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监管需要良性的“互动”

2014年06月24日 14:11  

本文1082字,约2分钟

2014年是深化改革元年,体现在金融领域,业界人士在开年之初就体会到了跌宕起伏的发展态势。

文/《财经》执行主编 何刚

 

2014年是深化改革元年,体现在金融领域,业界人士在开年之初就体会到了跌宕起伏的发展态势。

先是央行“107号文”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指示,似乎使2013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金融创新宽容氛围骤然趋紧。人们开始纷纷猜测,对P2P等各种金融创新业态的监管政策将很快出台。虽然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期待被监管,因为这首先意味着被承认合法,同时有利于行业发展,但是业界也同时对监管的利剑所倒向的利益集团方向心有疑惑。

还好,3月份的全国“两会”期间传出了有关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喜讯——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事实又让人们开始对互联网金融的无限创新未来充满信心。“连总理都说了……”成为互联网金融业内人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喜悦之情一时溢于言表。

BAT(百度、阿里、腾讯),尤其是AT两家,趁着这股春风,在极短时间内从远攻发展到“巷战”。自春节“抢红包”开始,腾讯财富通的账户增加到足以让阿里心有余悸的地步。接着A和T在打车软件领域进行了“街头火拼”,紧接着又纷纷推出虚拟信用卡等服务,“两马”作为中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牌照的获得者,似乎迫不及待地要打完枪膛里的所有子弹。

不过就在“巷战”眼看着不断升级的当口, 央行的一声“叫停”,将两家的战火轻松熄灭。当然,也许这只是暂时的“休战”,央行需要给各个利益相关方一定的时间来调整战略布局和战术设计,尤其是要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可能蕴含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评估,以防患于未燃。不过,“亲儿子”银联是否能利用这难得的时机力挽败局还很难定论。倒是央行此次的“护子”行为招来的骂声,可能会使其在今后的决策中会更加小心和隐蔽。

就在人们的心快沉到底儿时,3月17日,首批50家私募机构获牌照,私募大佬们在微信群里抒发着“我们被收编了!”的感慨,以无奈表达兴奋的心情。这意味着从“野蛮生长”到纳入监管,私募基金在中国从“游击队”变为“正规军”,金融体制改革又迈进一大步。

金融牵动全局,改革未有穷期。2014年围绕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变局,中国的注定还要上演多几部大戏,让我们拭目以待,让我们有备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