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冬季“冰雪运动”火爆出圈,而冰雪经济更是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3月11日,针对冰雪经济发展目标,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中表示,在稳住冰雪经济总规模万亿元的基本盘的同时,力争到2030年达到1.5万亿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冰雪运动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下蓬勃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冰天雪地正逐渐变成金山银山。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增冰雪场地417个,冰雪场地的类型不断丰富。呼伦贝尔建成了首条群众身边的城市越野滑雪道,新疆阿拉泰也打造了滑雪场的聚集区,方便群众参与。这些设施的建设,为冰雪运动的普及提供了支撑。
据高志丹披露,这个冰雪季以来,我国举办了包括亚东会在内的58项国际、国内高水平冰雪赛事;全国滑雪场累计接待客流超过了1.9亿人次,同比增长22.8%。其中,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五地滑雪场的客流超过了7600万人次;广东、四川两个南方省份滑雪场的场均客流居全国前两位,分别达到了44万人次和38万人次;来自境外的滑雪爱好者同比增长了30.2%,全国滑雪场内各类消费累计超过了350亿元。
为了实现冰雪经济发展目标,高志丹提出了具体举措:在政策体系方面,将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更多冰雪器械制造、冰雪旅游、金融支持等政策,并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投入,扶持国产冰雪器材设备企业发展,优化冰雪经济发展环境。
在产品供给方面,将鼓励各地承办高水平冰雪赛事,结合赛事推动冰雪旅游,打造高质量的冰雪运动户外目的地。同时,加强外宣推介,吸引更多海外游客来中国体验冰雪运动。
在发展基础方面,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冰雪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冰雪领域标准研制,提升冰雪场地设施和服务水平,完善相关数据统计和监测工作,持续推动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体育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和社会价值日益凸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一系列体育发展目标,包括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体育等消费潜力、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推进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等。
回应政府工作报告也对体育改革提出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正在积极研究制定体育强国建设指标体系和深化体育改革的有关方案。
高志丹表示,通过深化体育改革,一方面,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体育公共服务和产品,建立更有利于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体育治理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回应广大青少年以及老龄群体日趋多元的体育需求,与时俱进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提质升级,丰富群众体育赛事和健身产品的供给。同时,还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扩大开放交流,巩固好奥运强国建设的成果,多措并举夯实体育发展的基础。
此外,重点聚焦赛事经济、户外经济、冰雪经济,全面对接扩大内需、区域发展、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等国家战略,发挥体育在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释放体育消费的潜力,推动“体育+”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体育激发爱国热情,并坚决抵制不良文化对体育的侵蚀和破坏。
高志丹认为,不仅要在竞技体育领域奋勇争先、为国争光,更要发挥好体育的多元价值和功能,服务人民健康,惠及经济社会和民生,锚定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再接再厉,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