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洛杉矶,中国重返夏季奥运会,至今已整整40年。每一届奥运会都只有短短两周的时间,但它却像年轮一样,清晰地印刻在国家与个人的生命之中。
对于国家来说,这4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40年。从开眼看世界时的懵懂,到不懈地拼搏与追赶,再到自信地屹立于潮头,中国在这一届届奥运会中的征程,恰如一部浓缩的史册。
对于个人来说,奥运会更是伴随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很多50后、60后还记得许海峰和中国女排带给全民的振奋;70后、80后还记得刘翔、林丹充满霸气的夺冠场面……2001年7月13日,中国首次申奥成功。萨马兰奇念出“北京”的瞬间,成为全体国人的时代记忆。
也正是从那一年起,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拥抱全球市场,从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整整一代人迎来了时代赐予的机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时,《北京欢迎你》成为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经典。这不仅是因为它的旋律朗朗上口,更因为它的歌词准确地捕捉到了整个社会开放、向上的心态。
中外合作与交流的加深同样体现在奥运赛场上。刚刚加入奥运大家庭时,很多项目还处于“闭门造车”的阶段,训练虽刻苦,效果却并不理想。如今,洋帅的身影出现在多个运动队中,一些曾经的弱势项目迅速崛起;很多优秀运动员常年在国外训练比赛。苏炳添、谢震业在美国接受新的训练方法后成绩跃上新的台阶。
体育人才的跨国交流早已不是新鲜事。30年前,国人曾为小山智丽在亚运决赛中击败邓亚萍而久久不能释怀。如今,国人对“海外军团”的态度已很包容,知道他们无论代表哪国参赛,都同样展现着华人的才华与勤奋。有“走出去”,也有“请进来”:华天、谷爱凌、郑妮娜力等在国外长大的华人运动员选择回国效力,更有林孝埈这样的“非血缘归化”运动员身披五星红旗为中国摘取荣誉。
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人的观念也在悄悄变化。自中国在北京奥运首次登顶金牌榜后,国人对金牌不再那么敏感,能以更加成熟和坦然的心态面对赛场上的输赢,为各国运动精英的精彩表演、为人类挑战自身极限的精神而鼓掌助威。博尔特、菲尔普斯、羽生结弦等国际巨星在中国同样拥有大量的粉丝。
在经济领域,国企、民企和外企各显神通。体育领域,除了传统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各种市场化的组织和培养形式也在涌现。网球顶尖运动员已普遍“单飞”,借助国际化的职业团队力量,世界排名不断上升;一些项目的国家队选拔也向社会组织开放,“英雄不问出处”。
中国的开放与发展并不仅仅体现在赛场上。每一届奥运会,无论主办城市在哪里,我们都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奥运吉祥物、纪念品大多来自义乌;多种赛事指定器械和用具来自中国厂商;不少外国代表团的运动装备来自中国品牌;若干项目的电视转播画面出自央视团队……在每一个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赛场”上,“中国队”都在以日新月异的表现,为奥运会这个全人类共享的盛会作出贡献,赢得世界的掌声和赞许。
2024年巴黎奥运会是人类走出疫情阴霾后的第一届奥运会。疫情后的中国经济也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出海浪潮。如果说改革开放最初的重点在“请进来”,那么这一轮的关键词则是“走出去”。品牌出海、产能出海、市场出海都是各行各业热议的话题。巴黎奥运期间,很多中国品牌都来到塞纳河畔,或开店,或举办活动,向全世界展示和“推销”自己。要想在别人的“主场”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更充分地加强交流与合作,理解世界、融入世界,为做大全世界的“蛋糕”作出贡献。
奥林匹克运动自诞生起就象征着人类的团结、友爱,以及战胜分歧、弥合冲突的决心与勇气。它是人类始终保存着的理想主义圣火。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逆全球化的趋势、新冷战思维均有所抬头。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巴黎奥运会的口号“奥运更开放”(Games Wide Open)正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时代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