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4年,国内乳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奶牛养殖产业持续承受去产能压力,而乳品终端市场消费回暖缓慢,导致行业陷入低迷状态。与此同时,头部乳企通过市场下沉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压缩了区域性乳企的生存空间,行业分化趋势愈发明显。
面对消费需求疲软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乳企纷纷采取了降本增效的措施。政策层面也传来利好消息,各部门密集推出了“稳增长、促消费”政策,为乳制品消费的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市场层面的挑战依然严峻。新旧国标产品的快速更迭,导致大量旧国标产品不得不进行降价促销,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价格战。尽管业界对新国标产品全面覆盖市场后能够重塑市场平衡寄予厚望,然而在奶源价格下降和终端价格战的夹击下,乳企开始更多地着眼于开发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寻求新的增长点。
展望2025年,存量市场竞争将更加残酷,将潜在空间转化为实际增长,成为行业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雀巢、伊利、合生元、君乐宝等乳企表示,虽然行业经历了最艰难的阶段,但已经看到了“破局”的曙光。它们计划通过增强科技实力、布局细分功能化赛道、抢占B端市场以及加速国际化等策略来实现突围。这一系列举措预示着,新一轮的行业竞速赛已然拉开帷幕。
行业两极分化加剧
虽然2024年外部环境充满了不确定,中国乳制品行业却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潜力。各大乳企通过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拓展新零售渠道等策略,成功应对了市场的考验。
2024年前三季度,19家上市乳企实现营收总额1397.98亿元,净利119.18亿元。然而,行业内部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龙头企业表现稳健,而部分中小乳企则陷入亏损困境。
从营收规模来看,伊利股份以887.33亿元的营收稳居榜首,光明乳业、新乳业、三元股份和妙可蓝多紧随其后,营收分别为184.13亿元、81.50亿元、53.97亿元和35.94亿元。然而,营收增长的企业数量有限,仅有贝因美、一鸣食品和天润乳业实现了正增长,其余乳企均面临负增长的压力。
在盈利能力上,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19家乳企中有14家实现盈利,占比73.68%。其中,伊利股份以108.68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居首,同比增长15.87%,成为行业盈利的“领头羊”。然而,部分乳企的盈利能力却大幅下滑,光明乳业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63.94%,第三季度甚至亏损1.64亿元;三元股份的归母净利润也同比下降了55.53%。
与此同时,部分乳企陷入亏损困境,包括皇氏集团、西部牧业、庄园牧场、品渥食品和麦趣尔。其中,庄园牧场的亏损最为严重,净利润为-1.18亿元,同比下滑了577.87%。
对于业绩下滑,庄园牧场表示,主要是由于乳制品供给扩张、终端消费需求放缓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的销售费用增加和成本上升。而光明乳业则归因于海外子公司新西兰新莱特计提的2.87亿元资产减值。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分析认为,2024年乳企的分化主要受奶源价格下行和存量市场竞争的影响,中小企业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明显下滑,而龙头企业则凭借规模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保持了稳健增长。在他看来,这一分化趋势在2025年将会延续。
转型提速加码细分赛道
2024年,中国乳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各大乳企纷纷加大在细分化、功能化营养赛道的布局,推动行业从传统的大品类竞争向精细化竞争转型。
这一转型的背后,一方面,乳制品市场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企业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向品牌和科研实力的比拼,细分营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配方和技术,这已成为乳企拉开与竞争对手差距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不断增加,为细分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
据CIC灼识咨询机构发布《中国营养健康食品行业蓝皮书》显示,我国营养健康食品行业规模已达到5885亿元,预计在2027年突破8000亿元。这一庞大的蓝海市场吸引了包括伊利、健合、澳优、飞鹤、雀巢等国内外乳企纷纷入局。
各大乳企在细分市场的布局各具特色。伊利推出了针对中老年人、运动人群和儿童的不同营养产品;飞鹤则专注于早产儿、乳糖不耐、食物蛋白过敏等特殊人群的特医食品研发;澳优在婴配粉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至孕妇、儿童及学生、健康食品等多个领域;雀巢则推出了针对儿科营养和成人不同健康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健合旗下合生元推出包括“改善鼻敏”的益生菌、“乳铁蛋白+益生菌”等适合婴幼童使用的产品。
尽管细分化、功能化赛道前景广阔,但乳企在布局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丰富产品线的同时保持品牌认知的清晰度,以及如何在增加产品种类的同时确保品质与营养研发投入,是行业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合生元相关负责人表示,乳企的经营品类趋势正从单一的奶粉产品走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营养支持,这是消费热点与精细化消费习惯投射到产品端的体现。未来,将加大在智能制造、数字化供应链等领域的投入,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在宋亮看来,尽管当前消费市场处于弱复苏阶段,但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意识和营养需求却在不断升级,尤其是针对“一老一小”等细分人群的功能化产品需求持续增长。随着更多乳企入局细分营养赛道,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竞速赛。在这场竞赛中,能够率先突破技术壁垒、抢占市场先机并赢得消费者认可的企业,将有望成为未来的行业领军者。
拓宽市场寻找新增长点
存量市场竞争下,新茶饮、咖啡、烘焙等餐饮业态的快速发展,为乳企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它们通过与餐饮品牌进行合作,提供牛奶、奶油、奶酪等乳制品原料,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因此,发力B端市场成为2025年乳企的普遍共识。
新年伊始,伊利集团与海底捞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计划联合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餐饮产品和服务;而在2024年底,君乐宝乳业也与蜜雪冰城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合资建设牧场,并在市场拓展、产品开发、供应链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而蒙牛此前在业绩会上表示,其B端专业乳品已覆盖餐饮、咖啡、茶饮、烘焙等多个领域,并视此为液奶之后的新增长点。
伊利方面相关人士表示,餐饮消费作为国人的重要生活方式,是乳制品的重要消费场景。通过与餐饮企业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伊利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君乐宝方面则称,跨界合作有助于激发品牌营销、产品研发、质量品控等方面的更多合作成果。
然而,乳企在布局B端市场时仍面临诸多挑战。B端餐饮门店的快速更迭是其中之一,茶饮、烘焙、咖啡饮品店等门店的更新速度极快,每三到五年就会有一批新门店涌现,旧门店则逐渐退出市场。这种快速更迭增加了乳企与品牌深度合作的不确定性,可能面临合作对象消失的风险。
此外,自2023年以来,中国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制类产品迅速崛起,部分替代了传统标配产品。乳企直接介入现制类产品领域并不容易,需要跨越行业界限,并面对新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
对此,宋亮指出,乳企可以通过参股等方式,与B端餐饮门店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合作对象更迭带来的风险。同时,乳企还需要通过发展功能性营养产业等方式,提升产品的技术独特性和资源稀缺性,增强市场竞争力。面对B端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乳企可以通过加快供应链体系的调整,建立更加灵活的生产和供应模式,以应对新的竞争形势。
事实上,面对国内存量市场的激烈竞争,众多乳企正加快海外扩张步伐。伊利在美国洛杉矶开设了旗舰店,其产品已覆盖包括奶粉在内的多个品类,并进入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市场;蒙牛也宣称,其产品已打入东南亚、大洋洲、北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澳优则通过收购荷兰Amalthea Group剩余的50%股份,进一步强化了其在羊奶产业链上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合生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销售额持续稳步增长,并在法国等国家的销售榜单上名列前茅。
对于海外市场的发展,宋亮认为,尽管目前国外消费者对国内的产品和品牌认可仍需要时间,但只要克服了这一障碍,中国乳企在海外市场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