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创新资源 优化创新方式|《财经》社评

来源 | 财经杂志   

2024年09月15日 19:33  

本文1548字,约2分钟

近期一系列经济数据出炉,充分表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势头不变。不过,经济复苏的速度尚未达到人们的预期。接下来,除了更好地实现财政和货币政策更精准的协同发力,还应当进一步发挥创新对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向创新要动力,以创新汇聚动能,打造新质生产力,构建增长新引擎。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当前非常有必要对创新方式加以创新,尤其要更好地围绕新业态和创新新模式优化聚合创新资源,以提升创新效率,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创新落地效能。

产学研紧密合作一直是推动中国创新的利器。当前需要围绕新产业和新业态,围绕价值链和供应链,对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升级改造,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打造新型创新链。

传统的产学研模式更多呈现为一种单向线性创新流程,倾向于学研环节做基础研发,企业层面更多做应用开发并形成最终产品。如今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和研发的链条化、节点化和可拆解化,传统的单向线性创新流程正越来越多地嬗变为产学研各方的交互式和分工合作式创新。

当下基础研发已经不再是学院派独享和专美的领域,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也开始布局乃至深耕基础研发,以便更好地进行技术储备,以创新的深度和厚度更有效应对技术的快速迭代。这种基础研发和应用型研发并重的创新模式,不仅能令一些企业更好地占据创新高地,深挖企业护城河,而且为其逆向参与学院派的基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顺畅的通道。

企业和科研院所联手进行的基础创新,有利于优化聚合双方的创新资源,发挥倍增效应,也让基础创新的生态更为丰富,可持续性也得到提高。当下人们寄望于耐心资本,潜台词是希望提升资本对于创新投入回报周期拉长的容忍度。由于不同类型的资本有着不同的属性和回报周期预期,强求一律难免强人所难。由企业携产业资本逆向参与学院派基础研发,不失为一种创造耐心资本的较佳选择。

除了联手进行基础研发,产学研联手的新模式还有很多。以方兴未艾的AI领域为例,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可以进行双方实验室的共享和协作,共同搭建算力池,进行算力的分享和联手进行模型训练等。除了研发力量和资金,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带卡(芯片)进场、带数据进池等等,从而使双方的合作方式更加丰富多元高效。

随着研发的链条化、节点化和可拆解化,企业和科研院所间在应用领域的创新协同也更为灵活多样。企业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院派提出具体的研发要求,学院派可以将一些具体的研发环节分派给有实力的企业,双方也可以双向推进相关研发的概念印证和初试及中试环节的资源共享和协作,从而更好地实现双向交互式创新。

这种双向交互式创新也应该更多包含产教融合,让学生和新型技工更好实现干中学和学中干,一方面缓解专业设置滞后产业需求疲于频频更改的焦虑,另一方面更有效满足企业更新员工技能和提升应用型研发力量的需求。

除了产学研更有效推进协同创新,产业自身也应更新创新生态,围绕链主企业构建创新集群。这同样有不同的模式可供选择。链主企业可以发挥强大的创新引领能力,引导上下游企业围绕链主进行创新。在此过程中,链主企业要充分发挥链接和赋能作用,打造行业普适型和普惠型模型,针对上下游企业积极进行落地导向型训练,并主动分享算力资源。

此外,大型头部企业也可以在相关专精特新和独角兽企业分布式创新的基础上,积极进行集成式创新,也即中小微企业可以更多专注于细分赛道的创新,而大型头部企业可以更多发挥场景、组织、集成和落地的能力,将这些创新成果锻造为能发挥更大效能,推动更大规模产业革命的引擎。

也即前者更多推动“工具的革命”,后者更多发扬光大“革命的工具”,两者相互成全,相得益彰,从而在既有的产业链之外打造新生创新链,进而将新生创新链的成果反哺既有的产业链,实现从内到外再从外到内的创新生态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