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谷 杭州数字经济新地标
以“中国视谷”为载体,以视觉智能为先导,以智能物联为生态,以“人工智能+”助力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数智杭州,未来可期
封面文章
中国视谷 杭州数字经济新地标
以“中国视谷”为载体,以视觉智能为先导,以智能物联为生态,以“人工智能+”助力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数智杭州,未来可期
从王星记、张小泉到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杭州市产业演进轨迹与发展
杭州市的产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和发展。从传统的手工业、农业到机电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伴随杭州产业的演进,杭州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效显著。杭州在建设以数智经济为主体的智慧城市中运用杭州人的智慧,逐步积累形成“杭州智慧”
促进数实深度融合 开拓产业创新之路
杭州在21世纪头20年间实现了从工业经济主导向信息经济主导的战略跨越。当下,面对转折与机遇,杭州提出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抓手,以产业再造为关键之举,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开拓创新发展之路
高新区(滨江):科创蓄势未来
随着全球科技格局的深刻变化和AI时代的到来,高新区(滨江)不仅面临来自外部的技术挑战,更要在内部寻找突破,从产业基地向创新策源地跃升正成为该区发展的新特质。滨江正在探索一条跨越创新“死亡谷”之路,即如何在技术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财经速览
财经速览
中国当前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绿色信贷政策的作用;上期新媒体关注度排名
读者评论
中国跨境支付还需练好内功;待解的“缴存冷”难题;商业银行探索科技金融发展新路径
财经速览
智能化行稳致远之道
自Open AI推出ChatGPT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日千里,各种大模型的推出和迭代令人眼花缭乱,包括视觉智能、空间智
区域蓝图
萧山:一个工业强区的数智愿景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有转型升级的过程,靠数字化提升效能,同时引进新的产业发展方向,确保两者并行发展。而推进智能物联产业发展可以同时满足这两大目标
西湖区:探路科技成果“强磁场”
西湖区承载着杭州这座城市的古老文化,但并不靠“颜值”躺赢,随着AI时代来临,其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成为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将文教与科技创新的优势融合,推动“科创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成为该区发展中的核心议题。直面科技产业化诸多难题,寻求新一轮突破势在必行
特别策划
深耕两载绽芳华——cdf海口国际免税城助推海南文旅消费新发展
风华两载结硕果,拉动消费新引擎
沙特基础工业:贴近市场的创新拓展
化工行业地位“承上启下”。SABIC面向市场需求的整体研发思路之一,是通过创新,为产业链合作伙伴及终端消费者提供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化学无处不在。优秀的化工则需科技发展及持续创新的支撑
特别报道
AI:让科学发生革命的工具——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
AI在诺贝尔奖上大放异彩,事实上是在提示人类要重新思考基础学科的含义和概念。这已经不是科学研究工具的革命,而是能让科学发生一次革命的工具。其之所以能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本质上是纵横交错的结果:纵向,即在这个时刻所有创新要素都得到整合,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横向,则是数据、算力变得成熟,更像基础设施
科技创新生态图谱
杭州创新体系的特点是创新源头各点开花。高等院校、战略性高能级研发机构各有优势;一批处于全球行业前端水平的企业以创新为生命线,其对市场端需求的敏锐感知让科研链和产业链得以深度融合;而良好的营商环境则让创新创业内化为杭州的基因
行业洞察
智能物联:制造业转型之路径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形成智能物联。物联网通过人工智能产生更大价值,而人工智能需要物联网平台来完成落地应用。杭州的实践得以启示:智能物联,智能物流先行一步;智能物联,助力新能源应用新业态;智能物联,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智驭未来: 高端软件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崛起
杭州在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不仅引领了相关领域的新趋势,更为未来科技的革新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杭州正向着智能物联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
集成电路:积累、爆发及挑战
从21世纪初成为首批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到如今的产业链条全面拓展,空间布局逐渐明晰,杭州集成电路产业经历了从积累到爆发的过程,迎来了快速增长
机器人产业:蓄势赋能
杭州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数字经济之城,抢抓新风口,把握新机遇,大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速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全市机器人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活力与机遇
企业剖析
迈向工业AI之路——对话中控创始人褚健
自动化的发展已今非昔比。过去所学的现代控制理论的状态方程、线性控制、非线性控制等,如今是否依然成立?通过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工艺技术、运营技术、设备技术融合,或许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新技术
蚂蚁集团:微尘启航,科技翱翔
纵观蚂蚁集团的发展历程,已经从最初的支付平台蜕变成为科技领军企业之一。集团不断拓展业务边界,深耕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出大模型和AI管家等创新产品,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同时,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绿色低碳和数字普惠,展现其竞争力和广阔前景
新华三:夯实底层联接基础 发力后端服务业
新华三所理解的智能物联产业,大致分为端、边、网、云、用、服、智七大板块,“服”即与生产等关联的相关服务业,仍属短板。凭借在联接与智能领域积累的产业基础,发力后端服务业成为新华三在智能物联时代选择的布局重点
重新认识海康威视
从关注人的行为和活动,到关注物的状态,海康威视已经发生了改变。物联感知能力是一切智能与数字化的基础,落地则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场景数字化实现
大华股份:三次转身映射产业蝶变
在“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既受宏观经济及海外市场波动影响,也折射相关行业技术迭代趋势——从“看得见”到“看得清”,再逐步迈向“看得懂”
杭州银行:解题科创金融 “做早、做小、做硬科技”痛点
从最初零星为科创企业提供信贷,到摸索科技金融可持续、可复制、可共享的路径,金融如何有效赋能产业升级、激发创新活力,已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具体化为一套从内部制度、客户体系、产品体系再到风险管控体系的方法论。这为“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寄语未来
构建系统的智能物联架构
智能物联产业的发展路径与传统产业不同。传统产业一般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强,而智能物联具有人才、技术、资金高度密集的特征,需要系统构建其架构,先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平台,再布局各个子系统
AI时代资本结构的模态
与工业经济时代依赖于重固定资产或闭源专利技术不同,AI时代资产更具灵活性。技术快速更迭,沉重的资产容易成为企业负担,而轻资产模式却要求更大的资本投入。为在AI时代实现以轻资产、重资本的模态重塑未来,需要多元化、灵活且创新的资本结构
青年创业者与杭州双向奔赴,肥沃未来产业土壤
43家独角兽企业和382家准独角兽企业的背后,是杭州产业生态圈内的相互借力,以及当地“服务型政府”的亲力亲为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Digitally Intelligent Hangzhou;Innovation Ecosystem Map;Ant Group: Soaring with Technology;High-tech Zone (Binjiang): Innovation for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