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上午,以高速客船“中山20”轮驶离码头前往中国香港特区中港城为标志,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的新中山客运口岸,已正式开通运营。
所谓新客运口岸,指其由原先的中山港区客运码头搬迁至此。早在1984年时,中山港已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1985年2月9日,中港客运联营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同日中山至香港的客运航线开通首航。
相比旧港,坐落于翠亨新区东南角、岸线毗邻横门东水道的新中山客运口岸设有12个客运泊位(港澳线泊位6个、国内线泊位4个及维修泊位2个),这使其成为目前广东规模最大水运客运口岸。
因其航线直接出入伶仃洋,其原有至香港中港城、香港机场两条航线平均缩短11海里(航行时间减少约20分钟),且新增了航程约50分钟的深圳蛇口航线。航行时间的缩短,除与航线缩短有关,也受益于无需进出横门水道、船舶平均航速提升等。
(新中山客运口岸通航后,至香港中港城中国客运码头的航线及航时均会缩短。而在此之前,受陆路提速等因素影响,该客运码头的日均旅客人次从近万人缩减至两千人左右。图源:视觉中国)
对于提速中山市成为珠江西岸前往东岸多个机场的重要枢纽,这被认为将形成较大利好。以中国香港特区和深圳为例,目前中山至香港机场每日有8个航次,至蛇口则有4个航次。根据客源和运力,其还将加密至香港国际机场的航线。
此外,以新增与深圳的航线为例,这一口岸之所以备受各方关注,也与其在推动珠江两岸搭建更密集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的地位有关。在此之前,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条件存在较大差距,给两岸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挑战。
2017年,为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核心的深中通道正式动工后不久,中山港客运码头东移项目随即启动。今年6月,深中通道正式开通后,连接珠江东西两岸水运、本应同期启用的该码头何时建成运营便备受关注。
与经深中通道来往中山及香港所需两小时相比,前述新航线所需时间较短,且接驳了位于尖沙咀的交通要冲。正因如此,香港多位相关业界人士预计:新航线可便利内地及中国香港特区居民来往,或可进一步吸引内地到港的转机人士,有利香港发展“机场城巿”。
从运输能力角度看,新中山客运口岸的客运能级有着较大提升,其设计旅客通过能力为277万人次/年。在此基础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重要基础设施,该口岸将筹划开通中国澳门特区凼仔、珠海海岛游、水上观光等航线。
与中山相比,深圳、中国香港特区的低空飞行、邮轮经济等发展较快,将多地的出行选择对接并融合发展,正是这一码头所可能带来的新增量。
对于中山市的产业发展来说,这一新码头的启用,亦有望成为其“一港五区”战略的具体抓手。所谓“一港五区”,在当地则具体指中山港区、马鞍港区、小榄港区、黄圃港区、神湾港区。2013年,《中山港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便提出了以中山港为核心协同发展的思路,力争成为珠三角重要集装箱转运基地。
从地理区位角度而言,中山市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这既与其周边港口密集有关,亦受限于中山港区缺乏深水泊位的先天性制约。从通航条件看,因其横门水道只能维持1000吨级船舶全年通航,3000吨级船需候潮通航,航道和泊位等级低,也限制了其船舶大型化的发展。
与中山港区相比,地处横门口外的马鞍岛是中山唯一具备建设深水码头泊位条件的港区。马鞍岛位于伶仃洋西部,北侧濒临珠江洪奇沥、横门水道汇合延伸段,东侧隔横门东水道紧邻万顷沙围垦区尾闾浅滩,南侧与邻近的淇澳岛之间为淇澳浅滩,西侧以横门西水道与中山南朗镇相隔,因此成为该市重点发展的港区。
据十余年前一份名为《中山市中山港区东移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相关论证,对中山港区和马鞍港区的功能进行了分工,并提出了中山港区进一步原地发展的条件不理想,迁建及改造将有利于实现港口现代化发展。
新中山客运口岸的投入运营,亦因此被认为是相关调整措施逐步落地的重要标志之一。11月25日,新中山客运口岸开通专题新闻发布会在中山市网上新闻发布厅举行。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中山将围绕新中山客运口岸,打造全方位的交通综合枢纽。”新中山客运口岸投入运营后,全市一港五区的马鞍港区将正式确立为客运港区,进一步补充中山东部沿海水上交通发展格局。
依照相关规划,该港区将发展成为具有装卸储存、中转换装、多式联运、运输组织、临港产业开发、仓储商贸、现代物流、通信信息、客运休闲旅游、综合服务等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港口。有相关业内人士如此解析,“以多式联运等新型物流方式为例,这一新布局有望拓展中山与深港在货运方面合作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