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长安等车企掀智驾比拼 门槛骤降利润空间承压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王婧雅 编辑 | 高素英  

2025年02月14日 14:48  

本文2442字,约3分钟

在比亚迪宣布全系应用 “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后,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社交平台公开发表言论称:“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此举外界解读为对比亚迪智能驾驶策略的回应,暗指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在城市场景中占据技术优势。

与此同时,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公开表示,智能驾驶技术不应只是一场秀,而应该是能够满足用户高频出行需求的真正技术。

不管车汽如何看待比亚迪的举动,智能驾驶的价格门槛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在高阶智驾技术“上车”比亚迪全系21款车型后,智能驾驶门槛从15万元骤降至7万元。这一动作在业内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华为与上汽的合作曝光,双方有望基于飞凡品牌重启ES37项目,两款定价17万-25万元车型均采用华为智选车模式;长安深蓝则喊出普及全民智驾的口号,叠加各种促销最高优惠2.3万元。

国产新能源车企相关人士表示,智能驾驶价格将进一步下探,各大车企很快就会跟进这一策略,增配不增价的策略已成趋势。对于车企来说,智能驾驶的普及虽然能提升产品竞争力,但也将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在智能化比拼中,只有具备规模化效应的车企才能挣到钱。

比亚迪“掀牌桌” 智驾门槛大幅降低

近日,比亚迪宣布全系21款车型将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即便是起售价只有6.98万元的比亚迪海鸥也具备高速NOA和自动泊车功能。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直言2025年定义为“智驾元年”,并预测未来2-3年高阶智驾将成为汽车的“标配”,如同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一样普及。

比亚迪方面告诉笔者,目前,“天神之眼”分为A、B、C三个版本。其中,“天神之眼”A为三激光版(DiPilot 600)主要搭载于仰望车型;“天神之眼”B为激光版(DiPilot 300)主要搭载于腾势、比亚迪品牌;“天神之眼”C为三目版(DiPilot 100)主要搭载于比亚迪品牌。备受市场关注的比亚迪海鸥正是使用了天神之眼C,该解决方案为纯视觉方案,通过12个摄像头与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一起组成了感知系统,替代了激光雷达。

市场普遍认为,尽管比亚迪没有参与到此前的价格战中,但这次“加量不加价”无异于变相打响价格战,骤然降低智驾门槛将倒逼全行业加速智驾技术普及,让全民智驾成为可能。

就在比亚迪公布智驾战略的第二天,其他车企也开始有所动作。魏建军在社交平台批评“智驾秀场化”,他认为实践安全性与高频场景覆盖更重要,并表示长城汽车一直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和安全。

而长安汽车则选择了下场比拼。除了此前公布的今年八月让10万元级车型搭载激光雷达的“北斗天枢2.0”计划,长安深蓝直接在最新的S05促销海报中喊出普及全民智驾的口号,称深蓝S05变相最高优惠23499元。

围绕智能驾驶发声的不止传统车企。华为作为车企的跨界合作伙伴,为车企提供智能化能力是其在汽车产业中重要的作用之一。针对智能驾驶技术,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纵观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不管是技术还是价格,只要有一家车企出牌,其他车企不得不主动或被动跟上。即便是鸿蒙智行或也将进行价格下探的布局。根据公开报道,华为和上汽合作或推出第五界,定价在17万-25万元区间,其中飞凡ES37的两款车型将搭载华为ADS 3.0 Lite版,以80%的核心功能覆盖与比亚迪秦PLUS智驾版正面对抗。

国产新能源车企相关人士预判,智能驾驶能力的下放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各大车企在争夺市场份额的背后,不仅涉及技术路径的选择,还有生态的比拼,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博弈也将更为激烈。

利润空间或被进一步压缩 实现规模化效应成竞争关键

智能化领域的价格战不仅影响了市场竞争格局,还引发了市场情绪的波动。随着智能驾驶门槛下探至7万元级别车型,许多老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被车企“背刺”感到不满和失望。

然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可能会继续存在。国产新能源车企相关人士直言,此次比亚迪的策略势必迫使车企跟进降价。新车不加价增配的幅度大概率将变大,且迭代速度将会变得快。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新能源车企或都将有新动作。同时,这也意味着,价格战将从电动化蔓延至智能化,行业利润率将进一步压缩。

此前受价格战影响,新能源的利润率已经从2020年的8.3%降至2024年的4.3%。智能化杀价比拼或将大车企的经营压力。一方面,低价车型搭载智驾功能可能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的车企来说,持续压缩利润会让业绩雪上加霜;此外,销售端的压力传导至上游,整个产业链或将发生变革。

去年上半年,余承东曾公开表示智驾的系统成本太高,要30万以上车型才可配置,这与比亚迪此次将智能驾驶应用在A00级别车型中的做法大相径庭。

那么,智能驾驶的成本主要源自何处?国产新能源车企相关人士告诉笔者,目前,智能驾驶的硬件成本差不多,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都很便宜,激光雷达价格高,但整体硬件成本几乎不超过2万元,重要的成本开支在于算力、算法的研发、软件等。后续成本还有软件OTA等,在这部分一些车企为了摊薄成本使用了用户付费订阅模式,也有车企一次性将价格加在车价中。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根据现在的成本来看,如果智能驾驶价格战全面开打,技术大面积下探至A00级别车型中,只有实现大规模销售的车企才能盈利,否则短期内难以覆盖研发等成本,极有可能出现亏损的情况。未来,对于车企来说,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技术领先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成本,实现规模化效应,将是摆在每一家车企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