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糖果大王”的徐福记正式进入雀巢全资控股的新阶段。3月4日,笔者从雀巢集团获悉,已与徐福记创始人徐氏家族达成协议,收购其剩余的40%股份,实现对徐福记的全资控股。早在2011年,雀巢便已斥资17亿美元收购了徐福记60%的股份,而此次交易的具体金额尚未公开。
在全球市场环境中,一些外资品牌如联合利华、星巴克等因“本土化不足”而在中国市场遭遇挑战,业绩下滑,甚至传出转让业务的消息。然而,雀巢却选择反向“加仓”徐福记,这背后有何深意?
雀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张西强表示,此次收购可以将徐福记的高效运营与雀巢的创新能力相结合,以加速徐福记品牌增长,并进一步加强雀巢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徐福记方面则称,通过此次交易,徐福记将更广泛、更便捷地获取雀巢的全球品牌和产品资源,以实现其增长目标。
雀巢集团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大中华区实现营收约50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403亿元),同比有机增长率为2.1%,其中糖果业务表现突出,成为驱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投资人程宇指出,这次收购不仅仅是股权层面的变更,更反映了跨国食品企业在中国市场竞争策略的重大转变。面对本土品牌的崛起,外资巨头开始调整策略,逐渐从“输出全球标准”转向“深度融入本土生态”。
“雀巢在下沉市场的竞争中正遭遇难题。作为一个外资品牌,雀巢难以在国产品牌强大的渠道优势中脱颖而出,也难以迅速达到可口可乐、百事等品牌在性价比和产品覆盖面上的高度。因此,对于雀巢而言,下沉市场的开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需要长期努力的持久战。”国内某快消品牌的相关人士指出,雀巢需要借助徐福记的本地化基因来增强竞争力,而徐福记则可以利用雀巢的国际化能力来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双方能否在供应链、产品创新、渠道扩张等方面实现协同效应,将是决定这场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雀巢全资收购徐福记的首要考量是资源整合与运营效率提升。通过全资控股,雀巢可以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渠道重叠成本,推动旗下其他产品市场渗透。此外,大中华区作为雀巢全球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此次收购将有助于雀巢集中资源更有效地抵御本土品牌的冲击。
目前,徐福记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二三线城市,包括8大分部、58个大区、超过3500家经销商,服务超过200万家终端门店,并远销东南亚、欧美和非洲等地。
张西强此前在媒体业绩沟通会上也坦言,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雀巢将不断创新,通过优化产品组合,提升整体竞争力,并加快渠道下沉,以及布局零食渠道、便利店渠道,将产品推向更广泛的市场。
然而,在深度融合过程中,雀巢与徐福记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保持两个品牌的独特性和竞争力,是一个重要议题。此外,双方拥有各自的销售渠道和分销网络,如何优化整合,避免渠道冲突,提升效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徐福记方面表示,旗下“熊博士”品牌推出的爆浆软糖和剥皮软糖,得益于雀巢研发中心的技术支持。2025年,将重点推进未来食品创新联合体的建设,计划研发并推出雀巢咖啡乐、功能糖果、星厨系列饼干等一系列年轻化、健康化的产品,构建功能健康产业矩阵。
朱丹蓬认为,这些挑战的根源在于跨国公司能否真正理解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既要保持全球资源整合的高度,又需具备本土生态共生的深度。随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边界日益模糊,跨国企业的竞争已不仅是资金与技术的比拼,更是对本土市场生态理解深度的较量。雀巢能否借此次收购实现“中国式突围”,或将重新定义外资巨头与本土市场的对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