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中国香港特区各行各业将出现约18万的人力供需缺口。进一步引进人才,因此成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核心关注点之一。
10月16日,这份以“齐改革同发展 惠民生建未来”为主题的报告全文向外公布。以中文字数计,总字数超过3万余字,计有9章、228段。除人才引进,还涵盖金融、创新科技及民生等多方面相关内容。
“以市民为中心,以经济为主轴,以发展改善民生。”是李家超在会见传媒时阐释的该份报告的施政理念原则之一。作为改革求变、发掘经济新增长点的核心抓手,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地位作为首要方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近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涉及中国香港特区的相关内容表述,即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
在此基础上,香港亦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措施,例如发展低空经济、设立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等内容。而作为当地实现新质生产力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推动者,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亦表示将积极配合特区政府构建新型工业合作平台。
“《施政报告》提出发展经济及落实创科发展的工作……以及推动新能源发展、绿色运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与优化输入人才计划、‘以产业导向’发展北部都会区等措施。回应了‘三中全会’的要求,推动产业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向《财经》记者表示。
针对外部人才的引进,也因此显得顺理成章。按照李家超的解释,“谈及竞争力,一定是关于人才,而现今没有科技便没有未来,所以人才跟科技一定要融合发展,教育当然就是推动科技培训或人才培育,三者一体化,融合发展,会产生协同效应,互相呼应,才可发挥最大力量。”
为更好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除了建设北都大学教育城,前述报告着重提及要设立的机构之一,便是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统筹一体化发展。
“这个(机构的)重要性很大,所以我要求这个委员会由政务司司长担任主席,而涉及的局长,除了教育局局长、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劳工及福利局局长以外,其他的局和部门都会参与。(因为)在这个委员会统一制订发展政策时,会涉及相当广泛的范围。”李家超称。
这并非香港近年来首次如此关注人才引进。从2022年起,当地已开始对其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按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一系列申请机制下,当地至今共收到超过38万份的申请。其中,约有16万人已携同家人抵港。
在此基础上,前述报告也预测了共计5项的新型政策安排或调整。为呼应今年产业发展的主题,首先便是特区政府将于2025年初更新其“人才清单”,加入推动及巩固当地产业优势的新型人才。
据《财经》获悉:新名单亦会有一些较为“接地气”的安排,例如各类治疗师、推动伊斯兰经济等方面的人才。在此基础上,香港亦会关注吸引非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比如在一些特定技术工种方面,也愿意吸引一些年轻但有经验的专才。
这实际上也呼应了前述未来香港人力资源短缺的相关数据。按照香港当地一位人力资源经理对《财经》的解释:目前香港的失业率较低,不少在职训局就读的年轻学生都希望能够衔接至大学,很少会直接投入职场,造成了部分技术工种的人手短缺。
(中国香港失业率较低,接受相关教育的年轻学生目前很少直接进入职场,造成了部分技术工种的人手短缺。焦建/摄)
在此基础上,香港当地的老龄化也在逐渐影响技术行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例如按照一些相关统计,部分行业的就业者年龄中位数已达50岁(其中四成达到55岁或以上)。“前线人手不足,以往所谓的反对外来人员就业的呼声也就相应降低了。”前述人士称。
除保障社会运行必备的非学历技术工种,香港此次人才政策的调整重点,仍与如何维持及增加其产业竞争力有关。例如在“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下增设机制,主动邀请顶尖人才,比如全球重要奖项得主、明星等到港发展。
在此基础上,数量相对较多且备受相关人士关注的新政亦有两项。其中之一,便是从11月起扩大亦有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大学名单,除了4家境外专科学院,还加入了9家中国内地的大学,包括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另外一项政策,则是在“高才通”下的相关申请者(全年收入达250万港元或以上的人士),其首签证期将由两年延长至三年。
此项调整的背后,亦有细节推动。相关资料显示:被称为A类申请者的此类申请人士,其到港后的就业比率及创业人数明显高于另外两类申请者。在此基础上,这些申请者还平均会带1.8名受养人到港,亦属三类申请者之冠,“创业又可以带动本地劳动市场,带同家人来港,意味有住屋需求、带动消费。”
如何让外来人才更好地在港就业与生活,其实是近年来当地业界高度关注的核心话题之一。例如近日持续关注这一话题的香港特区立法会选委界议员洪雯便指出:“高才通”计划初期门槛宽松,是疫情后补充香港人才缺口的合理安排。目前需要“精挑细琢,针对性找人才”。并提议政府设立专业资格委员会、社会团体齐齐帮手对接人才与就业市场。
(让外来人才更好地在港就业与生活,是当地业界高度关注的核心话题之一。“目前正处于‘互相挑选’的过程。人才和香港需要多来往,才明白是否适合”图为一外地学生访学团到港留影。焦建/摄)
“第一批、第二批吸纳的高才集中在金融行业,但香港并不太缺乏金融人才,这也是部分高才发现在港难找工作的原因。”她对《财经》指出,“目前正处于高才与香港‘互相挑选’的过程。人才和香港需要多来往,才明白是否适合。”
整体而言,按照《施政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25至2027年间,每年不少于50000名通过人才计划来港的人才成功申请延期签证,较2021至2023年的年均人数增加不少于40%。
“这也意味着目前已抵港的人才中,按比例计算将有不少人可以成功续签。”香港特区政府在相关微信文章中如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