车产量达到1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60万辆;产业链产值实现3000亿元,本地配套率达到55%。

一个积极变化是,近几个月来,首款搭载纯固态激光雷达技术的量产车型——极石01,以及星途瑶光C-DM、奇瑞风云T9等多款全新车型接连导入或下线量产,标志着青岛车型单一、偏低端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正在改变。

加速向高端市场破圈突围,能否助力青岛乃至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眼下“新能源战事”进入白热化的下半场,市场风云变幻,一切仍待时间检验。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