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下的红利资产:基金数量和规模激增,有人唱衰有人拥趸

来源 | 《财经》新媒体 作者 | 蒋金丽 编辑 | 蒋诗舟  

2024年07月24日 11:29  

本文2550字,约4分钟

在缺乏赚钱效应的上半年,“红利”是为数不多的投资亮点之一。

热门赛道从来不缺买单的人。顺着规模变化的后视镜,会看到无论是新发还是存量产品,都有显著的资金流入红利主题基金。

和需求端的火热不同,投资端是另一番景象。券商研报显示,二季度主动拥抱红利的基金并不多,红利资产仍处于低配状态。

从基金二季报的观点来看,关于红利的分歧正在加大。有的认为,市场对红利资产的追逐已经偏离价值;也有继续看好红利的,认为长期稳定的红利类资产还是有长期的重估空间。

资金追捧但业绩分化

红利资产在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据民生证券统计,截至6月30日,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年内累计收益11%,较沪深300全收益指数超额8.9%。

港股红利同期表现更为突出。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和港股通红利低波指数分别上涨17.05%、20.42%。

红利资产的走俏,引得基金公司争相布局。据Wind统计,截至7月22日,年内成立的红利主题基金达54只,发行规模合计214.97亿元。在权益基金发行遇冷的大环境下,其中7只首募规模超过10亿元。

这个发行数量相当可观。Wind数据显示,2024年之前成立的基金中,名称里带有“红利”或“高股息”的产品共89只。首只红利主题基金——中海分红增利,成立于2005年6月16日。而2021年-2023年成立的数量,分别为8只、6只、17只。

存量产品也获得了资金的追捧。以基金二季报披露的数据计算,此前成立的89只红利主题基金,年内整体份额增长了268.58亿份,规模则增长了382.31亿元。

产品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足以证明红利“实火”。但如果将视角转向业绩,不同的红利主题基金之间分化显著。

存量的89只产品中,有70只在上半年取得了正收益,收益率在10%以上的有41只。其中,业绩最好的是工银红利优享,达到23.87%。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业绩吊尾的国联智选红利,上半年亏损了18.27%。此外,还有6只基金跌幅超过10%,分别是浦银安盛红利精选、中海分红增利、方正富邦中证主要消费红利指数增强、宏利红利先锋、大成红利优选一年持有、宏利中证主要消费红利。

面对同一个赛道,选对产品很重要。一些未能分享到“红利”果实的投资者,选择了减仓离场。上述7只跌幅超过10%的基金,除中海分红增利外,上半年份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净流出。其中,浦银安盛红利精选份额流出最多,较去年底减少4.29亿份,缩水近一半。

红利仍处于低配状态

相比需求端的火热,投资端却并未出现抱团红利的势头。

中金公司近期的一份研报指出,二季度公募基金对高股息主题关注度持续升高,以中证红利成分股测算的仓位从5.1%提升至5.6%,但仍处于低配状态。

瑞银证券的研报也提到一组数据,公募基金在二季度对高股息个股(股息收益大于等于3%)和价值板块分别加仓2.7和4.2个百分点。

“事实上,防御因子与价值因子及红利策略有较多重叠。不过,我们注意到相关策略并未达到拥挤水平。”该研报指出,公募对高股息个股和价值板块的持仓比例离历史高点分别还有6-8和47个百分点的距离。

天风证券通过对基金二季度重仓股的分析,发现公募主动加仓行为和市场关注主线之间存在背离。

从表观占比分析,家电、汽车等出口链/出海链主要板块占比上升、煤炭、石油石化、有色、银行和公用事业等红利板块占比亦上升。但拆解背后主被动结构,天风证券发现,公募基金可能并未主动加仓除家电外的上述板块,且家电的加仓金额也很小。

“换言之,基金持仓中出口(出海)链、红利这两类上半年的主线逻辑板块的占比提升,主要来自市场自身涨跌的被动变化,而公募主动加仓方向是电子和军工。”天风证券表示。

此外,多家券商研报提到,公募基金二季度重点增持了电子、通信等科技板块,主动减仓的行业为食品饮料、计算机等。

有人唱衰有人拥趸

从基金二季报的观点来看,关于红利的分歧正在加大。部分基金经理认为,市场对红利资产的追逐已经偏离价值。

睿远基金赵枫直言:“出于对未来前景不确定的担忧,市场当前对风险和成长极为厌恶,投资者似乎已不太在意相关公司的商业模式及其盈利的稳定性,给予了短期现金回报很高的关注度。”

他认为,如果结合公司盈利质量和长期空间看,当前对高股息公司的追逐似乎已有一些趋势意味,而非完全从价值角度出发。

丘栋荣从中庚基金离职前发布的二季报中,也发表了对红利的看法。他先是指出,几年之前略显鸡肋的红利资产是今日的“明珠”,风浪中大船更如磐石而扁舟飘摇不定。

“当下普遍看重确定性,而保持在场且敢于想象的难度颇高。”在他看来,高股息策略长期回报偏贝塔,且并非低风险策略,高股息策略在趋势中被投资者不断强化和线性交易,标杆公司的性价比持续下降。

嘉实基金谭丽提到,适度减持了部分红利类的资产,主要是上游资源类资产。原因在于,该类资产经过持续几年的上涨后,估值已经趋于合理,继续上涨需要对商品价格有较强的假设,从投资性价比角度,吸引力已经有所下降。

也有继续看好红利的。

“我们维持对红利类资产的看好。”富国基金孙彬认为,红利类资产的强势更多是源于资金对业绩确定性的追逐,“在过往我们愿意给成长股高估值,往往是因为我们在一个合理的置信度范围内相信未来3-5年公司的成长性。当对公司未来判断的置信度降低后,成长板块的估值自然也要打折”。

长城基金廖瀚博在二季报中表示,增加红利资产和周期资产的配置比例,强化组合的抗风险能力,耐心等待市场风格变化的拐点。

“目前长期稳定的红利类资产还是有长期的重估空间。”宏利基金庄腾飞指出,在红利内部,不同类别资产也是有区分的。

“这两年红利风格的占优主要依靠的是公用事业和能源类资产,这些属于稳定红利风格资产。而金融和周期等领域的周期红利资产这两年的超额收益并不明显,并未过多透支估值重估的力量。”他认为,金融周期领域内长期稳定型周期红利资产重估空间依然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