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会替代人工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其应用场景日益广泛,对部分行业的冲击也愈发明显。
“既要让AI成为发展新引擎,也要筑牢‘防火墙’,别让技术跑偏伤及民生。”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天府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四川天府银行”)董事长黄毅带来了一份关于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天府银行董事长黄毅)
黄毅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这不仅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该领域的治理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
近年来,AI技术突破引发质变,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各行业。但与此同时,黄毅认为,当前该领域存在治理体系滞后于技术创新、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数据主权面临严峻挑战以及社会风险传导机制复杂化等问题。
对此,黄毅给出多方面建议,例如在分层治理体系方面,建设国家AI监管平台,部署算法审计系统(如对招聘算法进行反歧视压力测试)。
数据主权方面,建议建立国家算法仓库,所有AI产品上市前必须通过“安检”,对自动驾驶等核心算法实施“双备份+国产密码”管理,既保障算法对社区的安全性,也避免域外攻击;稳定社会情绪,开展适应性治理。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议避免出现过多采用私有化部署,造成市场的碎片化、信息孤岛、浪费和不能统一监管的问题;在低空经济、教育、金融等领域,提供标注数据集等公共产品。
在就业结构性矛盾方面,黄毅认为,当前基于AI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错位较为明显。一方面对存量就业人员的技能转换通道不畅,在AI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传统行业和重复性岗位就业人员因数字技能不足难以转型;另一方面,教育体系暴露出滞后性。
提及AI对银行岗位的影响,据黄毅此前介绍,2023年,四川天府银行与北京大学开展人工智能方面的合作,在两个月时间里,行内编程岗位就节省了200多个人力。今年,四川天府银行将会全面部署DeepSeek,根据评估结果,不少岗位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对于AI可能带来的冲击,黄毅建议,可建立缓冲机制,保住老百姓饭碗。一是构建“AI就业影响指数”,综合岗位重复性、数据依赖度等参数,对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实施替代率季度监测,提前预警。
二是推行“个人技能账户”“数字再就业券”,将失业保险金转化为培训积分以及免费匹配转型培训额度,劳动者可自主选择AI产品经理、数据标注师等新兴职业课程。
三是发展“人机协作”新岗位,如AI训练师、算法审计员、制造业“数字工匠”等,将重复劳动转化为高价值的技术岗位。
四是加快在大专院校设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按照基层技术支撑方向、工业智能方向、服务智能方向等对接相关领域人才需求,并建立“校-园-企”协同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形成具备中国特色的全链人工智能人才体系。
当然,以上举措并非一蹴而就,黄毅建议分三步推进:
首先是法治筑基,建议完成相关立法工作,让AI技术发展、场景应用有法可依;其次是监管成型,即建立跨境数据流动、垂直行业AI应用、AI上下游产业等监管体系,保障AI行业健康发展;最后是生态繁荣,即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AI产业集群,同时落实各项就业促进、帮扶举措,解决AI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建成包容性AI社会,技术红利惠及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