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如何存续?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张国有 蒋云 编辑 | 许瑶  

2024年08月28日 19:11  

本文5587字,约8分钟

基本技艺—传承人群体—多种载体—市场经营—外部扶助—数字复制,再回到基本技艺。非遗存续在这个循环系统中,不断地延续升华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557个,其中,43项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如何存续?产生影响的至少有六个经济因素:基本技艺、传承人群体、多种载体、市场经营、外部扶助、数字复制。

基本技艺:非遗存续的基本指向

非遗存续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来看实际情况。造紫砂壶是经济活动,紫砂壶是非遗,壶是物质的,壶要存续。但非遗要存续的核心不是物质,而是物质中非物质的部分,是制壶的工艺方法。再看,刺绣是非遗,绣品是物质的,但真正要存续的是绣品中非物质的刺法绣法。还有,篆刻是非遗,印章是物质的,但真正要存续是印章中非物质的篆字及刻法。所以,非遗存续的目标指向是技法技艺。

技法技艺指向不仅存在于物质形态中,还存在于非物质的艺术形态中。例如京剧,京剧是非遗,但其本身不是物质形态,而是非物质的艺术形态。京剧有许多经典剧目,如《霸王别姬》《长坂坡》《玉堂春》《打渔杀家》等。剧目的存续传承,使人们看到了一部部有故事的戏。师傅传给徒弟、徒弟演出的也是戏和故事。老辈的师傅对徒弟说,你把这几部戏弄通了、弄懂了、弄透了,一辈子不愁。徒弟不负师傅的期望,下力气练功,成了名角儿。

看起来,徒弟承传的是京剧剧目,实际上,承传的是其中的道义和技艺。师傅每天教的是唱、念、做、打的艺术,是手、眼、身、步的技巧,是其中的道理和规则。教会一套方法,就融通一个角色。徒弟如果能独立登台演出,就基本算出道了。这里,技艺是基本,剧目是载体。师傅通过剧目,把自己通晓的理念、规则、程序和方法,传给下一代,再由下一代去领悟、完善、升华、传承。

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非物质的艺术形态,非遗存续的基本指向是内含的理念、规则、程序、方法、技巧、工艺、造型等。这是后辈要掌握的基本法,要练的基本功,概括起来归为“基本技艺”。在基本技艺中,理念是第一位的,是指导思想,涉及做人的宗旨、做事的原则、艺术的真谛、技术的灵魂等。不同的非遗项目有不同的基本技艺。10万项非遗,各有各自的基本技艺。所以,基本技艺是非遗存续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非遗传承人群体:非遗存续的主体力量

掌握和传承基本技艺的是非遗传承人群体。传承人群体包括核心传承人和所有使用该项目基本技艺的各层次的人。非遗项目的核心传承人只有一个,但使用基本技艺进行生产制作的就有380人,这300余人同样进行着非遗的传承与存续。

非遗是基于传承人群体并在特定区域活动的文化结晶。非遗传承人群体主导着基本技艺传承的品质、深度、速度和幅度,主导着非遗传承成果的实现。传承人群体的断代或消失,意味着这个非遗项目和这个项目造就的非遗经济的断代和消失。

我们现在看到的非遗产品、非遗艺术活动、非遗制作过程等,在几百年前产生的时候,就是当时民众的手艺,是民众谋生的手段,是民众的生活方式,延续至今成了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手工制鞋、刺绣、漆器制作、毛笔制作、木活字印刷、茶制作、晒盐、酱油酿造都是这种情况;还有传统食品,如面条、包子、麻花、烧饼、馒头、月饼、火腿、烤鸭、豆腐、泡菜、粉丝、米线等也是这种情况。当初的各路手艺人,并不是为了进入今天的非遗目录而成为传承人,而是为了当时的生存和生活,很自然地存续演进到现在。当初制作产品的人成了现在的传承人,成了当代非遗存续的主体力量。

宜兴手工紫砂陶的技艺和制作,有600多年历史,经历了几十个代际相传,其主体力量就是传承人群体。这些人主要聚集在宜兴丁蜀镇的六个紫砂专业村。六个村目前有国家级传承人4位、省级21位、无锡市级106位、宜兴市级117位,核心传承人248位;有村民26288人,其中有13771人从事紫砂生产制作,占总人口的52.38%;传承人群体约14000人。紫砂陶技艺通过手工家庭作坊和经培训的大量民间技艺人才来传承发展,构成了紫砂陶技艺当代存续的传承人群体。传承人群体是非遗存续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非遗载体的多种选择:适应不同的民众需求

基本技艺有规则可循且相对稳定,而基本技艺的实现载体可以有多种选择。这种多样化延伸就为非遗适应民众需求、进行市场经营提供了便利条件,拓展了非遗的存续空间和存续机会。

追求非遗载体的多种选择,主要是为了去适应社会大众的不同需求。有一个编织类做绳结的非遗项目,其基本技艺是缠、绑、编、织、结,形成了系统的一套绳结艺术。这套基本技艺可选的载体多种多样。可十几年前,潮流性的需求是大红色的中华结挂件。开始需求挺旺,规模挺大,后来由于竞争和品种单调,需求减低,越做越困难,十几个门店最后剩了一个。

后来受客户需求的启发,转向装饰性、生活性的绳结,做手链、项链、小挂件、小摆件等,将金银玉石等元素融入创作中。例如将金丝与结绳相互编织,丝与金的交错带来精致的视觉享受,去适应人们生日、新婚、大人小孩喜庆的需要。还有,制作绳结、结扣7个大系列、50个小系列,基本元件有100多种,根据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组合,去适应年轻人新潮性的爱好。这样,把结绳这种古老的工艺品变成年轻消费者追捧的时尚潮物。这么一调整,市场越做越火。2023年,这家公司已有130多家门店,销售额2.9亿元。生存没问题,更好的生存也没问题。

这里要特别关注两点。一是关注需求。对非遗来说,大需求,大机会;小需求,小机会;没需求,必死无疑。要利用多种选择,去寻找更多需求或创造更好的需求。二是关注年轻人的需求。年轻人是非遗传承、传播、存续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动能。如果哪个非遗载体不受年轻人欢迎了,那么这个非遗载体从趋势上就开始衰退了。所以,每个时期都要把年轻人的需求趋势、爱好品味、兴趣热点等作为评价非遗存续的一个基本标志。年轻人的需求是非遗存续并持续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市场经营:通过市场寻求非遗存续的基本条件

市场是消费者买卖交易的平台,经营是在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买卖办法进行交易,通过市场寻求非遗存续的基本条件就是以传承人群体设立企业,或组建合作社,或注册为个体工商户,构建一个传承人经济体,以有需求的非遗项目为载体,进行市场经营。

传承人经济体经常考虑的问题,例如,适应什么需求、生产什么产品、如何经营;要计算和控制成本,如原材料、人员、房租、水电、税收、销售费用、财务费用、杂费等;要预计年平均销售收入,考虑门店数、销售量、销售单价、收入结构等;要考虑年平均利润额,如果出现亏损,要检查是什么原因;如果要持续发展,还要考虑同行竞争者的威胁,考虑依靠市场经营,能否长期发展等等。这些都是非遗存续的经济条件。

实际经营中,核心传承人通常是技艺出身,是技艺性的匠人。但要进行市场经营,只靠技术做匠人还不行,还要有市场思维,有商人的头脑,否则就难以在市场中存活。在传承人经济体中,匠人的专长是做基本技艺的事;商人的专长是做市场的事。无论匠人商人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还是几个人分开来做,传承人经济体必须兼有这两种职能,才能使经济体和基本技艺正常存续。

有个非遗传承人说过一件事。有个村民摆摊卖竹编的知了(蝉),小巧玲珑,非常可爱。8元一个,一天卖四五个。一天能编10个左右。有个非遗产品经营者用10元收购,村民可在家里做,一个月能卖300个左右,收入约3000元。收来的竹品知了,要做工艺完善和文化挖掘才能增值。例如,放在天鹅绒的盒里,或攀在一个小树枝上。文化构思,“知了”的意思是“知道了”,代表聪明智慧;“蝉”饮树汁而生,高洁透亮;“蝉联”的意思是幸福接连不断等。对购买者来说,既要买蝉,还要买称心如意的“蝉意”。这就是非遗产品的文化设计和市场的经营思维。

经过构思,定39元为市场销售价。技艺处理、文化加持、人工费等费用18元,加上收购价10元,总成本28元左右。放在购物中心的门店里销售,销路看好,利润约10多元。匠人摆摊一天卖40元,靠技艺赚收入,养活不了自己,也养活不了家人。但有了商人头脑的策划,结果就大不一样。策划后的模式是匠人为商人提供技艺和技艺载体,商人为匠人提供更好的市场收益。匠人-商人两种职能,对传承人经济体缺一不可。

市场经营有个总原则,就是“收益大于成本”,这是存续的基本条件。反过来,如果成本大于收益,又长期难以扭转,有可能出现危机。所以,通过市场经营,寻求收益大于成本的基本条件,这是非遗存续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第四个重要因素。

外部扶助:政府扶助与公益基金的扶助

传承人经济体进行市场经营,收益大于成本,长期良性循环,实际上不需要政府的资金扶持。但有些市场性比较弱的非遗项目类,如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游艺等,需要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甚至长期的定额资金的支持。有些市场性比较强的非遗项目类,如传统的食品、纺染织绣、家具、陶瓷、漆器等,可能更需要市场的支持。也总有些市场主体,由于环境变化,经营上出了问题,资金入不敷出,陷入困境。这种情况下,需要外部扶助,救死扶伤。

政府是非遗发展的重要支持性力量。多年来,各级政府在财政资金支持、基本设施支持、人才培养与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资金支持上,中央和地方财政,年年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对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进行扶助。2024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中央财政投入8.26亿元,用于重点项目2.82亿元,用于一般项目5.44亿元。地方财政同样投入资金,用于支持地方非遗项目的发展。

除了政府扶助,还有一个公益基金的扶助渠道。公益基金有三类情况:一是各类社会基金会,如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等,设立非遗扶持的专项基金;二是地方团体、行业协会等,设立专门的非遗基金会和专项基金,例如北京非遗发展基金会等;三是企业、商会设立相关的专项基金,如龙湖公益基金会等,来支持非遗发展。

有个集团公司出资设立多个专项,在非遗保护、技艺传承、人员资助、举办展览等方面给予支持。还有的设立专项基金,本金不动,用其利息支持非遗团队的发展。如果用1亿元作本金存银行,2024年工商银行定期存款一年期利率为1.35%,年可收利息135万元。这大致可长期支持一个小型戏曲团队的发展,或支持三个年费用在40万元左右、非常稀缺又非常重要的传承人团队生存。

外部扶助,有的是政策性的长期支持,给予定额拨款;有的是阶段性支持,有时间限制。传承人遇到的问题,不一定都是资金问题,还有许多是经营问题。阶段性支持的主要方向还是帮助传承人经济体重建市场经营机制。外部力量扶持助力传承人经济体回归市场经营,这是非遗存续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第五个重要因素。

数字复制:基本技艺的虚拟存续方式

传承人经济体,如果市场经营困难,那就请政府扶助;如果政府不能扶助,那就请公益基金扶助;如果公益基金不能扶助,那就请亲朋好友扶助;如果亲朋好友也不能扶助,那就只好自生自灭。10万非遗项目都让政府、协会、基金来帮扶,也帮不过来。

现实难以存续的非遗载体和传承人经济体,难以挽救的情况下,其基本技艺就进入数字存续系统。数字存续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筹集资金,用数字技术把非遗项目的理念、方法、技巧、工艺及其载体,复制出来,留存下去,供后来人观摩、学习、研究,或者将来有机会有条件有需要的时候再复活。这个过程叫“非遗的数字复制”。

实际上,无论非遗项目生存是否有问题,有条件时,都可以进行数字复制。例如,昆曲、藏戏、古琴艺术、窑洞营造技艺、蜡染制作技艺、木雕技艺等,都可以这样做。先选出代表作,进行二维或三维的全过程数字化录制。代表作全程录制之后,再分部分、分单元、分动作、分工序进行具体记录,便利后来者能仔细观摩、学习。

非遗的数字复制,有四个关键点:一是制定数字复制的标准及规则,统一按标准模式进行复制;二是按标准、规则进行非遗代表作的数字化采集,并进入数据库;三是搭建架构合理的数据库,完善储存条件;四是有专门的资金支持,解决资金从哪来,如何长期保证的问题。 

数字复制的重点还是理念、程序、技法。例如,手工制瓷技艺的数字复制,既要有代表性的瓷器,又要有制瓷技艺的全过程。从采矿开始,经过淘洗、制不(dǔn)、练泥、陈腐、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窑、画红、烧炉、选瓷、包装等,展示全环节全工序,展示元素如何整合,成为一件完美瓷器。数字复制就是要完整地呈现基本技艺细节,把师傅教徒弟的道义和技艺的所有细节都用数字技术记录下来,使后来人观摩后能照模样复制出来。

无论什么样的非遗项目都可以通过数字复制,将有代表性的非遗载体及其基本技法,用数字技术完整地存续下来。用数字技术装备非遗存续条件并促进非遗数字化,这是非遗存续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第六个重要因素。

非遗存续经济要素之间的机制关系:非遗存续以“基本技艺”为目标,在“非遗传承人群体”努力下,寻求多种多样的“载体”,适应多种多样的民众“需求”,以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从事“市场经营”,困难时寻求“外部扶助”,最后可以用“数字复制”的方式将非遗技艺再现出来。非遗的每次更新换代,都要回到“基本技艺”上。基本技艺—传承人群体—多种载体—市场经营—外部扶助—数字复制,再回到基本技艺。非遗存续在这个循环系统中,不断地延续升华。

(作者张国有为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北大前副校长;蒋云为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视频与视觉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曾任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编辑:许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