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中国乳制品行业却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潜力。2024年,行业格局依旧保持稳健发展,伊利和蒙牛稳坐行业头部位置,光明乳业、君乐宝、飞鹤及新乳业构成一线阵营,而区域乳企也在不断深化布局本地市场。
不过,与往年相比,国内乳制品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奶牛养殖产业在去产能的重压下艰难前行,而乳品终端市场的消费复苏步伐缓慢,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行业陷入了短期的低迷状态。近期,多家乳企发布的业绩预告,受市场需求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少乳企的业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或下滑,行业分化现象愈发明显。
中国乳制品行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开辟新路径,成为了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乳制品行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为行业发展“把脉开方”,“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以及“消费扩容”等议题频繁出现在他们的议案、提案中,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打开新局面的关键词。
加大全产业链布局
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势头强劲。据中国奶业协会发布《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4)》显示,过去一年,我国奶业生产能力、产业整体素质及质量安全水平均得到提升。我国牛奶总产量在2024年已达到4079万吨。
成绩的背后,一方面,离不开国家自2017年提出“全面振兴奶业”战略以来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奶类消费科普教育,使得全民饮奶意识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也向多元化发展,从传统的液态奶拓展到奶粉、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关键环节的瓶颈问题也逐渐显现。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乳业起步较晚,在奶源方面部分依赖进口,且在乳制品精深加工领域,尤其是乳清蛋白、乳铁蛋白等关键原辅料的供应上,仍受国外技术制约,限制了行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表示,以乳铁蛋白为例,其在牛奶中的含量很低,提取和制备难度却极高,往往需要10吨左右的原奶才能萃取出1公斤的乳铁蛋白。长期以来,我国未能攻克这一科技难题,只能依赖进口,导致价格高昂且供应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
乳业独立分析师宋亮分析认为,导致问题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奶牛自繁自养的品种仍主要依赖进口,且虽然一些下游企业通过收购上游牧场实现了一体化,但大部分中小牧场仍处于缺乏保障的边缘状态,上下游之间良性合作模式的探索仍在进行中。因此,乳企加大全产业链的布局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增强乳企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还能推动上下游之间的互通互融,共同促进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成核心竞争力
中国奶业正步入全球竞争的新阶段,竞争焦点已从单一的产品层面扩展到供应链、产业链乃至创新链的全面较量。面对这一挑战,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成果转化成为提升全产业链专业化水平、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核心驱动力。
王彩云表示,随着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奶业传统生产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以“数据要素赋能”为突破口,加快数字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此激活全产业链价值,推动行业实现效能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则指出,在中国市场,传统消费品如肉蛋奶等已趋于饱和,新格局下的竞争尤为激烈。传统产业应避免低水平、低价值的“内卷”竞争,而应注重创新。尤其是在新格局下,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来提升管理能力和效率。
“如果乳企进行‘内卷式’竞争,这种竞争只会让整个行业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全国人大代表、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亦提出,在行业低谷期,乳企应依靠科学发展和全产业链创新来激发整体效能。
在此情况下,乳企已纷纷加强科研创新,打造更加科学可持续的供应链。其中,新乳业凭借其现有的2000余株的乳酸菌菌种库,深化乳酸菌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打通从菌种筛选、功能验证到产业转化的全链路产业研究路线,以此构建由犹如生物 “芯片”般的独特竞争优势。不仅如此,新乳业还融合了酶工程技术的前沿研究,进一步提升发酵乳产品品质。
伊利团队正围绕“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块奶酪”的完整产业链,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已完成全链数智化布局,从传统制造迈入“智能制造”新阶段;君乐宝则通过融合AI、区块链、5G等先进技术,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质量等五大环节的全链条智能制造体系,其工厂设备数字化率高达95%。
在宋亮看来,在乳业整体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乳企需不断加大产业链体系的科研投入,以技术实力和科研成果巩固产品和品牌,形成自身竞争优势。
持续扩大奶类消费
原奶价格持续下行、供需失衡……去年以来,中国乳业步入深度调整期,多数乳企处在承压状态。根据已披露的业绩预告,国内10家上市乳企中,仅有2家保持盈利状态,其他则预期亏损或业绩下滑。
业绩普遍认为,本轮乳业下行周期的持续,与下游市场需求不足密不可分。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乳品全渠道销售额减少了2.7%,其中液态奶这一最大品类,其全渠道销售额更是下降了3.7%,平均价格也下滑了1.8%。
针对目前乳制品消费需求不振的问题,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他们建议从学生奶、奶粉收储、提品质、增品种等多方面入手,以加速乳制品消费的扩容,帮助行业穿越周期。
刘永好表示,扩大奶业消费不仅能惠及人民群众营养健康,还可有效培育农业经济新增长。针对这一目标,他提出了“鲜战略”,强调“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以鲜为美”,主张走新鲜、优质的发展路线。在这一战略下,力求最大限度保留牛奶中的活性物质,确保产品从牧场源头到超市下架的全过程不超过 24 小时,真正实现了“鲜到底”,从而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升级的需求,保障人民的营养健康。
魏立华建议,从供给侧角度,出台大包奶粉国家收储制度。通过奶多时喷粉收储,奶少时投放市场的方式,有效调节市场供需,从而稳定价格,保障养殖和加工端利益,进而稳定基础产能,保障产业链安全。从需求侧角度,建议进一步健全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机制。加强“学生饮用奶”科普宣传,包括奶类营养与健康知识科普,提高教师、家长、学生对乳品营养价值的认知,从而培育乳制品消费习惯。
尽管我国自2000年启动“学生奶饮用计划”以来,已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万多所学校,但目前尚未建立系统化的推广机制,导致各部门和环节未能形成充分合力。
此外,部分学生家长对推广学生奶不理解,积极性不高,且部分地区将学生餐饮补助资金转向中央厨房建设,使得少数地区学生饮用奶计划被边缘化甚至取消,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营养改善。
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全球研发创新中心研发总监史玉东建议,国家应对学生奶尚未覆盖到的地区进行专项资金支持,以扩大推广覆盖面;并加强政府管理引导和学生营养立法,通过法律制度规范学生奶的推广,杜绝无“学”字标产品进校园等,从而确保学生饮用奶的安全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