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由外而内的金融

2014年06月25日 06:06  

本文1376字,约2分钟

岁末年初,中国资本市场波涛汹涌,而在看似杂乱的市场起伏背后,从上到下、由外而内,事实上在孕育着一场全新的涉及金融体制和市场结构的大变革。

 文/《财经》执行主编 何刚

岁末年初,中国资本市场波涛汹涌,而在看似杂乱的市场起伏背后,从上到下、由外而内,事实上在孕育着一场全新的涉及金融体制和市场结构的大变革。

一如往年,每临近年底,流动性总是容易吃紧。近期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到8.2%,沪深A股股市和国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央行则迅速发布公告,称连续几日向金融系统注入人民币3000亿元,以缓解市场忧虑。

而在金融行业内,各机构继续争相以高利息产品招揽客户。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大幅上涨,“金葵花”理财计划的收益率由2.2%提升至4.5%。以百度理财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金融产品,则以超过8%的预期收益率展开线上线下的营销攻势。

在资金价格的上扬的背后,到底是哪些力量在暗流涌动?要理顺金融市场的逻辑关系和利益关联,又需要从哪些关键环节入手?答案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最后几个重要的堡垒之一,金融业正在经受新的市场化和自由化浪潮冲击,潜在危机和显性问题,均在倒逼改革。

从实体经济层面看,中国正致力于从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向以需求为主导的更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一个更加开放、有效的市场化金融体系,改变储蓄利率被人为压低、因而家庭储蓄补贴企业贷款的扭曲局面。

与此同时,更多系统性风险也进一步显现。一旦有越来越多储户将存款搬向别处,或大量从银行表内移向表外,银行和监管之手都将面对一个更广大、更陌生也更不可控的领域。存款保险机制,因此成为中国金融体制进一步放松管制、深化改革的必备步骤。近期,有关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的呼声和政策信号频繁显现,改革行动呼之欲出。

冷静的市场观察者自然明白,对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金融改革,最高决策层必须要有通盘考虑和提前预判。

2013年11月通过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有多项重要论述,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方向由此已经清晰。比如开放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时也提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决定》还首次提及“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从实际操作层面,则有12月初由央行下属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牵头,与75家机构共同成立了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其成员单位既有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包括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以及宜信等P2P公司,一共75家。这个委员会可以说是第一家全国性的互联网金融协会,由于有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牵头,也具有了一定的官方背景,为其深层变革打开了想像空间。

无论中外,金融改革从来都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改良的过程。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金融改革则更呈现为一个独特的收与放的摇摆舞,而总体方向则是不断市场化。多年实践表明,民间金融创新和高层金融监管需要一个对话和协作的公共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类似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的设立,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一个新的开始,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和金融监管的恰当转型,有可能在2014年有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尝试,新一轮的金融业大繁荣,或因此而加速开始。