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高碳资产存在风险,转型金融的必要性逐渐凸显

来源 | 《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整理 | 《财经》新媒体  

2024年12月17日 08:21  

本文4006字,约6分钟

由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指导,《财经》杂志、财经网、《财经智库》主办的“《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12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12月15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发展转型金融的必要性已经十分明显,很多高碳资产如果不转型就会变成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巨大风险。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

马骏表示,转型面临的挑战包括缺乏对转型活动明确的界定标准、转型金融工具较单一、激励机制没有到位等。在激励机制方面可能需要央行的政策工具,业需要财政措施配合,让转型融资的成本降下来。

“很多企业想转型,但如果你问他怎么准备转型,他说不知道。这时候银行就要帮助企业编制转型的方案”,马骏表示,方案应该“包括现在的排放情况、短中长期的减碳目标、用什么技术路径、如何安排保障措施等等。”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马骏:谢谢袁主编。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叫“转型金融与转型规划”,这里头没有绿色金融字样,其实转型金融跟绿色金融是高度关联的。绿色金融,按照现在的定义,是指金融业引导资金投向纯绿或者接近纯绿的活动或项目。什么叫纯绿活动呢?比如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电动车、垃圾处理等等。转型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如钢铁、水泥、煤电、有色、化工、造纸、航运、航空等高碳产业向低碳转型的经济活动。这些行业的经济活动目前是高碳的,以后要变成低碳、零碳,这个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资金,而我们为其提供的金融服务就叫转型金融。

为什么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和传统金融有比较大的区别呢?因为转型金融要支持的大部分经济活动不在绿色金融的目录定义当中。此外,也因为我们银行体系对“两高一剩”有限制贷款的规定。比如,如果你是一个钢铁企业要到银行贷款,多数银行会说要压降你的贷款,而不能给你更多钱,虽然你是要把高碳的钢铁变成低碳的钢铁。所以传统的授信政策和转型金融所追求的目标是有矛盾的。

下面我讲讲转型金融的缘起以及下一步怎么推进。从金融角度来讲,为什么要搞转型金融?因为大量的高碳资产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它们以后估值会下降,甚至会变成坏账。这种风险有多大呢?英国的专业机构做了估算,认为在碳中和过程中,煤炭相关的资产估值会下降90%,石油天然气相关的资产估值会下降40%,水泥相关的资产估值会下降30%。此外,欧盟机构认为转型不力的钢铁企业未来估值会下降60%,转型不力的水泥企业盈利可能会下降70%。

我们的银行体系和资管体系中,还有很多高碳资产,这些资产如果不转型就会变成你们可持续运营的一个巨大风险。这是为什么要推动转型金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然从全国和整体经济的角度来讲,转型金融还要支持要实现双碳目标,通过保证高碳企业顺利转型来维护好就业稳定。

下面我们看看转型指的是哪些行业的经济活动。我列了至少11个,其中包括8大要纳入碳市场的八大行业,包括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此外还有建筑行业,这么多楼宇其实都是高碳的。未来要把它变成零碳的,要转型。航运和许多公路交通模式也还都是高碳的。如果计算一下这些资产占银行贷款总规模的比例是多少,我觉得应该是蛮高的,在我国某些银行中可能有百分之三四十。这些都是将面临很大转型风险的资产。

从长期来看,转型金融以后要动员的资金量可能要比纯绿金融来得更大。光伏、风电、电动车、电池等“绿色”活动占到GDP的10%左右,还有90%左右的经济活动都是不绿的,都是需要转型的。理论上讲,需要转型的不一定都能转成功。所以我把不绿的资产分成两类,一类是不可转型的,一类是可转型的。不可转型的例子包括一些中小企业,到了这个阶段老板可能不想干了,设备根据能效标准也快要淘汰了,市场前景也不好。可转型的一般是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它们知道选择哪些技术路径减碳,有意愿继续发展,而且地方政府业希望保住它们来保就业。这类可转型企业就是未来转型金融要支持的重点对象。

但目前实际上转型金融的量有多大呢?某个大银行告诉我,目前转型金融的规模只相当于绿色金融的1%,所以还没做起来。

问题在什么地方呢?至少有四大瓶颈,这是全球都面临的问题。第一,缺乏对转型活动明确的界定标准。如果没有明确的对转型的界定标准,一定会出现假转型,即号称是转型,但拿了钱之后其实不转型。

第二,缺乏对转型主体和活动披露的明确要求。绿色金融的披露相对比较简单,比如你搞一个光伏项目,跟煤电相比减多少碳就可以算出来了,这是像拍照片式的计量和披露。转型活动像是一个拍电影的过程,要把一个高碳企业变成零碳整个过程要讲清楚,难度非常高。

第三,转型金融工具较单一。到目前为止,转型金融工具局限在债务类的融资工具。股权投资、保险产品等金融工具都没用上。我们在座的做资管的同事们应该关注这个事情。我担任院长的北京绿金院与中国责任投资论坛一起发起了一个叫CCEI的平台,专门组织机构投资者推动上市公司降碳和提升ESG表现,CCEI的成员基本上做的是股权投资。我希望更多股权投资者去推动企业加速实现碳中和,因为很多企业目前主要是缺股权投资,杠杆率太高,融不到便宜的债务类工具。

第四,激励机制没有到位。绿色金融有很多激励机制,包括碳减排支持工具,提供1.75%的利率,这个工具有力地支持了我们新能源的发展。但转型还没有激励机制,而又有很多认证、贴标、转型计划、披露等额外的要求,成本比较高,许多企业不太愿意在没有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去用转型金融。

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发布《G20金融转型框架》,包括了五大支柱,22条原则,提出要有界定标准、披露需求、融资工具、激励机制、公正转型安排。具体什么意思呢?我用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做一个解读。

关于转型标准,对中国来说就是要搞一张大表,把合格的转型路径都列出来,我们把它叫做转型金融目录。人民银行研究局正在编制国家层面的转型目录,现在有近20个地方政府已经出了自己的转型目录。

关于披露要求,指的是转型企业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科学的转型计划,说清楚从现在高碳的状态怎么变成低碳和零碳,其中要涉及到短中长期的减碳目标,排放数据,和公司治理的安排。什么叫治理呢?举个例子,如果你设了一个5年之内要减15%碳强度的目标,必须要把它分解到子公司和业务条线,分解了要监测这些子公司的排放情况,监测完了之后根据业绩奖励和处罚子公司。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这个公司的目标基本上是虚假的,金融机构就不应该给它转型金融的支持。

工具方面,除了债务性的融资工具,还要推动更多股权和保险类的工具。这些工具都要纳入跟碳相关的奖惩机制来推动企业加速减碳。债务性融资工具,可以把利率跟减碳绩效挂钩,如果是股权投资,也可以考虑类似的奖惩机制。比如说,我对转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如果企业减碳的绩效好,若干年之后,我可以让企业用比较低的价格从我这儿回购一部分股份。关于保险产品,如果企业减碳的绩效好的话以后保费就可以降低。这些都是金融工具鼓励企业减碳的一些产品的设计。

激励机制方面,很可能需要央行、财政来给一些措施,让我们转型融资的成本降下来。比如中国现在有碳减排支持工具,目前支持的是纯绿的项目,未来应该要覆盖合格的转型项目。此外,地方政府也可以把自己对绿色项目的贴息扩展到对转型活动的贴息。

最后是公正转型,这几年国际上关注的比较多。我们在G20文件当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如果某家企业想转型,要到银行进行融资,银行就应该对企业说,你做的转型规划当中不应该光告诉我降多少碳,同时要告诉我你会不会裁员,有没有帮助这些员工提高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在其他地方找到工作。如果有这样的计划我就用更低成本的利率奖励你。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应对关注“公正性”的银行给予激励,比如给贴息,给低成本的资金来源等。

最后看一下中国的地方政府已经做的很多转型金融方面的尝试和创新。湖州是我们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中的第一个开展转型金融试点的地方,他们已经搞了两个版本的转型金融目录。此外,还有重庆、上海、河北等地也都出台了转型目录。

湖州还推出了一个企业的碳账户。因为转型金融一个最基础的数据工作是了解企业的碳排放。如果每家企业自己搞一个碳核算账户,每个都用不同的模板,计算方式、后面使用的排放因子都不一样,最后就不能保证质量和可比性。湖州把所有规上企业的碳账户全部整合在一个平台里,给一万多家企业免费做了碳计量,这些碳排放的信息也免费提供给所有的银行,大大降低了碳核算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数据质量,降低了金融机构以碳数据为基础做产品的成本。

地方在推转型金融过程中面临的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企业有意愿转型,但不知道怎么转型。这时候就需要帮助企业编制转型的方案。湖州市编了一个企业转型方案的编制模版,后来放到网上,作为一个公共产品,用于辅导企业。所有想获得转型融资的企业可以按照这个模板来编制转型方案,包括现在的排放情况、短中长期目标、用什么技术路径、如何安排治理措施来保证落实等等。

到底企业转型计划怎么编法?举一个例子,重庆九龙万博新材料公司,这家公司把2026年作为短期目标,宣布与2022年相比,碳强度要降低10%;中期目标是在2034年前,再把碳强度降15%。转型计划当中也把减碳额具体技术路径讲清楚了,最后是干这些事情要用多少钱,比如四点几个亿固定资产投资,八千万的流动资金等。这些就是很清晰的一个转型计划的核心要点。

我这儿还有很多其他转型计划的案例,浙江的一个企业转型规划的案例,以及海外的钢铁公司、电力公司的案例。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儿,再次感谢主办单位财经杂志的邀请。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